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周立刚《举箸观史:东周到汉代中原先民食谱研究》出版(附前言)

摘要: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0-11定价:168.00元页数:172装帧:精装ISBN:9787030666222作者简介: 周立刚,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和古人类食谱研究,对公众考古工作有所涉猎。近年来先后参与曹操高陵陵园遗址、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等田野考古项目,负责本院古人类食谱研究实验室运营,参与本院官方微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11

定价:168.00元

页数:172

装帧:精装

ISBN:9787030666222

作者简介:

周立刚,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和古人类食谱研究,对公众考古工作有所涉猎。近年来先后参与曹操高陵陵园遗址、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等田野考古项目,负责本院古人类食谱研究实验室运营,参与本院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河南考古”的运营维护。在SCI、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考古科普文章二十余篇,出版有外国考古科普著作《洛基山下问考古》。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和考古背景材料,对东周到汉代中原地区先民的食谱特征开展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在东周时期开始被纳入中原地区的主粮行列,其所占比重在汉代进一步增加;汉代先民的肉食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这一方面说明东周到汉代发生的社会变革对先民食谱产生了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这一科技考古手段在历史时期考古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目次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社会结构

1. 历史背景简述

2. 东周社会结构概况

3. 汉代社会结构概况

第二章 东周与汉代食谱:文献与考古材料

1. 史前的饭与菜:主粮、肉食与菜

2. 东周先民食谱:贵族的盛宴

3. 汉代先民食谱:变与不变

4. 目标问题梳理

第三章 稳定同位素分析与东周汉代先民食谱研究

1. 稳定同位素分析与古代食谱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中国考古中的运用

3. 稳定同位素分析与东周汉代先民食谱研究

4. 东周汉代先民食谱研究对象

第四章 东周时期的家畜饲养与先民肉食来源

1. 天利食品厂墓地动物骨骼稳定同位素分析

2.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动物骨骼稳定同位素分析

3. 东周时期先民肉食来源的参考值

第五章 淇县宋庄:东周贵族与殉人食谱

1.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

2. 宋庄人群整体食谱特征

3. 宋庄贵族食谱特征

4. 宋庄殉人食谱特征

5. 小结

第六章 郑韩故城:东周城市人群食谱

1. 郑韩故城兴弘花园和热电厂墓地

2. 郑韩故城人群食谱特征

3. 不同等级个体食谱特征对比

4. 不同时期食谱特征对比

5. 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特征对比

6. 特殊个体的食谱特征

7. 小结

第七章 温县陈家沟:东周乡村人群食谱

1. 陈家沟遗址东周墓葬

2. 陈家沟东周人群食谱特征

3. 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特征对比

4. 葬具和随葬品差异及食谱特征对比

5. 小结

第八章 荥阳薛村:汉代先民食谱

1. 薛村遗址汉代墓地

2. 薛村汉代人群食谱特征

3. 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特征对比

4. 经济地位与食谱特征

5. 不同年代食谱特征对比

6. 特殊个体的食谱特征

7. 合葬墓内部食谱特征对比

8. 小结

第九章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的东周与汉代先民食谱

1. 粟与小麦在中原先民主粮中的地位

2. 大豆在中原先民食谱中的地位

3. 东周和汉代先民肉食来源

4. 社会等级、职业与食谱特征

5. 城市和乡村人群食谱特征

第十章 社会变革与先民食谱

1. 东周到汉代社会变革与中原先民食谱

2. 东周到汉代中原先民食谱变革的意义及影响

第十一章 稳定同位素研究的拓展

1. 食谱特征的性别差异观察

2. 食谱特征与人群迁移

第十二章 结语

1. 稳定同位素大数据分析的价值

2. 历史时期稳定同位素研究的价值

3. 举箸观史:东周到汉代社会变革对中原先民生活的影响

后记

插图目录

图1 本研究所涉及的遗址(墓葬群)地理位置图

图2 天利食品厂墓地动物骨骼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3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M5边厢随葬动物骨骼

图4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动物骨骼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5-1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M3墓底

