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读《考古探险手记》

摘要: 读《考古探险手记》记《考古探险手记》,贝格曼著,张鸣译,新疆人民出版社。贝格曼写的这本并不长的书没想到在看的时候竟像一场拉锯战一样拖了好久断断续续的总算结束了,自斯文赫定开始来我国新疆的外国探险家回国之后,总会就其探险经历写两类书:一类是有关地理、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科学考察报告;另一类则是通俗的探险读物。写书这一行为几乎成为惯例 ...

读《考古探险手记》记

《考古探险手记》,贝格曼著,张鸣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贝格曼写的这本并不长的书没想到在看的时候竟像一场拉锯战一样拖了好久断断续续的总算结束了,自斯文赫定开始来我国新疆的外国探险家回国之后,总会就其探险经历写两类书:一类是有关地理、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科学考察报告;另一类则是通俗的探险读物。写书这一行为几乎成为惯例被视为新疆探险的组成部分。而相对比斯文赫定留下的丰富的著作来说,贝格曼给我们留下的作品却仅仅只有两本,除此之外,在别无其他,这不免令人遗憾。

  书中序言说到一个令人当时的杨镰先生也感到颇为出乎意料的结果:在瑞典的辞书、资料里边竟然竟然没有考古探险家贝格曼其人,瑞典朋友能够提供给他的除了《新疆考古记》之外,也仅有这部被出版界“遗忘”的纪实之作《考古探险手记》,他的知名度远不及那个同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知名度在瑞典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在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序言中面对当时考察时所做的笔记和资料进行整理出版时他写道:“并非出于胆怯,但我发现若要将这所有材料全部看一遍,并从大量的不同的原始材料中筛选出哪些是对我们这次历史性活动最为有用的,对于我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太过沉重的工作。于是我写信给我最忠实的伙伴和朋友沃尔克·贝格曼,并最终得到了他的帮助,没有人能比他更熟悉情况,他热爱亚洲腹地的那块地方,热爱它的荒僻和广袤的景观,热爱那里的各种语言以及在从未被人所知的地区的生活。对他从那些浩如烟海而又零乱不堪的材料中选出的内容我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经过沃尔克·贝格曼做了大量艰辛而又费时的工作之后,人们可以更容易更清楚的了解整个探险考察活动。没有他的帮助这些内容就无法见天日,因为没有任何别的什么人,我们队里的人或者不是我们队的人,能有他这样专业化的知识和审度的眼光去进行选择,并把最能代表我们这次庞大活动的基本特征的材料组合到一起。对于他所施予的无以估量的帮助和最真诚的合作我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我对他的最衷心的感谢。”虽然他留下的著作很少但在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成果《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科学考察报告》中在这多达55卷的丛书中不难发现他留下的痕迹。这些参与考察的中外队员们留下的作品都以他们自己个人角度和写作特点和方式记录了那段亲自经历和当时发生的事件、遇到的人物、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考察的过程等。从大到重要发现的考察发现,小到某个宠物的丢失,一个小小的老鼠洞或者是当时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和想法等等。且他们的这些作品能够彼此对应,就如同那丝绸古道上出现的一个个绿洲;如同一颗颗珍珠;可以汇聚串联在一起散发着不同的光照亮着那段他们曾经共同经历的难忘时光和美好岁月。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热爱中国的大地,并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投身于我国西部的考古事业中,并取得巨大发现的他不应该被人们忘记。在1927刚刚从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他因为一个意外的电话而开启了一段在异国他乡长达八年的考古发现之旅。自1927年至1935年他一直是赫定组织的科学考察团里从始至终一直参与考察工作的成员,成为四个老卫士之一。年轻的他对斯文赫定这个经验丰富取得诸多成就的老探险家充满敬仰与羡慕。赫定对他产生的影响可谓巨大。书中有一处写到当时在戈壁考察的他收到赫定的信时的兴奋和激动,他说:“919日,靳士贵赶上我们,因为他带来一堆信件所以备受欢迎,在我一生中从未一次收到过这么多封赫定的信,我也从未在任何人那里得到如此鼓舞人心的信件,这真是使我高兴的从心里就想翻几个筋斗。”不难判断在当初接到那个意外的电话,他被询问是否愿意放弃舒适轻松的生活要到中国那广袤、落后的西部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参与斯文赫定组织的考察团为期至少一年半左右时,年的他选择了抓住机遇投身于热爱的事业中,而且并不是一年半却是长达八年之久。从24岁到32岁就这样在他一生短暂的43年时光中把最美的时光和美好记忆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他不长的一生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在中国西北从事考古探险和研究也许这可能是为何在瑞典这个敬业的学者被淡忘的原因,但在中国仅仅就只是他发现的居延汉简和小河墓地我们也不该遗忘这样一个异国青年取得的成就。更何况是在1933~1934年期间为了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内地与新疆的联系,进而重新开启了丝绸之路的汽车考察,尽管当时新疆正战火如炽,局面混乱,他依然随着赫定前往新疆,且在这次的汽车考察中中国政府和教育部明确规定是不被允许进行一切考古活动的,这期间发现他小河墓地不过是此行的“副产品”。他们为了促进西北交通的现代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具有着里程碑般的地位,这个异国青年虽然不同于白求恩、柯隶华,但对关心中国西部并随时准备投身于西部开发人来说,我们也绝不应该忘记他。

