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

摘要: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文 图 / 高丁丁 车环宇首服指的是戴于头部的冠、冕、巾、帽等类服饰。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的首服多为冠和风帽,以及巾幞、辫发等。继承北魏衣钵的北齐,经过长期的民族大融合,首服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 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 ...

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

文 图 / 高丁丁 车环宇

首服指的是戴于头部的冠、冕、巾、帽等类服饰。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的首服多为冠和风帽,以及巾幞、辫发等。继承北魏衣钵的北齐,经过长期的民族大融合,首服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

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拔昌墓以及厍狄回洛墓等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在这些墓葬随葬品中所占比例极大的陶俑为我们窥探北齐时期人们的衣冠服饰、风俗习惯提供了可能。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北齐政权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其上承北魏,下接隋唐,是华夷杂糅、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齐作为北魏的文化承接者,不仅继承了鲜卑民族豪放洒脱、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更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三十余年的成就中汲取汉文化的精华内容,这从晋阳地区出土的北齐墓葬陶俑首服类型便可窥一斑。陶俑不仅穿戴有翻耳扇护颈长裙风帽、无沿翻耳扇风帽、三棱风帽、厚卷边圆顶风帽及其他类型的鲜卑传统胡帽,亦出现了小冠、笼冠、幞头和头巾等中原汉族常戴之首服。此外,扎有辫发的陶俑亦有发现。这些丰富多彩、华夷杂糅的首服类型说明了这一时期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不断融合,正因如此,北齐为后世隋唐注入了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文化因子。



作为塞北游牧民族,鲜卑人时常面临风沙、严寒的侵扰,为了保护头颈等重要部位,在日常着装中鲜卑人对帽有着特殊需要。同时代南朝王融在《上疏请给虏书》中对鲜卑人有以下描述:“冠方帽则犯沙陵雪,服左衽则风骧鸟逝。”

晋阳地区出土的北齐穿戴风帽陶俑多将避风防雪的耳扇翻起,垂裙的材质也显轻薄,可见其入主中原后,鲜卑风帽的外形等虽然保留,但其装饰性已大于实用性。关于帽的形制,《隋书》中有云:“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晋阳地区所见北齐风帽主要有下列几类。

徐显秀墓标本 328 线描图

徐显秀墓标本 358,翻耳扇护颈长裙风帽俑

翻耳扇护颈长裙风帽

这种风帽圆顶高耸,两侧紧扎成两个鼓包,像“山”字形。帽顶前部中央有缝,后部是无缝圆弧状,帽裙披垂,遮挡后脑与头部两侧,略有卷边。翻耳扇护颈长裙风帽以娄睿墓出土陶俑为典型范例,陶俑为红陶模制加彩,在帽顶处还以细密的圆点来体现皮质外翻的细节,帽沿位置有一根系带扎束发髻根部,用以固定风帽,并将泛起的耳扇勒叠于系带内。从娄睿墓、徐显秀墓、厍狄回洛墓出土陶俑情况看,执盾武士俑、击鼓骑俑、吹筚篥骑俑等都穿戴这种风帽,它与三棱风帽皆为北齐时晋阳地区最常见的首服。

无沿翻耳扇风帽

这种风帽四周无帽檐,脑后亦无帽裙或披幅,两侧耳扇翻起。其保暖及防护效果不及其他风帽,或不是骑马行军时所着戴。从娄睿墓、张海翼墓出土此类陶俑的情况看,无沿翻耳扇风帽当分两类,一类帽沿位置有系带扎束发髻,另一类则无系扎。

张海翼墓标本 24,无沿翻耳扇风帽俑

张海翼墓标本 15,无沿翻耳扇风帽俑

三棱风帽

三棱风帽帽顶较小,作三棱山峰状,脑后披拂长幅,少数在帽顶根部以一根细带扎束,扎束处当为发髻根部,巧妙地攀绕帽屋起到固定作用,并于脑后打结下垂。从帽屋呈现棱角分明的“山”形推测,这种风帽顶部的制作材料似乎较为硬实,或如唐人之法于内部添加支撑物。

