书籍资料库

生死观的冲突与融合——舍利地宫“中国化”与“回归原真性”的角力

摘要:   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舍利地宫研究是个十分庞杂的综合体系,本书研究的侧重点将放在舍利地宫建筑形制方面,对地宫研究包含的装饰技法、舍利容器、供养物等内容论述有限,某些问题将放在以后的研究中展开。本书所涉及的舍利地宫,也限于通常概念上的佛舍利和部分法舍利瘗埋场所,而高僧舍利地宫、僧人墓等相关材料并不在研究行列,仅根据行文需要引 ...

  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舍利地宫研究是个十分庞杂的综合体系,本书研究的侧重点将放在舍利地宫建筑形制方面,对地宫研究包含的装饰技法、舍利容器、供养物等内容论述有限,某些问题将放在以后的研究中展开。本书所涉及的舍利地宫,也限于通常概念上的佛舍利和部分法舍利瘗埋场所,而高僧舍利地宫、僧人墓等相关材料并不在研究行列,仅根据行文需要引述个别案例。

  01 舍利的概念

  舍利,梵语sarīra,古代汉语音译为舍利、实利、设利罗或室利罗,意译为身骨、遗身。历代翻译佛经的高僧多取音译而不用意译,原因是“恐滥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即刻意与凡间尸骨概念拉开距离,维护其圣物特征。另外,梵语dhatu(音译驮都)也为舍利之异名,据巴利文《长部经注》称,该词是指完整身体(sarīra)火焚后变成如磨过之真珠、黄金等之粉末。从这种概念看,?srīra即指死尸,dhatuyo(dhatu之复数形式)则指荼毗后之遗骨。语言学的证据表明,舍利在古印度最初是指代所有人的遗体,但随着佛教的兴起而发生概念转化,后来专指佛陀遗骨,其后亦指佛弟子及高僧荼毗后的遗骨。

  广义概念的舍利可分为两种,即生身舍利和法舍利。

  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指佛陀或修行证道高僧的遗骨,生身舍利概念的外延包括佛的足迹及生前所用过的物品;法身舍利(又称法舍利、法颂舍利),即指佛所遗的教法与戒律。法舍利概念很广,佛经和佛像都属于法舍利范畴。法舍利可以不断被人们复制、传承或制造,可以永驻于世,为众生作依止,所以相对于身骨舍利而称其为法舍利。

  02 舍利的供养方式

  第一,并不是所有舍利都是建塔供奉的。很多舍利是被寺院僧众或信徒收藏,供养在寺庙殿堂,或供养在家中,或者公开展示。

  第二,并不是所有舍利地宫都与佛塔有关。如北京房山雷音洞隋代舍利是在佛像座下;又如甘肃泾川大云寺唐代舍利是瘗埋在佛殿下,该寺的后身北宋泾川龙兴寺也是在文殊菩萨殿下方埋藏舍利;而山东济南发现的碑记则证明北宋齐州开元寺是在经阁下建设地宫。

  第三,并不是所有供奉舍利的佛塔,都是在塔基下修筑地宫瘗埋舍利,有些舍利是被放置在塔刹、天宫或者塔心室之内的。印度佛教最初将舍利起塔供养,并置于塔上平头(塔顶方形结构)内。但到公元前2世纪的桑奇大塔二号塔,根据19世纪考古学家的勘测记录,舍利则被储放在塔的覆钵体内纵轴线上的石圹中,石圹以条石垒砌,内藏方形石盒,石盒内为四个圆形滑石质舍利容器。后来北印度犍陀罗可能进一步将舍利由藏在覆钵中发展为在塔下瘗埋。传入中国后,舍利也以建塔瘗埋为主。

  03 地宫的概念

  本文采用的地宫概念是广义的地宫,即将舍利瘗埋处皆称为地宫。舍利在中国瘗埋于塔下地宫,或许是偶然形成,受到犍陀罗雀离浮图将舍利埋入覆钵形塔身内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遗骨深埋地下的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与地宫这个概念相对应的,还有天宫、中宫。晚唐至辽宋时期各地佛塔常见有塔基下地宫与塔身内的中宫、塔刹内的天宫乃至更多层塔宫同时出现的例子,可见地宫并不是中国人在塔中瘗埋舍利的唯一位置。

山东济南县西巷出土北宋砖筑地宫内石碑摆放方式

  佛教地宫作为墓葬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可以纳入生死观的范畴进行考察。佛教哲学精幽深邃,佛教生死观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产生了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生死观又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佛教舍利瘗埋制度。两种生死观的碰撞,造成中国舍利地宫形制的曲折发展,总体上看,虽然有多次回归印度模式的尝试,大趋势却是在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在曲折道路上逐渐向中国世俗墓葬形制靠拢。

(本文由 刘能 王钰 郑佐一 摘编自 高继习 著《中国古代舍利地宫研究》,内容有删节、调整。)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