图5-2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M8墓底

图6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人骨δ13C和δ15N值及动物骨骼平均δ13C和δ15N值点

图7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贵族墓主和殉人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8 郑韩故城人群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9-1 郑韩故城人群不同等级群体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9-2 郑韩故城人群不同等级群体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对比

图10 郑韩故城人群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时代特征对比

图11 陈家沟东周人群不同性别个体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12 薛村汉代人群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13 薛村汉代人群不同经济状况群体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对比

图14 薛村遗址汉代墓葬合葬墓内部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15 中原汉代以前先民平均δ13C值(Ave.±SD)对比(按年代顺序)

图16 中原汉代以前先民平均δ15N值(Ave.±SD)对比(按年代顺序)

图17 东周时期不同阶层先民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18-1 宋庄殉人与郑韩故城城市居民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18-2 宋庄殉人与郑韩故城城市居民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对比

图19-1 东周城市和乡村人群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19-2 东周城市和乡村人群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对比

图20-1 东周与汉代先民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20-2 东周与汉代先民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 SD)对比

图21 河南省境内开展过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的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22 中原地区各遗址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对比

图23 淇县宋庄等四个遗址男性和女性个体相对δ13C和δ15N值散点图

图24 周代遗址人骨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对比

图25 汉代遗址人骨平均δ13C和δ15N值(Ave.±SD)对比

图26 “汉代食谱地图”与薛村遗址上疑似外来者

插表目录

表1 天利食品厂墓地动物骨骼稳定碳氮同位素信息

表2 天利食品厂墓地动物骨骼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3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动物骨骼稳定碳氮同位素信息

表4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动物骨骼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5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人骨稳定碳氮同位素信息

表6 郑韩故城兴弘花园和热电厂墓地人骨稳定碳氮同位素信息

表7 郑韩故城不同等级群体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8 郑韩故城人群不同时期群体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9 陈家沟遗址东周墓葬人骨稳定碳氮同位素信息

表10 陈家沟东周人群不同组群(以葬具为标准)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11 陈家沟东周人群不同组群(以随葬品为标准)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12 薛村遗址汉代墓地人骨稳定碳氮同位素信息

表13 薛村汉代人群不同经济地位群体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14 薛村汉代人群不同时期群体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15 中原汉代以前遗址人骨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16 中原汉代以前遗址猪、狗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17 东周时期城乡人群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18 河南省境内开展过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的古遗址信息

表19 淇县宋庄等四个遗址人群食谱特征性别差异情况

表20 淇县宋庄等四个遗址男性和女性个体δ13C和δ15N相对值

表21 不同地区东周和汉代人群男性和女性平均δ13C和δ15N相对值

表22 周代遗址人骨平均δ13C和δ15N值

表23 汉代遗址人骨平均δ13C和δ15N值

前言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需求,食物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之重要地位。因此,不同时期先民的食谱结构和饮食习俗也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窗口,近年来日益得到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关注。古代人群的食谱特征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如环境、气候、资源等)和社会因素(如技术水平、阶层分化、宗教等)及其他条件的影响。这些影响古代人群食谱的因素,个别能够留下某种形式的信息,比如考古发现的食物遗存或者文字图像记载等;大部分则没有留下任何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线索。因此对古代食谱知识的渴求与可靠信息的缺乏往往同时存在。近年来科技考古手段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将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逐渐应用到古代人群食谱研究中,有效地解决了这种困境。与以往基于偶然发现的食物遗存或者片段性文献记录的食谱研究不同,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古代人或者动物骨骼遗存为直接研究对象,材料来源更为丰富,能够为古代食谱研究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信息。

