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李亮《灿烂星河:中国古代星图》出版(附自序)

摘要: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2  页数:283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030673855  作者简介: 李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9月-201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9月-2008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6月,安徽建筑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2

  页数:283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030673855

  作者简介:

李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9月-201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9月-2008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6月,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攻读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天文学史,中外科技交流史。英文期刊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编委、《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出版《大统历法研究》等。

  内容简介:

  星图是描绘天上恒星分布和排列组合的图像,它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记录星空的某种反映,也是研究和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工具。作为重要的天文资料,中国古代星图历史悠久、种类众多、绘制精美,是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一项重要成就,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本书共介绍有中国古星图,以及受到中国星官体系影响的韩国和日本星图,共计一百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披露的新材料。通过这些源自古籍、档案、文物或最新考古发现的资料,让读者能够领略古人如何认识和理解星空,以及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代独特的星图和星官文化。

  目次

第一章 中国古代星图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

三垣

二十八宿

四象

甘石巫三家星

十二次

十二宫

分野

星官和星名

岁差

星等

三规

黄道与赤道坐标

古星图的类型

第三章 墓葬和建筑星图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

甘肃武威汉代二十八宿漆栻盘

江苏仪征西汉晚期漆盾四神图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星图

江苏盱眙西汉墓木板星图

河南洛阳尹屯新莽墓星图

陕西靖边县东汉墓星图

吉林集安高句丽墓四神图

河南洛阳孟津北魏元乂墓星图

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星图

新疆吐鲁番唐代伏羲女娲图

河北宣化辽墓星象图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61窟十二宫图

北京隆福寺明代藻井星图

第四章 石刻星图

汉代画像石星象图

五代墓志铭函盖星图

五代钱元瓘墓石刻星图

南宋苏州石刻天文图

明代常熟石刻天文图

清代蒙文石刻星图

清代玉皇山石刻天文星图

第五章 纸本星图

唐代敦煌星图

唐代新疆吐鲁番星占图

北宋《新仪象法要》星图

明代《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星图

明代天后宫星图

明代绢本星图

明代钦天监《通志天文秘略》星图

明代《回回历法》星图

明代《乾象图》星图

明代陈荩谟《象林》星图

清代徐发《天元历理》星图

清代宫廷《全天星斗图》挂轴

清代徐朝俊《高厚蒙求》星图与《黄道中西合图》

清代李明彻《圜天图说》星图

清代道光《浑天壹统星象全图》

清代《道光甲辰元赤道恒星图》

清代咸丰《恒星赤道经纬度图》

第六章 西学与星图

《崇祯历书》星图

汤若望《见界总星图》

汤若望《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汤若望《黄道总星图》

汤若望《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屏风

南怀仁《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傅圣泽《中西对照星图》

戴进贤《黄道总星图》

闵明我《方星图》

《仪象考成》星图

《仪象考成续编》星图

《钦定大清会典》星图

第七章 实用星图

航海星图

中星图

占验星图

第八章 地理著作星图

《昊天垂象图》

明代扇面天文图

明代《分野舆图》天文图

明代《广舆图》天文图

清代《遐览指掌》天文图

清代《京板天文全图》

清代《三才一贯图》

清代《大清一统天地全图》

第九章 识星著作与星表

《玄象诗》

《天文大象赋》

《步天歌》

《经天该》

《甘石星经》

《崇祯历书》星表

《灵台仪象志》星表

《仪象考成》星表

《仪象考成续编》星表

《天文图说》星表与星图

第十章 器物星图

汉代四神当卢

汉代四神瓦当

隋唐时期四神铜镜

星象铜镜

星象铜钱

“分度之规矩”星象铜盆

明代“天下一”星象瓷盘

清代铜镀金星象插屏

清代御制铜镀金简平仪

清代磁青纸制简平仪

清代纸制天体仪

清代铜镀金天体仪

清代金嵌珍珠天球仪

清代星图天文钟

清代齐彦槐天体仪

二十八宿卤簿旗

附录1 朝鲜古星图

南浦江西大墓四神图244 《天象列次分野之图》246 朴堧《浑天图》247 《新旧天文图》248 《新法天文图》249 《浑天全图》250 《天文类抄》星图251 《旧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图》252 南秉吉《星镜》和《中星新表》星图253 通度寺金铜天文图254 《天地图》254 《寰瀛志》星图255 《方星图》257 朝鲜李朝平浑仪