(小河墓地遗址)

19271934年的八年时间中贝格曼作为考古学家三次1927-19281929-19311933-1934往返于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行程数万里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旅途是靠着沙漠之舟——骆驼或者双脚步行完成的,所经过的区域一半左右都是当时的无人区,在这段时期内他发现了诸多古迹、遗址并实地考察了很大一部分。贝格曼著的这本《考古探险手记》以时间顺序为主展开简要的叙述了他的不同阶段的考察经历,重点部分应该算是19291931他们戈壁组的探险考察主要在内蒙古地区就是在这里他有了惊人的发现。这本书类似于通俗探险类读物、个人游记,作为书的主人公贝格曼以一个青年的热情和探险者的执着记录了过程中切身的体验但对他那惊人的小河墓地和居延汉简的发现却着墨不多仅是一带而过,作为主人公他更多的写下了过程中的甘甜苦涩使读者有更深切的感受,更突出了一些往往被忽略的细节。看完此书可以对这位热血青年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在书中从细节处在字里行间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立体感十足的主人公形象,透过想象可以很好地感受到这位青年考古学者的多个方面而这一部分远远比他的探险考察具体内容更生动更吸引人。

(居延汉简)

他来中国这个陌生的地方到那大西部很荣幸的开始了首次野外考古工作,开始接触这个国家和人民,迅速习惯这里的生活并填充与之相关的知识,用他那特别的视线写下一段丰富有趣的的经历和他在探险过程中的蜕变成熟历程。关于语言沟通方面书中写到:“那林已有过在中国的工作经历,会说还算能让人听懂的汉语,而在内蒙古,不要说我们,甚至连中国地质学家也都是因语言隔膜而一愁莫展”。当时的内蒙古肯定以蒙语为主而他汉语都不太懂就满腔热血的跑来了。也许只有在他的笔下才能看到对哨兵这样搞笑的描述:“这里哨卡的士兵时不时像苍蝇一样围在我们周围。生瑞恒手舞足蹈逗他们发笑,并给他们茶叶香烟给他们讲述我们在鄂博和山峰上的奇闻轶事。”这些平时记录的文字却不由的让人感觉好笑。对于新的自然环境天气状况等书中也有很有趣的描写。诸如:“在83日一场在亚洲经历的最猛烈的暴风雨使我们受到震惊,大雨滂沱迅速填满了龟裂的河床,汇成洪流宣泄而下,仿佛整个大地都漂浮在水中,冰雹猛烈的砸在帐篷顶上,大有砸穿篷布之势。帐篷内所有的东西都是湿漉漉的,那天晚上我们趴在床上度过了及其难熬的漫漫长夜但第二天阳光普照湿透的物品很快就晒干了。还写到这里羊粪遍地帐篷里臭气熏天,我宁愿睡在外面欣赏着星光闪烁的美丽夜空;亦或是沙漠尽头,景色秀丽得使人难以置信放眼望去沙丘林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飞沙走石我不敢贸然拿出相机拍照,虽然这优美的自然风景极大的诱惑着我。”当冒着沙暴前行时,他这样写到:“尘土和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护目镜只能挡住粗粒沙而西沙却是无孔不入沙子咬在嘴里沙沙的摩擦着,时不时有一股裹挟着大砾石的狂风呼啸着从耳边刮过,刮到嘴里就好像一个牙科医生钻牙时把牙屑钻下来一样”。对于雪天的描写更是别具一格:低矮的山上一片片白雪仿佛撒了点砂糖似的。还有在写到一次采集燧石落伍后追赶队伍的景象时也颇为生动:“在沼泽地东边,我发现了许多石器时代的人工制品很快就装了满满一袋,而且我可以无限期地继续采集下去,这大概是迄今我所见过的燧石最多的地点。