◄娄睿墓标本 51,三棱风帽俑

徐显秀墓标本 76,三棱风帽俑▲

娄睿墓标本 606,厚卷边圆顶风帽俑

娄睿墓标本 611,厚卷边圆顶风帽俑

厚卷边圆顶风帽

戴厚卷边圆顶风帽的多为骑马俑,戴此帽者皆穿厚圆领襦,以娄睿墓标本 606、611 为代表。骑士所戴帽主要保护头顶及后脑,露出两颊,帽边极为厚实,当为皮毛制成,帽顶处以一根细带扎束,扎束处当为发髻根部,很好地将帽、发髻牢牢固定,并使帽屋呈现出圆顶的效果。

其他胡帽

除风帽外,晋阳北齐墓葬中零星可见式样新奇、极具异域风格的胡帽,如娄睿墓中出土的三件役夫俑,皆头戴圆顶毡帽,左手握拳向上高举,似牵拉骆驼马匹状,其面目似西域人,形态生动逼真。再如贺拔昌墓出土杂技俑,头戴大三棱帽,头发卷曲,深目高鼻,也当属西域人形象。再如厍狄回洛墓伎乐俑头戴尖顶帽,神情诙谐,动作滑稽。这些奇装异服的胡人于 5世纪来往于并州及西域之间,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丰富了贵族的生活,成为北齐社会上一抹新鲜的亮色。

▲贺拔昌墓标本 T99HQH21,大三棱帽俑

娄睿墓标本 526,圆顶毡帽俑►

冠是用于固定发髻的首服,一般由冠圈、冠梁两部分组成,为典型的传统汉族首服。《释名》中解释冠为“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最初时成年男子多在挽起发髻后直接戴冠,后来在戴冠时先用“纚”包裹发髻,以笄贯穿固定冠和发髻后再将冠圈两旁的系带在颔下打结,进一步将冠固定。根据考古发掘可知北齐时山西地区最为常见的冠为小冠和笼冠两种。

小冠

小冠又名平巾帻,为古时平上帻演变而来,头顶前部低平,与其雏形平上帻相比,平巾帻后部明显呈坡面状高耸,但高度、广度皆逊于一般的冠,着戴时不能包裹整个头部,仅能束罩发髻。《晋书·舆服志》云 :“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幘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宋书·五行志》云 :“晋末皆冠小冠,而衣裳博大,风流相倣,舆台成俗。”可见两晋南朝将平巾帻作为官服、常服着戴。娄睿墓、徐显秀墓、张海翼墓、厍狄回洛墓等皆出土着小冠武官俑,从服饰组合形式来看,着小冠者皆穿广袖褶衣,大口及地缚袴,是典型的北朝军戎服饰——袴褶服。厍狄回洛墓中亦有见戴小冠、着袴褶的伎乐陶俑。

娄睿墓标本 269,小冠俑

厍狄回洛墓标本 115,小冠俑

厍狄回洛墓标本 93,小冠俑

笼冠

笼冠是北朝时极具特色的首服,虽有汉晋传统汉服的影子,但却被时人归于胡服之列。褚緭曾戏称其为:“帽上著笼冠,裤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王国维称其为:“胡服之冠”,其《胡服考》云 :“其制,冠则惠文……胡服之冠,汉世谓之武弁,又谓之繁冠……晋宋以后又谓之建冠,又谓之笼冠,盖比余冠为高大矣。”从形制上来看,笼冠内着平巾帻,外罩笼状物,冠身较高,上部为圆顶,顶面呈长椭圆形,左右两侧向下微外弧,遮住双耳。其内衬的平巾帻大部分被笼冠罩盖,仅于额上露出颜题,脑后露出帻耳下部。从《胡服考》中所提到的武冠、武弁等名称看,笼冠最初时或为军戎服饰,但从考古发现的北魏、北齐陶俑来看,戴笼冠者多穿传统的汉式广袖长衣,丰颐阔面,神情肃穆,仪态端庄,全无武者骁勇之态。娄睿墓、厍狄回洛墓等多座墓葬中皆有发现女子戴笼冠者,河北磁县湾漳大墓还有伎乐人员头戴笼冠,可知北齐时笼冠适用范围较广,已不仅仅限于官服体系之中。

