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欧亚大草原游牧文化核心区 唐努乌梁海

摘要: 欧亚大草原游牧文化核心区唐努乌梁海 文 图 / 武仙竹 李振豪唐努乌梁海,即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欧亚大草原催生出豪放粗犷的图瓦人民,他们擎鹰携豹纵猎驰骋。这里历史上也曾长期归中国管辖,因此,图瓦的考古学文化与中国考古学文化更是紧密相连。图瓦讲解员对古代雕像进行讲解唐努乌梁海北至萨彦,终年积雪的萨彦岭,古突阙语意为“白山”一山 ...

欧亚大草原游牧文化核心区

唐努乌梁海

文 图 / 武仙竹 李振豪

唐努乌梁海,即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欧亚大草原催生出豪放粗犷的图瓦人民,他们擎鹰携豹纵猎驰骋。这里历史上也曾长期归中国管辖,因此,图瓦的考古学文化与中国考古学文化更是紧密相连。


图瓦讲解员对古代雕像

进行讲解


唐努乌梁海北至萨彦,终年积雪的萨彦岭,古突阙语意为“白山”

一山一水一部族

唐努乌梁海位于亚洲地理中心区,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是镶嵌在欧亚大草原中心区的一个山间盆地。该区域现今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盆地内面积约 17 万平方公里,以草原和河湖为主,自古以来牧业发达 ;周围山区则有广袤森林,狩猎鹿类为主要生计。

“唐努乌梁海”是一个组合词。“唐努”是指唐努山脉(阿尔泰山系),海拔 2900 米,常年积雪。山岭中生长着茂盛的雪松、落叶松、冷杉、白桦等树木,栖息有驯鹿、马鹿、原麝、黄羊、紫貂、猞猁等。山麓矗立着鹿石。“唐努”在汉文文献中也记载为牢山、贪满山、贪汗山、睹满山等。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至坚昆部落,有牢山、剑水”,牢山即为唐努山。剑水在有些文献中记作谦水、阿辅河、乌鲁克穆河,也就是现今叶尼塞河。现今人们造访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市,在市内可见当年“谦水”依然在常年流淌。

“乌梁海”是清代喀尔喀蒙古对北邻泰加林地带多个狩猎部族的统称,意为“森林中人”。清代官方文献沿用这个叫法,把唐努山及其附近山地草原地区统称为“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在唐代时称为都播,先后隶属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镇北都护府管辖。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1270 年,忽必烈在正式建国号为大元的前一年,派遣中原汴梁(开封)人刘好礼出任唐努乌梁海地区“断事官”,该区域称益兰州,属岭北行省管辖。由于唐努乌梁海盛产良铁、毛皮、天然岩盐和池盐,元政府将俘虏的大量中原工匠迁移到这里,设置各种工匠局,将其建设成为当时欧亚草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明代,该地区属蒙古瓦剌部。明中期瓦剌著名领袖也先,其生母就是从内地苏州来到这里的。清代,该地区初为扎萨克图汗辖地,后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中国史料中对唐努乌梁海地区有过不间断的记述。对其民族的称谓除了前面所说的都播外,还有都波、秃巴思、秃八、图巴、土巴等多种称谓。岑仲勉教授曾考证说“西伯利亚多数鞑靼及北部乌梁海人,往往自称都波(Tuba),有单用者,有与宗名连用者。中国尝以为住于叶尼塞河(大约沿叶尼塞右源)南部人民之总称”,还有人认为曾建立南凉政权的拓跋部族,就是唐努乌梁海地区都播部族南迁的一支。当然,也有一些别的部族从其他地区迁徙过来,与留下的都播相融合,但该地区直到今天仍然保持都播族的主体特征,这里的人们以“图瓦”自称。

粗放的生业 绝响的呼麦

今天的图瓦人一般被视作突厥化蒙古人,历史上主要生业为畜牧业,所饲养动物以驯鹿和马为主,其次为羊和牛。驯鹿是牧民最重要的财富。牧民们吃的是鹿奶和奶制品,穿的是鹿皮衣,而且还以鹿为重要的交通工具,鹿茸也是他们与其他民族贸易的重要特产。夏天牧民们一般在高山放牧(俗称夏牧场),冬天则迁往山间水草丰茂的谷地(俗称冬牧场)。

明清以来,图瓦牧民们也种一点庄稼,主要是黍子、大麦和小麦。耕作方法粗放,通常以锹或镐翻地,播种后等到成熟时再来收取。由于不进行田间管理和使用肥料,产量很低,并且每种两年就须抛荒五六年,待地力恢复再继续耕种。

图瓦人的传统住房是蒙古式圆顶帐篷或锥状树皮帐篷,传统服装为蒙古式长袍,高领、大襟、腰缠布带,冬季时因气温很低穿毛皮大衣。靴子多用蹂过的驯鹿皮制成,靴尖上翘。

克孜勒市郊的藏传佛教“白塔”