但天色已晚迫使我不得不尽快动身好赶在天黑之前追上队伍。事实上我恰好在最后一峰骆驼消失在遥远的西边沙丘之前看到了它。这时天已擦黑几个小时候我终于赶上了队伍简直累的气喘吁吁,毕竟我是在松软的浮沙里连滚带爬,仓促赶路的。终于我睡在了松软干净的沙堆上的睡袋里,那真有一种极端愉悦的感觉”。更令人好笑的是他们原本打野骆驼时却误打了蒙古人驯养的家骆驼的场景书中这样写道:“我选了一峰离我最近、最大的开了一枪,第二枪射出时,它向上一跃就跌倒在地,但挣扎一阵后跛着前蹄逃跑了。这时,我突然听到一个蒙古人尖叫:那是我的骆驼!瞧,事情真是糟透了!我开枪打伤的是他已驯养的骆驼,而且还是最好的一峰。我愣在那里感到十分惊慌茫然不知所措。有三峰野骆驼和家骆驼在一起吃草,但我和那林却怎么看都像一群野骆驼。”事后对于发生事件的原因我们没有深究由于考察小组一位蒙古人的过失,使我犯了错误他带我们打猎并指给我们骆驼群。骆驼主人嘴上虽没说什么,但他无疑在想:这些外国人真那么笨?在二三百米以内都不能通过骆驼鼻子上的鼻栓区别是驯养的还是野生的?其实关于他的枪法可以说是很精准的:在考察团面临食物危机时打猎是很有效的解决问题之一。书中记录到:我们还没到达此地时早就有羚羊到这里饮水了,这天我打死了一只羚羊算起来这已经是我开枪打死的第四只了这正好增加了肉食储备。这些简单朴实的文字表现了这个初来他国投入到工作中的青年无尽的活力、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流露出他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的欢喜和期待,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有趣活泼的热血青年感受到他那充实的内心有趣的想法和对事业的热情,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虽处困境但他们仍在谢别斯廷依旧度过了难忘的圣诞节。这个可爱的青年也是极富爱心和同情心的,在书中可以看到他对身边的动物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对生命的的特别关注诸如:冬季,忠实的骆驼健康每况愈下行走的速度也愈来愈慢最终因为缺乏充分草料而衰弱之至。损耗最大的是我的骑驮,自离开额济纳河我们从来没有分开过,我十分喜爱它然而它的白骨却留在了黑戈壁的荒山中。此外也写到“布济恩”商队送给他们的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狗,这个欢乐的小生命在长达一年的的寂寞旅途中逐渐长大,带给他的欢乐。赫定的狗哈米,在某天清晨起床前那只又大又笨的狗突然扑向我用力舔着我的脸,简直欣喜若狂;当后来这只老宠物狗丢了时感到特别沮丧。还写到路上走过的一只驼队。驼队里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白色小骆驼被牢牢捆在高大的骆驼背上,好奇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最后一列骆驼驮的箱子中间,坐着抱小孩的妇女殿后的骆驼背上高高堆着许多包袱有一侧我看到了一个汉族顽童的小脑袋。还比如写到:经过整整一天赶路,马疲乏得迈不动步子马夫必须使出全身解数催促他们用鞭杆戳这些可怜畜生的上牙床、眼眶和肩胛骨隆起的部分甚至戳出血来。