附录2 日本古星图

高松冢天文图

龟虎古坟天文图

《格子月进图》

泷谷寺天文图

《火罗图》星象图

涉川春海星图

涉川昔尹星图

长久保赤水星图

《天文图解》星图

马道良《天球十二宫象配赋二十八宿图说》

司马江汉铜版星图

《平天仪图解》星图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自古以来,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吸引着不同人类文明的目光。最初人们仰观天空,并不能理解其中的规律,随着对星空观察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不同星体位置及特征的认识不断清晰起来。于是,为了方便观测和记忆,先人把夜空中的繁星划分成群、联合成象,形成了不同的星官或星座。为了传播和交流这些星官,人们将其绘制于不同材质之上,便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星图。

可以说,星图是描绘天上恒星分布和排列组合的图像,它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记录星空的某种反映,也是研究和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工具。星图在中国古代也称天文图,作为重要的天文资料,中国古代星图历史悠久、种类众多、绘制精美,是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一项重要成就,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就曾征引萨顿等科学史家的观点——“直到14世纪末,除了中国的星图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并认为“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文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就没有”。另外,中国古代的星图还曾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构筑了整个东亚地区共有的独特星象体系,也是古代科学与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之一。

星图主要是对天上恒星进行的图像描绘。常识告诉我们,恒星是与行星相对而言的,一般指那些白身会发光,且位置看似相对固定的星体。当然,现代天文学中对此解释的则更加复杂。“恒星”一词其实很早便已出现,《春秋》中就有记载,晋朝杜预注曰:“恒,常也,谓常见之星”。除此之外,“恒星”也常被称作“列星”或“纬星”。所谓“列星”,汉代刘熙在《释名》中称:“星,散也,列位布散也”。许慎的《说文解字》曰:“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也就是说恒星是布列于天上的常见之星。所谓“经星”,则是相对五大行星的“纬星”而言,这是由于行星的运动轨迹错综复杂,在赤道纬度上不断地变化,而恒星则相对保持不变。所以,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梅文鼎对此解释为:“曰恒者,谓其终古不易也;曰经者,谓其不同纬星南北行也;经亦有恒之义焉”。

星图是“天空的镜子”,其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够映射出历史的“星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多姿多彩的古星图也使恒星确定了方位和坐标,为天文学增添了诗意和美感,使得整个星空都被艺术化,因此它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星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星座体系和星座文化。现如今,大家广泛使用的八十八星座系统就是发展于古希腊传统,并随着大航海和科学革命等活动而不断扩充完善并最终形成。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古代中国有着博大而深厚的天文学传统,中国的天象观测、天文仪器、历法编制等,都曾在世界几大文明中独树一帜。中国的星图和星官体系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在天上的反映,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东汉张衡在描述古代星官时就认为,“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国,故中国的星名大多以器物、官名、人事名之。天上俨然成了古人世间百态、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方面的缩影。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中国古代星官的图书出版,但比较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星图的著作却难得一见。专门涉及于此的著作,只有陈美东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星图》,不过这本出版于1996年的书实际上是一本论文集,且基本上以研究明代星图为主,没有囊括其他时期的星图,内容不够全面和通俗。另外,潘蕉先生所著的《中国恒星观测史》和《中国古天文图录》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古星图,但前者偏重于恒星观测研究,并非专门阐述古星图的历史;后者作为图录,内容较为简略,而且两书受限于当时的出版和印刷条件,彩图非常少,阅读体验不佳。

本书共介绍有中国古星图,以及受到中国星官体系影响的韩国和日本星图,共计一百余种,这些内容有些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有些是笔者近年来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披露的新资料。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源自古籍、档案、文物和最新考古发现的资料,让读者能够领略古人如何认识和理解星空,以及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代独特的星图和星官文化,这对传承中华文化遗产,以及传播科学、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知识都有重要意义。

由于古代星图发展的时间脉络和线索并不明晰,一幅清代的星图既有可能是基于汉代的某幅星图创作,也可能会受到西方星图的影响,很难整理出一条明确的历史发展轨迹。因此,本书除第―章和第二章介绍古星图的历史和知识外,其他各章节则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星图,如墓葬和建筑星图、石刻星图、纸本星图等,同一类星图又大致以时间为序依次进行阐述。所以,本书在内容上前后关联性可能并不太强,还请读者予以谅解。不过,这也正是古星图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感谢科学出版社提供。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