图瓦人传统宗教为萨满教,从元代开始,由于官方的推崇,藏传佛教(喇嘛教)成为该地的主要教派。现今在城市外围主干道两旁,经常可见到藏式喇嘛教舍利塔,因塔身为白色,人们也叫它“白塔”。大多数舍利塔正面开有佛龛,称为眼光门。塔身之上有细长的塔脖,其在藏传佛教中称为相轮,伞盖上面的宝刹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日月刹。

图瓦人擅长呼麦唱法,这种唱法原本流行于大多数蒙古部落,由喉音模仿冬风咆哮、骆驼呼啸、高空鸟鸣等组合而成。随着时代变迁,这种独特唱法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等绝大多数蒙古人中已成绝响,但是图瓦人完整保留着这一祖先留给他们的艺术瑰宝。

图瓦演员的“呼麦”表演及舞蹈

考古显示与中国密切的文化交流

从考古学发现的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证据上看,唐努乌梁海是古代中国中原文化向西伯利亚草原地区广为扩散的重要基地,是中华文明向域外传播的重要支点。此地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图瓦首府克孜勒市阿尔然村“国王谷”清理的阿尔然 1 号和 2 号墓。

阿尔然 1 号墓在 1971~1974 年由苏联考古学家格里亚兹诺夫等发掘,虽然发掘前已被盗,但仍然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如卷曲雪豹纹牌饰、斯基泰式平首短剑和管銎斧等。2000 年夏,俄罗斯楚古诺夫、德国帕金格等考古学者在“国王谷”发现清理了保存完整的阿尔然2号墓。该墓出土器物多达9000多件,其中金器 5700 件,是目前发现的整个欧亚草原区域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墓葬。重要器物包括 2500 件豹形金饰片,长达 30 多厘米的鹿形金簪、动物牌饰金项圈以及斯基泰式武器和青铜鍑等。阿尔然 1、2 号墓作为斯基泰文化的代表性墓葬,其出土器物为斯基泰文化标型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乌恩岳斯图研究员最早提出了中国夏家店上层文化与阿尔然 1、2 号墓考古学文化间的相似性问题。吉林大学林沄教授、杨建华教授等也对阿尔然 1、2 号墓与中国北方斯基泰文化的紧密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郭物先生认为青铜鍑最初是在商周时期黄河流域产生,因其多功能(炊具、祭器及用于蒸汽浴等)及易携性,流传到草原地区后被发扬光大。阿尔然 2 号墓即出土有成组的青铜鍑。

阿尔然 2 号墓出土青铜鍑

图瓦公交站以阿尔然 1 号墓“卷曲雪豹纹”为标志

阿尔然 2 号墓出土的金项圈

走进克孜勒市,在车站、休闲场所或博物馆公共场合醒目标志处,均可见到中国考古学者熟悉的一些经典图像。如克孜勒市公交站墙壁上,可见我们所熟悉的卷曲动物纹的代表图案——出土于阿尔然 1 号墓的卷曲雪豹纹牌饰。图瓦民族博物馆的标志上,我们可以见到草原文化中常见的涡旋纹和长有大鹿角的驯鹿,该驯鹿图案就是对阿尔然 2 号墓鹿形金簪的摹写。此外,鹿形金簪还被作为放大的立体雕塑,树立在克孜勒市叶尼塞河畔民族休闲广场上。广场上还以阿尔然 2 号墓的男、女墓主人为素材,结合当时的衣饰和生活场景,塑造了古代图瓦人携豹擎鹰、纵马驰猎(阿尔然墓中出土大量豹形装饰和雕塑等,图瓦人认为祖先在青铜时代已驯养了豹)的飒爽英姿。

在图瓦共和国图兰城发现过元代中原生产的铁犁,其表面铸有“至元二十三年”(1286)铭文。2003 年,新疆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大量与图瓦古文化相关的考古遗存,墓式、葬具、随葬品等,均与图瓦斯基泰型文化墓葬相近。近期,俄罗斯考古学者在图瓦共和国昆古尔图克镇博尔巴任(Por-Bajin)发现一座唐式古城遗址,清理出土了中国内地的方形建筑地基、支撑屋顶的雕花梁架、陶制瓦片等。历史上,由于唐代回纥可汗曾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将女儿宁国公主许配其为妻。宁国公主及随从于公元 758 年抵达回纥都城(今蒙古国境内,距昆古尔图克镇仅2 天路程),所以考古界一般认为,该城址就是宁国公主的一处行宫。据史书记载,唐王朝对包括图瓦等地在内的突厥上层人士大加笼络,其部落酋长来长安朝献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这些突厥上层人士在长安接受唐朝官号,取汉名,学习唐朝风俗和礼仪,竭尽臣子之能事。

我们与图瓦牧民作过些交流,现今仍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先人与中国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从图瓦民族博物馆内陈列的清政府官服上可以看出。在图瓦大学,有一批学者也专门从事该区域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我们访问图瓦大学期间,图瓦大学校长阿加塔(Агата)与我们交流了相关成果,图瓦考古学者认为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新疆阿勒泰地区、吐鲁番盆地等与古代图瓦有密切关系。对于我们中国考古学者而言,研究唐努乌梁海地区考古学文化,也是解析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着眼点。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16年11月刊,作者武仙竹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李振豪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1年《大众考古》 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