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展现出主人公对这些可怜的动物满满的爱和同情,在细节之处反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他对生命的关注和投入的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在笔端下展现出了一个热爱生活赞美生命的探险者形象。而他笔下呈现出的那场热闹的精彩的性地婚礼更是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对于那些热情好客的村民们赠送给他们的各种东西他还是坚持当场付钱给他们,事实上是村民们的热情好客常常让他们感到为难虽然他尽力的避免白吃白拿这一行为真是更令人刮目相看而他们能做的和已经做的就是尽力为前来求医的病人治病表达着自己的一份心意通过书中这些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探险者,认真敬业的考古工作者,在文中不多的自然风景描述中可以看到他眼中笔下的美丽风景,感受到他那每个生命的给予的关爱与同情一个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果说书中前两章大多记录反映的是他在这里的探险生活和充满欢乐的事那后两章可以说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考察工作具体内容和其中的苦涩、艰辛和劳累,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各方面经验都很丰富的老人,已经可以独挡一面率领分队前进独立完成考察了在书中很多地方表达出他丰富的情感。这一次1929-1931的探险考察被称为“戈壁组”,一些需要的物品和驼队都是在安德鲁斯那里以很大优惠购得的为他们省了不少时间。斯文赫定也特意赶来目睹了他们向亚洲纵深出发的决定性时刻并带给了他们一些设备和必要的物品,对他们这次考察做了指示。此次戈壁组成员有:伯林、贝歇尔、霍涅尔、陈宗器、约翰逊及五个中国人、九个蒙古人共85峰骆驼加两匹马。虽然在这次考察他对艰苦环境诸如严寒状况的描述仅是只言片语依然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极度寒冷的天气给考察带来的困难,由于太冷他彻夜未眠发现枕头上和盖在身上的羊皮袄周围呼吸的热气都结了冰,所有的设备仪器因为寒冷都失灵了。霍涅尔被冻伤的程度最严重两手缠着绷带戴着连指手套给人一种笨重的感觉。戈壁沙漠的条件无疑是艰苦的、单调枯燥的甚至寂寞孤单的。书中一处这样写到:那天晚上,黯淡的月光洒在自1930年3月以来我遇到的最冷清的营地,对于骆驼来说这种天气顶难熬,它们背对风静卧着,毛上落满了雪花并且拒绝外出吃草。他开始自称为我们戈壁人,对于那个文明世界传来的一切事物都特别激动和兴奋诸如信件、报纸、牛肉罐头、啤酒、新鲜蔬菜等物。在这里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考古探寻中并以此作为剩余旅途的工作中心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他有了重大的考古发现从小到意外发现的五铢钱、老鼠洞的丝绸碎屑、碎绳子、碎木头及木梳、青铜箭头、青铜扣子、毛笔、大到诸多的木简、陶瓷、带青铜箭头和芦苇箭杆的完整弩箭等等,此外他对沿途烽燧遗址和喀拉浩特等诸多地方进行了考察、绘制了相关的图。对于此次考察他写道:“通过步测我已绘制出从甘肃张掖至此连贯全程的路线图,步行最起码走过了1200公里,即134.4万步。如果包括考察路线以外的旅程和考察小组的旅程,我敢说最后一站的全程总共约1600公里。”