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林保尧 | 佛教美术的原点

摘要:   佛教,是东方世界最重要且普及面最广的宗教信仰,甚至今天的世界各地,仍然承袭着。从今天的世界文化观比较立场看,佛教已不是“伟大”这两个字本身层面上所能比拟形容的。因为佛教已被人类思想家公认为人类精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换言之,欲了解人类文明史的脉络延续,佛教衍生的思想世界,是人类过去历史中涵盖最广,涉及最多不同民族、种族 ...


  佛教,是东方世界最重要且普及面最广的宗教信仰,甚至今天的世界各地,仍然承袭着。从今天的世界文化观比较立场看,佛教已不是“伟大”这两个字本身层面上所能比拟形容的。因为佛教已被人类思想家公认为人类精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换言之,欲了解人类文明史的脉络延续,佛教衍生的思想世界,是人类过去历史中涵盖最广,涉及最多不同民族、种族及不同地域等的信仰与文化。佛教不仅衍变诞生且创造自身思想的体系,更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而且此精神思想,更反馈于佛教世界上的人类,以及其外各地域人类的思想理念上。佛教,在今天已被人类思想家认为,确实是个已超脱人类地域性的伟大文化遗产。

  佛教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中国千百年来那些捍卫佛法、佛门,至死不渝的大僧们的业绩,他们将自己渺小的生命躯壳,使尽超脱,达于“佛”这一理想极致的无尽挥发上。中国大僧,已不是印度式大僧的理想原像;中国所衍生出的教义,早已超脱于原印度式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大僧们,不同于佛教各地域的修行者,因为他们得天独厚,拥有直接吸取中国本土千年不坠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剂,以及享受到中土原本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与因朝代更替,受到文化观变迁,给予佛教不同面貌的变换,去芜存菁,产生出不同于原印度人信仰的真谛。佛教虽起源于印度,然使佛教酝酿、发酵、挥发成一最精纯,且又超脱于印度式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的是中国大僧。同样地,中国大僧致力于佛教美术的创作表现,是世界第一的;而其留存下来的美术遗例作品,不论其数量与品质,也是世界上最丰富且又最精致的。

  佛教,本身就是一种体系庞大、浩瀚无穷的学问,而其所衍生的佛教美术,亦是错综繁变、融会交错的图像之学。故其研究,绝不是短短生命躯壳的一人所能尽其功的。

  从今天所遗存的佛教美术作品来看,大多是以如来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四类为中心表现佛的造像世界。然而,若以“佛教美术”这一图像学名词来看,所有的佛教美术作品除了上述的四类外,应该还包括佛教说话、记传、故事等有关的造作表现。因此其种类,实在多至无数。然而此等多种作品构成的佛教美术体系,欲作图像上的构成与解析时,至少必须溯及佛教美术的创作起源。

  

  若以经典看,早在释迦在世之时,已有关于制作佛像的详细记载。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五,就有一段描写当时的优填王因爱慕世尊,以金铸佛。听世尊欲来,便以象载金像,恭迎世尊。其像上还制作有莲花色比丘尼、琉璃山等。当金像从象上拿下时,犹如生佛。所铸的金像,不仅合掌叉手为佛作礼,且世尊也合掌长跪迎向着金像。由此段描述可知,佛的形象,出现于释尊在世时,且还被崇拜。但是此段记述,只不过传说而已。因为从真正有关佛教美术的造作史实来看,应是始之于阿育王(公元前269~前232年)时代,而且在此之前的遗物,至今的佛教考古尚未发现。

  从此时期至公元1世纪止,约三百年时间,都是以埋藏释迦遗骨(即舍利)为中心的塔制建筑物,其上有关于释迦一生的雕刻,或图绘等装饰,如圣迹大塔、菩提迦耶、阿玛拉瓦蒂等。其内容,最主要的是表现释迦一生的 《佛传图》,及前世善行因缘事故的《本生图》。然此等图绘上,根本发现不到直接以释迦尊容作为表现的范例,仅以塔、宝塔、宝轮等替代而已。因此对于这时期的佛教美术,学术上称为 “无佛像时代”。当然,这时代作写礼拜像的独立释迦造像遗品,也是没有发现的。

  然而释迦的尊容,被赋予人像的形姿,而表现出礼拜对象的像例,似是始于1世纪左右之后。以遗品来看,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为最多。此处,自古即是希腊人所居之地,故其制作的佛像,也是以希腊人的相貌为准,成为一种有如希腊神像般的早期作品。

  与犍陀罗所制作的佛像同一时期出现的,是印度本土的秣菟罗雕像。这时期的释迦像,已脱出佛传图的世界,开始出现教义性的身形像式。如禅定、降魔、说法等释迦像,而且此等形象,也一直影响到后世,成为后来“如来像”造作的规式。

  佛像在开始制作而且又成为一般礼拜对象时,也是佛教自身教义遇到从原始小乘佛教时代,开始迈入具有跨越民族性色彩这一信仰为教义内容的大乘佛教时代。因此,最初的佛像制作,与大乘佛教的兴起,应该是同一时期,而且具有极密切关联。但是至今的佛教考古学,仍然无法发现到可资证明的材料。虽然前苏联阿富汗联合考古调查队于1978年10月所发掘的“西伯尔罕遗宝”,已被目前的学术界认为可解开佛教与大乘之谜的考古成绩,但详细研究报告,尚未刊载公布于世。

  释迦像,一被开始制作后的不久,在当时的经典,已经列记有关佛相貌的特征了。此即是后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相好”之形,当然是人性基本之姿,且与宗教性理想两相融合而成的。然在释迦像被制作之后,也开始跟着出现过去七佛,与未来佛弥勒如来的制作。还有其后的阿弥陀如来与稍后的药师如来。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如来像的基本造作形态,但是其后的各种如来像,也延用此相好之式。因此其后的造作者,渐发现三十二相等的形态,其表现已无法达及如来身像的绝大无尽之感。于是佛身渐渐朝向“大”这一理念进行,终于造出今天我们绝对无法想象的巨佛。当然,陪衬如来两胁侍的菩萨像,也开始朝向“大”来制作。因此今天所存留的梵衍那、云冈、龙门等的大石佛,就是在这“绝大无限”理念下,导引出的制作背景。

  感恩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