徐显秀墓标本 248,笼冠俑

巾幞

幞头

娄睿墓和徐显秀墓壁画中部分人物头顶梳发髻,外包裹幞头,帽裙下垂至肩部,可以很好地避免在骑行时受到风沙雨雪侵袭。《梁书·诸夷传》提到鲜卑族“河南王者,其先出自鲜卑慕容氏……四时恒有冰雪,唯六七月雨雹甚盛 ;若晴则风飘沙砾,常蔽光景”,为抵御这种极端天气,鲜卑族人多“着小袖袍、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娄睿墓及徐显秀墓中的长裙幞头或许便是文献中记载的长裙帽。至于此类幞头的颜色,文献记载与壁画所见皆相印证,《魏书》称其为“垂裙皂帽”,《梁书·诸夷传》提到北方胡人“着乌皂骑突帽”,《二仪实录》云“古以皂罗三尺裹头,号头巾”,皆与徐显秀墓、娄睿墓壁画中所见人物着戴黑色幞头相互印证。从娄睿墓壁画看,一些马上骑士所戴的黑色幞头的长裙在纵马驰骋之时帽裙随风扬起,显然其材质当为轻薄的丝织物,虽然呈现出潇洒飘逸的视觉效果,但与其他类型风帽相比,巾幞垂裙的实用功能大大降低,装饰性却略有增强。

头巾

头巾,形状类似长帕,汉初常为卑位执事者所用。汉元帝额头有壮发,所以戴头巾遮挡,群臣吏民竞相效仿,竟成时俗,头巾遂渐成为男子主要首服。娄睿墓、徐显秀墓壁画中均绘有以巾裹发的男子形象,其中尤以徐显秀墓壁画人物戴巾者数量最多且典型,墓道东西两壁壁画对称,所绘人物均头戴紫巾,系带于颔下,墓室壁画所绘男侍者也多有头戴幅巾者。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魏晋北朝巾幅时说 :“汉、晋之际,或因为经济贫乏,或出于礼制解体,人多就便处理衣着,终于转成风气,武将文臣,名士高人,着巾子自出心裁,有种种不同名目。”

娄睿墓墓道西壁中层壁画出行图

辫发

古代文献中不乏鲜卑族“辫”的记载,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条曰 :“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据文献记载,除鲜卑拓跋部外,鲜卑秃发部皆辫发,柔然、肃慎亦辫发,可见辫发之风为魏晋时北方民族常见的发式。北魏孝文帝大力革除鲜卑旧俗,极力推行汉化,索头辫发之俗也遭废除,《南齐书·魏虏传》云:“宏制衣冠与之,询窃毁裂,解发为编,服左衽。”这里的“编”即为辫发,元询反对孝文帝汉化改革,因此依旧编发左衽,以示抗议。北齐一朝大力推行鲜卑化,大量北魏迁洛后废除的旧俗生机重启,由《北齐书》所载“帝拔俨带刀环乱筑,辫头,良久乃释之”,可见其一斑。

徐显秀墓标本 249,辫发俑

晋阳及周边地区考古发掘所见辫发形象最为典型的是徐显秀墓中出土的辫发俑,此俑面颊丰润,头发分十二辫,左右两侧各一辫系于脑后,余者披于肩背处,身着窄袖圆领袍,佩剑携箭,纵马前行,足见精悍野蛮之风。再如贺拔昌墓所出辫发俑,额前头发似被剃去一部分,余发作扇形拢于背部,长发分为十三辫,中间一辫较细小,其余十二辫皆有月牙形小印,当为表现辫上小结,辫发下端以红绳系结,垂于腰间。由此可见鲜卑人辫发亦有多种不同形式,且非常注重装饰性,打理得井井有条,整洁细致。

贺拔昌墓标本 T99HQH1,辫发俑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文中写到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千年潮未落,扬帆再起航。通过研究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首服,我们可以回溯波澜壮阔、民族融合的历史故事,探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密码。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0年12月刊,作者高丁丁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 ;车环宇为太原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1年《大众考古》 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