由于相关文献信息的缺乏,史前时期往往成为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来研究古代人群食谱的热点。世界各地学者运用这一方法对先民生计模式的变迁、食物获取技术的进步、农业起源、农作物的传播、动物驯化过程和饲养模式等课题开展广泛的讨论,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对于历史时期,尤其是帝国时期先民食谱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关注。许多精彩发现逐渐揭开了不同时期古代居民食谱特征的面纱。例如在欧洲,研究表明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与乡村居民食谱存在明显差异,公元13世纪普通居民内部的食谱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文献记载情况是吻合的英国Dorset地区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和人骨遗存证据表明,罗马帝国控制英格兰之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变化,对当地人们的食谱造成了直接影响在美洲,玛雅贵族的食谱特征,主要是玉米的消费和食肉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差异;而普通人的食谱结构在不同时期则相对比较稳定。秘鲁Puruchuco-Huaquerones地区在被印加帝国吞并之后,社会文化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居民的饮食和健康状况受到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美洲这两个案例与欧洲案例相比反映了截然不同的现象,说明面对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在饮食方面也会采取不同的适应性策略并呈现独特的食谱特征。

这些研究不仅显示出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时期食谱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其他古代帝国人群食谱特征的关注。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将研究视线转向东方的中国,这里的第一个古代帝国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随后的两千多年间经历了频繁的王朝更迭和社会变迁。帝国的形成和更迭究竟对古代中国人的食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饮食的文化之一,多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与饮食的关系。作为祭祀宴飨中重要盛食器之一的青铜鼎,在周代同时也是贵族地位的象征和国家权威的象征,最终也成为周代礼制的核心代表。中国文化对食物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也屡屡可见: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告子说食色性也公元前204年,汉代的郦食其向皇帝进言说君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这些都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在这种背景下,先民食谱就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是观察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影响的重要视角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770~221BC),数以百计的地域性政权(诸侯国)在争霸中被逐渐吞并,最终在公元前221年诞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这一过程绝对不是和平的。据不同学者考证,在这五个多世纪中,文献记载的不同规模战争数量有614762次。尽管具体数据存在争议,这一时期战事频繁是毫无异议的。然而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绝然不是战乱频繁这一个特征能够全面描述。一方面,长期的、频繁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社会动荡和人民流离失所;但在同时,为了给军事竞争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许多国家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实现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例如土地的私有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对山林等自然资源的开禁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大型城市的出现。如钱穆先生所概括,从春秋到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等都经历了剧烈的变迁。经济和学术思想在战乱中繁荣、社会在动荡中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复杂特征。

在大一统之后,发源于统一之前的各种改革措施得到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强大但是短命的秦帝国之后,汉帝国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在当时欧亚大陆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古代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秦汉时期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统一之前的各种改革措施,但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与统一之前却是迥异的,美国汉学家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在其著作《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的开头这样描述:这一时期(秦汉)的文化截然不同于其所植根的社会(东周)。

东周的社会剧变到秦汉时期帝国的诞生和繁荣,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历来是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关注的重点。那么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可能是以往的研究中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如本章开头所指出,先民的食谱结构和饮食习俗是研究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窗口,因此本研究通过这个独特窗口来观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于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学术界关于古代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的研究基本上覆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成果十分丰富。但是对于前面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即东周到秦汉时期社会变革对于先民食谱的影响,目前尚无专门论述。另外传统的饮食研究主要是以文献记载或者考古出土食物遗存为基础的描述性研究,因此文献信息的主观性(记录者的主观认识或者判断)和考古遗存的片段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研究的深度,从而留下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本研究主要探讨东周到汉代(770BC220AD)的社会变革对先民食谱结构产生的影响。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研究主要以考古出土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为方法。考古出土东周到汉代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数据是主要证据来源,同时文献和其他考古信息也将作为解读这些数据的参考信息。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数据能够揭示东周时期复杂社会环境对先民食谱的影响,同时反映早期帝国时期的先民食谱相对之前是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这一研究试图从饮食的角度为揭示社会转型时期内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之间、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线索,从而为研究社会变革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提供信息。

考虑到中国广阔疆域内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试图在一项研究中同涵盖这一长达近千年时间范围内的所有地区先民食谱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本研究将研究的重心放到中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即中原地区。这一地区在东周到汉代一直处于政治中心地位,见证了这一社会变革的主要过程,该地区先民的食谱特征应该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感谢科学出版社,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