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浦”写万年,问“稻”上山 | 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上山的特殊之处在于定居和稻作起源同时发生

摘要: 2020年11月12-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举行。 自浦江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以来,考古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19处上山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分布于钱塘江上游和灵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它们共同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最新发现的义乌桥头遗址和仙居下汤遗址发现环壕、中心台地等的聚落特征,反映了农业社会结构 ...


2020年11月12-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举行。

自浦江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以来,考古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19处上山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分布于钱塘江上游和灵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它们共同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最新发现的义乌桥头遗址和仙居下汤遗址发现环壕、中心台地等的聚落特征,反映了农业社会结构的初步发展状态。这种定居特征在上山文化初期已经出现,浦江上山遗址被严文明先生称之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标志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开端。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


  

   “将近二十年的合作,我们有学术方面的突破、也有曲折的经历,种种过往经历给当下和未来的研究带来无穷启发”回忆起与上山、与上山人的缘分,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刘莉不无感慨。

  

刘莉教授以视频形式在“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演讲

  

   很遗憾,受疫情影响,和蒋乐平先生有长期合作的刘莉教授无法亲自到场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尽管无法到场,刘莉教授仍以视频的形式作了学术演讲。发言伊始,她首先回忆了与“上山”研究的缘起。“2003年,和蒋乐平先生第一次在上山遗址见面。那时的上山考古发掘刚刚起步,有机会看到早期遗址迹象。当时就觉得这个遗址不简单。2005年,我邀请蒋乐平先生去当时任教的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分享研究结果。为期三个月的访学期间,我们合作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的内容就是介绍关于上山稻作起源和定居在中国最早的发现,这篇文章于2006年发表在英国《古物》(Antiquity)杂志,这是最早向全世界公布上山遗址考古成果的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全球考古界的关注,也掀起了一系列激励争论,着实吸引了一大批国际考古学者对上山稻作起源研究的关注。

  

   刘莉还指出,除了水稻外,上山文化遗址的其他遗迹现象也同样重要。虽然没有被广泛讨论,但这些发现对于早期农业稻作起源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改变有重要作用。比如房屋建筑,这对于研究定居和农业起源是关键。

  

   如何判断定居?往往几条现象可以用来判断,比如有房屋建筑、有大型食物加工工具、食物储存空间遗迹、有墓葬、有共生动物、有季节性狩猎迹象、文化层厚度等等,虽然上山文化遗址有机物保存条件差,但前者如居址,石磨盘石磨棒、规整灰坑等均有所发现,这些都可以和早期旧石器情况做鲜明对比,定居在此时一定在发展过程中,未来还需借助科技手段去发现更多证据。

  

   谈到上山定居与世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有何特殊之处时?刘莉强调,上山的特殊之处在于“定居和稻作起源同时发生”。放眼全球,近东地区距今2.4万年就已存在定居聚落,距今1.3万年左右已发现规模较大的石头房屋建筑,比当地农业栽培早了几千年;再看中美洲,则恰恰相反,中美洲最早的玉米栽培可追溯到距今7000-6500年,但定居村落的出现大约在距今5000-3800年,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定居与农业出现的顺序恰好相反。但在“上山”,则是同时产生,“远古中华第一村”名副其实。与此同时,上山也给诸多考古学者机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也是未来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编辑:张小筑

  审核:李 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