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罗德尼·哈里森|遗产,无处不在 : 新书《文化和自然遗产: 批判性思路》上线

摘要:        文化和自然遗产: 批判性思路  罗德尼·哈里森著  范佳翎、王思渝、莫嘉靖、沈山、张力璠、韩博雅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98151  2021年5月第1版  定价: 98.00元     近期,河南卫视的端午特别节目水下飞天洛神舞《祈》征服了全网,再次引发了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瑰宝,弘扬文化传统的热烈讨论。遗产,与生活的联系 ...

  

  

  文化和自然遗产: 批判性思路

  罗德尼·哈里森著

  范佳翎、王思渝、莫嘉靖、沈山、张力璠、韩博雅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98151

  20215月第1

  定价: 98.00

  

  近期,河南卫视的端午特别节目水下飞天洛神舞《祈》征服了全网,再次引发了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瑰宝,弘扬文化传统的热烈讨论。遗产,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敦煌壁画飞天


飞天洛神舞《祈》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书》所说:“每个人都有权坚守自己的文化,但这份文化坚守却因为大众媒体的传播在工业化时代文化的冲击下已备受侵蚀。”从20世纪晚期开始,全球化时代带来了对遗产保护的观念巨变,文化遗产产业爆发,公众对于遗产的兴趣骤增。而关注遗产,不止是传承过去,对遗产的选择反向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本新书,恰是关注文化和遗产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的作者为伦敦大学学院著名学者罗德尼·哈里森教授,初版于2012年,由英国著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此后,本书在国际范围内关注日广,先后列入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专业教科书名录,逐渐成为欧美学界考古学、人类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区域和城市研究等领域常备的入门参考书,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文化遗产研究和工作领域,发展出重要的影响力。此次中文版的出版,希望能将它介绍给更多读者,期待能为推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以及相关的历史、城市规划、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意义:

  反思遗产就是反思我们的历史

  选择遗产就是选择我们的文化

  聚焦全球文化产业爆发和巨变,反思当代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

  文化遗产的关注映照当代社会发展方向,关系文化的传递与复兴

  

本书价值:

北京大学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力荐

全球多所知名大学参考书目

一本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反思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

批判性遗产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书看点:

  

  

¨ 遗产与现代的关系

¨ 20世纪晚期遗产产业爆炸

¨ 体验过去:遗产、可参观性和体验经济

¨ 作为文化品牌的“世界遗产”

¨ 翻译过去:遗产与阐述

¨ 目的地文化:遗产和旅游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

¨ 跨国世界中的遗产与国家构建

¨ 对话的遗产、环境伦理和可持续性

……

  

  书中名句:

  

  遗产无处不在

遗产最重要的不是关乎过去,而是我们与现在、未来的关系。

  遗产的选择,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在当代所持并希冀能带进未来的某种价值体系。

  

  插图:

  

  

1966年威尼斯大洪水引发了后续的威尼斯保护行动


澳大利亚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巨石攀爬路线因原住民传统争议由开放到关闭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作为一种旅游的“文化品牌”带动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12章介绍一系列核心概念。第34章简要回顾遗产在西方社会的兴起及其向全球扩张的历程。第3章关注公共领域的概念。第4章主要讨论遗产全球化及 “遗产热”,探讨收藏与管理观念是如何应用在全球经济变革中的,解释为何此时普罗大众对过去产生日渐浓厚的兴趣。第5章将叙述遗产研究这一批判性跨学科领域是如何兴起的。第69章的关注点转移到遗产多样化与全球化分布导致的后果,讨论文化景观与非物质遗产,全球化与跨国主义进程,“共同”的世界遗产等观念。这种对话模式为怎样联结遗产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与环境议题。第10章对遗产的未来展望。

  

  

  编辑荐语:

一种社会变革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思潮。全球化时代带来对遗产保护的观念巨变,而对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为了回到古代,而是为了未来的文明发展。本书围绕全球性的遗产现象和产业,特别关注在21世纪前后遗产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巨大变化对当代主流的遗产观念和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重新审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官方与非官方遗产的关系,提出了更具包容性和对话性的遗产模式。本书不仅关系到遗产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更揭示着遗产对于当代世界的深刻意义,与我们这个时代紧迫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诸议题紧密相连

  

罗德尼·哈里森先生提出“遗产无处不在”的概念,引发了全球诸多博物馆、世界遗产、城市发展、文化和历史关注者的回应和推荐。他注重于观察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未来的关系,启发了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深远思考。这是一本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著作,此书已列入世界多个著名大学的教学参考书,影响持续十几年,是研究世界遗产,研究文化与遗产关系的不容遗漏的力作。

  

  目录:

  序言(杭侃)

  中文版自序

  出版说明

  图表目录

  前言· 致谢

  1章 导言:遗产无处不在

  2章 定义:遗产、现代性、物质性

  3章 世界遗产史前史:概念的形成

  4章 晚期现代性与遗产爆炸

  5章 批判性遗产研究与话语转向

  6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

  7章 遗产、多样性和人权

  8章 遗产和记忆问题

  9章 对话的遗产和可持续性

  10章 过去,何去何从?

  译者后记

  

  书页:

  

  

  

  

  

  

  

  

  作者简介:

  

  罗德尼·哈里森(Rodney Harrison)教授,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IoA, UCL文化遗产学教授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遗产领域首席研究员,担任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资助的遗产未来研究项目首席调研员、伦敦大学遗产未来研究实验室主任。主持欧洲遗产未来的理论:遗产的故事项目。他还是《当代考古学杂志》的创始编辑和现任主编,曾任批判遗产研究学会创始执行委员会成员。已出版著述或合著专著十余种。

  

  

  

  国外刊物书评:

  

任何对遗产和记忆、物质和视觉文化、旅游、表征政治以及新出现的对遗产保护和记忆实践的不同理解有兴趣的学者的必读书目。该书基于坚实的理论和概念方法论,富于实证数据和缜密思考。强烈推荐!

——《记忆研究》Memory Studies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博识、强辩,详细阐述了与当代全球遗产讨论和实践相关的多个议题……”

——《挪威考古评论》Norwegi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该书对寻找遗产研究领域相关背景信息的学生、需要有关世界遗产决策专门性资料的教师以及对特定案例如何影响和改变世界遗产委员会基本原则和理念感兴趣的文化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民俗研究杂志》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译者简介

  

  范佳翎,女,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考古遗址管理方向硕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讲师、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关注遗产保护史和批判遗产研究方向,认为要将保护史作为一种思想史,在国际背景下再思中国传统遗产观念。

  

  王思渝,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批判遗产研究、大遗址保护、村落遗产研究、新博物馆学等。

  

  莫嘉靖,女,杜伦大学考古学系在读博士。

  

  沈山,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国家文物局进出境审核责任鉴定员,任职于上海市文物局。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书画鉴定等。

  

  张力璠,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硕士,目前就职于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

  

  韩博雅,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硕士现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研究等相关工作。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