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安阳隋张盛墓出土佛教用具考

摘要: 点击上方“中原文物”一键关注1959年,河南安阳豫北纱厂发现隋征虏将军张盛的墓葬,出土各类器物192件,有陶器、瓷器和一些其他器具,目前,还有一部分不知名的器物,其用途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其中有部分器物应为隋代的佛教器物和用具。张盛墓出土器物数量仅见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记载,即192件,结合河南博 ...

点击上方“中原文物”一键关注

1959年,河南安阳豫北纱厂发现隋征虏将军张盛的墓葬,出土各类器物192件,有陶器、瓷器和一些其他器具,目前,还有一部分不知名的器物,其用途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其中有部分器物应为隋代的佛教器物和用具。

张盛墓出土器物数量仅见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记载,即192件,结合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柜中隋唐部分陈列的展品,辨识为佛教器物的主要有以下几件:

图一:1.陶僧俑(大) 2.陶僧俑(小) 3.博山炉 4.瓷钵

图二:佛念珠

隋张盛墓出土佛教器物概况

1.陶僧俑2件

两件僧俑,一大一小。其中大僧俑身披袈裟,上涂黄、绿、红、黑色彩,双足着靴,高22厘米,右手持物,物已残,直立于方形板上。小僧俑身披袈裟,右手平执香熏,左手下垂提瓶,高15厘米,同样立于方形板之上。两件僧俑面带微笑,且均剃去发须。

2.佛念珠3串

佛念珠珠子均为陶胎,除两枚为尖形外,其余均为圆形珠子。三串佛念珠中的珠子数量均为95粒。

3.白釉瓷熏炉1件

瓷熏炉高15厘米,器物除底部未见釉色外,通体皆施白釉。底部为盘座,盘中有一香炉造型器物,中上部留有小孔,器身有像莲花花瓣一样的装饰图形。

4.瓷钵1件

瓷钵,高44厘米,平底圈足,鼓腹敛口,腹部有菱形花纹,口沿部有一线纹,内外均施白釉,釉体有冰片裂纹。

隋佛教工具考

上述张盛墓出土四类器物中,除两件僧俑,其他三件均可以辨为佛教用具。另有三件佛教用具,均为僧俑自身所带用具,一件已佚,另两件佛教用具经具体分析后可作考辨。

(一)香炉

香供养是佛教诸多供养中的一类,香炉则是香供养的重要用具。根据其形态和安置情况可以分为两类:置于佛前的座式香炉和礼佛、诵经时用的手炉。

1. 莲花瓣博山香炉

张盛墓出土香炉,其外观与汉代的博山炉相似,下部有底盘,盘中有一圆柱将上部仰莲炉座托出,炉座上部则是以莲瓣组成的半球形炉盖,且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莲花瓣留有烟孔。与隋丰宁公主与附马韦圆照合葬墓出土香炉对比,可以看出它们应属同一时代器物,表现出莲花瓣与博山炉相结合的特征,因此,可以确定这件佛教用具应为隋莲花瓣博山香炉。

2.手炉

张盛墓出土小僧俑右手有一件器具,报告中称为平执熏炉,根据其形状和僧俑所持的方式,对比炳灵寺壁画中的手炉,其造型相似。这件泥塑的熏炉也由炉身、炉座、炉柄构成。炉身为杯形,内塑有一凸起装饰为香料。炉座为圈足,与炉身连为一体。炉柄为条状,僧俑右手握柄,后端手柄向下弯曲。特征与壁画中的手炉相同,因此,陶僧俑手中的佛教用具应是手炉。

(二)不带流净瓶

张盛墓出土小僧俑左手有一件器具,可以明显看出此瓶的腹部凸起,形制与西安东郊隋清禅寺出土净瓶相似,只是其瓶颈细长,圆肩,深腹,圈足,瓶口封实。按照净瓶的握持姿势来看,冉万里先生将其分为横持、竖持、勾持、斜持等几种形式,这件陶僧俑左手握瓶颈的姿势应为隋代造像中典型的竖持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件佛教用具应为不带流净瓶。

(三)佛念珠

张盛墓出土这三串佛念珠,其两端均有像莲藕节形状的珠子各一粒,应与前述莲花与博山炉结合意义相同,以莲藕节与珠子结合,作为隋代佛念珠的出土实物,为研究隋佛教用具和佛教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钵张盛墓出土这件瓷钵,与隋唐时期佛教造像中的钵形体相近,陕西临潼唐庆山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件黑瓷钵为敛口,斜弧腹,小平底。结合张盛墓其他佛教用具来看,这件出土的瓷钵,应当也为佛教用具。

关于佛教用具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佛念珠的问题

佛念珠的使用与佛教思想传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念佛”一词的含义不断衍化形成的。安阳张盛墓出土3串佛念珠,为隋代佛教用具研究提供了实物。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3串佛念珠每串均为95粒,与文献中所载佛念珠的数量不符。《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佛说木槵子经》等资料中所载念珠数量多以 108、54、27等数为主,未见95粒佛珠穿制的记载。究其原因,一是在墓葬科学发掘的过程中,由于墓室已过地下潜水线,多器物都没于水中,因此它们的排列位置便很不清楚了,佛念珠在这种情况下丢失,数量减少,修复后数量与文献记载也就不符;二是隋代佛教用具发展过程中,佛念珠出现的一种特殊计数。

(二)莲花在佛教用具中的应用

张盛墓出土的香炉、佛念珠等器物中,莲花作为重要装饰与佛教用具结合应用。其中,莲花瓣与博山炉的融合,莲藕与佛念珠的结合使用,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逐渐与本土器物结合,不仅是佛教自身华化的实证,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器物融合的产物,最终演变和形成一种新的佛教用具。而且在张盛墓出土的其他器物中,也存在有莲花造型的装饰,如部分瓷器的盖钮,明显是莲花未开时花苞的形状。

(三)关于佛教宗派

隋代安阳属相州,这一时期的宝山寺(隋文帝改号灵泉寺)灵裕法师,其为佛教华严宗的传承学统,所遗留的隋大住圣窟,为隋相州的佛教文化盛行提供了实物见证。佛教在经过南北朝时期不断融合发展传播之后,到了隋代,相州地区成为佛教华严宗教义所传播的地区,张盛所信奉的佛教可能为华严宗。而其墓葬中出土的佛念珠,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在隋代的汉地佛教中,佛念珠已出现,并且应用在诵经念佛的过程中,成为僧众们随身携带和使用的生活法器,为研究我国隋朝佛教信仰本土化、佛教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佐证。


安阳隋张盛墓佛教用具的出土与考证,是隋代中上层贵族信仰佛教的实例,也是佛教自身中国化的实证。究其原由,作为佛教文化交流、传播、融合的实物体现之一,佛教用具在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使其自身得以“汉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直接关系。同时,这也是隋代在南北朝文化的基础之上,佛教信仰观念不断融合发展的结果,从而形成造型独特、内涵丰富的隋代佛教用具。

文章来源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