故而在结束时最后他这样写到:“尽管我十分渴望尽早回家但告别这使人精神振奋、快乐的野营生活,离开忠实的驮着我的行装穿越沙漠和大草原那漫漫长路的骆驼和我的汉人及蒙古仆人分手却使我感到忧伤。但乘车走完最后一段路程对我疲乏的双腿是最好不过的。”可见这许久的艰苦工作已经让那个年的小伙感到了疲倦可见工作之辛苦。最后的第四章是关于1933~1934年的汽车考察此行也是充满了艰辛和波折。这次考察经费由中国方面提供他们受到民国政府的委派前往新疆勘测内地到新疆的交通干线,虽然在此行中教育部派遣了一位中国考古学家作为考察团成员,但在途中他们却是被严禁进行任何考古工作的。但他还是在额济纳河和哈密中间的明水绘制了遗址平面图并采集到以前从未见过的汉朝类型的青铜箭头。赫定的老仆人奥尔得克,此时的他已年过古稀,多年前为赫定发现楼兰,此时又协助着贝格曼一起开始了对神秘古墓的寻找,这个过程无疑也是费力的,他们在库姆河以南(孔雀河一个支流)地区转悠了十多天但都寻找都是毫无结果,时间过去那么久,估计奥尔得克也以记不清楚了,但他们在沙漠炎热的夏季依然在寻觅着。书中贝格曼写到:攀登在松散、炽热的沙丘上,真是吃力,我不得不佩服72岁的奥尔得克老人的充沛精力和干劲。经过执着的寻找和努力终于在一天傍晚找到了这个著名的墓地并被编为5号墓。贝格曼为他起了一个名字“小河”在这里他获得了大量的随葬品挖掘出了保存完好的干尸,这是在罗布荒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在此进行短暂的挖掘考察之后他收到了来自好朋友赫默尔生病的求助信,此时的他像是一个降临的天使毫不犹豫的翻山越岭经过一番筋疲力尽的赶路前往辛格尔帮助他们的队友度过难关。在乌鲁木齐终于等到了离开的机会他陪同赫默尔踏上了回国治疗的路在八月底安全抵达瑞典,几年的愉快探险生涯已结束,他从戈壁人生活又转回到了那个高度文明的世界重新接受已被忘却的习俗尝试着适应新的生活。从1935年开始贝格曼就埋头整理他的考古发现,后期他曾希望再赴中国重回小河做新的考察,但因战争影响一直未能成行。而他却也于1946年因病去世了。这不免令人更加遗憾惋惜。书中写到:我只是深深的懊悔没能将7A号墓中的木乃伊带回,因为它保存的相当完好,简直是匪夷所思。当然,把木乃伊运送到大本营的可能性实在渺茫,如果设法拖着木乃伊一起行军恐怕永远也出不了新疆了,无疑会给以后的考察带来很大的困难。自此后小河墓地似乎被人遗忘了。

(存放于新疆博物馆的干尸)

直到2000年底王炳华教授一行10人,共5峰骆驼,带着贝格曼当年的考古报告和卫星定位仪,在沙漠中艰难跋涉了4天,终于重新发现了小河墓地。时间过去了66年小河墓地与贝格曼照片上的样子没有什么不同。200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小河墓地做考古挖掘。打开了座船型棺木的牛皮,一个艳美绝伦的年轻女性木乃伊出现在人们眼前。时隔3800多年,这位姑娘具有白种人样貌特征,微垂双睑,依旧楚楚动人,似乎在向世人发出神秘的微笑。70年前,贝格曼在此地也发现过一个年轻女人木乃伊,称之为“神秘微笑公主”。他在书中写道:“她衣着高贵,黑色长发中间分缝,头戴一个饰有红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阖,好像刚刚入睡。她有漂亮的鹰勾鼻子,嘴唇稍张,贝齿微露,为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微笑。”

出土时的小河公主又称楼兰美女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