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定远号战舰铁甲出水--水下考古取得重要收获,且有广东贡献(特稿)
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黄海海战126年纪念日,旗舰定远舰凭借其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面对日舰围攻,屹立不退;后自沉殉国!
近日,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故北洋海军基地东侧海面,定远舰铁甲出水。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经过清淤、穿缆、起吊等环节,成功将一块定远舰中部的一块大型铁甲起吊出水,让世人再次目睹定远舰铁甲的真容。
本公众号采访了现场领队周春水和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现场参与工作的黎飞艳等现身,了解到:经过考古队员的测量与相关记录工作后,定远舰的铁甲于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刘公岛上,暂时存放在专门为定远舰遗址修建的文保室脱盐池内进行保护和脱盐处理。据《中国驻德大臣李与德国士旦丁伯雷度之伏耳铿厂两总办订定铁舰合同》所载:定远舰铁甲为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为一整块,根据出水实物测量与称重:宽2600、高2832、厚305毫米,重18.7吨,该铁甲是定远铁甲舰身份的关键性证据,同时,也是2020年定远舰遗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重要收获。
调查现场远景
工作平台
水下队员潜水下跳瞬间
铁甲在海底的状况
定远舰铁甲起吊转运船现场俯瞰
铁甲起吊出水瞬间
领队周春水先生
来自广东的三位水下队员:黎飞艳、林唐欧、王志杰(从左至右)
自2017年开始,经过国家有关部分批准,受山东省文旅厅委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中心成立了以周春水研究员为领队的水下考古联合调查队伍,山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等单位参与其中,对威海市威海湾水域展开调查。周春水先生曾任经远号沉船遗址调查领队,对北洋水师战舰遗址的水下考古调查和文物保护等工作均有丰富的经验,本公众号曾经有过报道,他还曾经亲自赴深圳,以讲座的方式,为广东的听众介绍经远舰水下考古工作。
2018年夏季,威海刘公岛村东侧海域发现了一处沉船遗址;次年,就该沉船遗址进行第一次专门的调查,调查发现一艘战舰,并在沉没战舰的中部发现了战舰的主炮台,炮台旁侧,同时发现了一块铁质装甲,即本文开头所说之出水的装甲。主炮台和装甲的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及图片,水下考古队确认,该沉没战舰为我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定远舰的保存状况,今年5~9月,又开始了第二期的水下调查,根据水下探摸及出水文物的情况,基本摸清了战舰残骸在水下的保存状况。而铁甲的起吊出水,是为了尽快实施保护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定远舰遗址第二期调查工作有广东水下考古队员黎飞艳、林唐欧、王志杰三位参与;广州打捞局是此次水下、水面工程的主要配合单位,广州打捞局在广东南海I号及南澳I号的水下考古工作中,曾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工程的成功实施,更是空前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定远舰水下考古工作的成绩单中,有咱们广东水下考古人和广州打捞局的一份力量。
定远舰铁甲的发现,不仅提供百年前甲午战争实物证据,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海洋意识普及不可多得的教材,也对北洋海军、近代海军舰船发展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将与国内文保机构密切联系和合作,对出水文物进行脱盐等保护处理,以便早日与观众见面。
相关链接
定远舰,由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原属德国,二战后划归波兰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的一等铁甲舰。为清朝北洋舰队的主力舰。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花费约140万两白银.1885年驶抵大沽口,同年10月服役,并成为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
“定远”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被迫搁浅在刘公岛海域充当“炮台”,由于进水严重,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放弃定远。由于时间紧急,为防止定远号落入敌手,刘步蟾下令将定远炸毁,当夜刘步蟾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时年43岁。
为纪念这艘著名的战舰,现有1:1规格的定远舰模型停泊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基地。
在过往工作的基础上,2019年9月2日,“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举行,确认清代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没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文物。也就是说,定远舰在水下考古工作过程中,最早被命名为“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这与公众称谓有所不同:当其未确认为具体战舰名称之前,是以水下考古的惯例而定名的,且有遗址二字,实际上,我国的目前的水下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沉船均被命名为沉船遗址。
铁甲由墙外吊运脱盐池
作者:周春水、李岩
(图片由定远舰水下考古队提供)
编排:李岩 代雨彤
欢迎转载,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联系本号
您如果觉得这篇推文还行,有劳点击再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链接:水下考古悲壮之美-英雄的经远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