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崤函古道石壕段 —— 一朝申遗天下知

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至今,人们都还记得,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的喜讯,从遥远的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时的情景,地处中国中、西部交界处的三门峡一片欢腾:该项目包含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它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条道路遗址。它 ...




  至今,人们都还记得,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的喜讯,从遥远的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时的情景,地处中国中、西部交界处的三门峡一片欢腾:该项目包含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它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条道路遗址。它标志着三门峡市从此有了金灿灿的“世界文化遗产”!


  没有申遗的时候,“崤函古道石壕段”还不叫这个名字,它不过就是一段老路,被人叫作石壕或车壕。随着丝绸之路申遗的呼声越来越高,2006年6月,它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8月,按照丝绸之路申遗专家考察组对文物原真性的要求,三门峡市文物局有关专家认为,石壕古道车辙明显,保存完好,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很符合专家们提出的丝绸之路申遗要求。唐代诗圣杜甫还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随后,三门峡市文物局向专家组推荐了石壕古道。

文物工作者在硖石乡乱石爬山岗上发现一段古道遗迹,车辙痕迹十分明显。

  2007年8月21日,酷暑难耐,丝绸之路申遗专家考察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一行7人来到了崤函古道石壕段。眼前的这一段古道,车辙明显,保存完好。“这就是我要找的古道原貌!”安家瑶惊喜万分,连忙拿出相机拍照,“我要拿着照片,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争取把石壕古道列入丝绸之路申遗名单”。

今日崤函古道石壕段。

  2007年10月10日,国家文物局向各有关省、自治区文物局下发文物保函[2007]1267号《关于抓紧做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函》,在附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内遗产选点推荐名单及评议意见》中标明:“该古道为丝绸之路必经之路,需做好规划编制、环境整治、考古调查等工作。”

  2008年5月12日至14日,国家文物局安排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巡视员郭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助理傅晶等到河南省考察丝绸之路申遗点。5月13日,专家组考察了崤函古道,对先前安家瑶一行的考察成果予以肯定。随后,河南省的丝绸之路申遗点经筛选精简,崤函古道始终名列其中,直至最后成功申遗。

  经历几千年风雨侵蚀,丝绸之路的真实道路是何样貌,大多数已无迹可寻,只有崤函古道石壕段清晰可见。


  崤函古道是历史上东京洛阳至西京长安间进入古陕州崤山地段道路的总称,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在中国历史上,长安和洛阳都是多朝古都,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相当长的时期,它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长安和洛阳之间整日里马蹄踏踏,狭窄的道路上充斥着商旅的吆喝之声。即便是黑夜,那行旅点燃的簇火也跃动不息。说它担着历史上两座古都的政治文明、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一点也不为过。

崤函古道石壕段马蹄痕迹。

  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文化中期,距今约6000年。夏商周时期,这条古道已非常繁盛。夏代的活动范围在现今的晋南和豫西一代,有“夏禹导河东至于砥柱”之说,而夏侯皋葬于雁翎关的遗迹至今尚存。

  三门峡上村岭还留存着800多座古墓和难以计数的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战国以降,这条古道上,杀伐之声就从未停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晋崤之战、渑池会盟、冯异赤眉崤底之战,还有“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馀新安城南”……可谓杀声震天,血流成河。

  汉唐盛世,古道也随之进入繁盛时期。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东西两京之间的京畿大道。而襟带两京、表里山河的陕州,不仅是帝王们往来驻足的行宫,也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驿站。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明皇李隆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从这里走过。尤其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首《石壕吏》长歌当哭,沉郁至今,让小村“石壕”成为一个文学和地理的代名词,距石壕村数公里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也沾了它的光。

请横屏观看崤函古道石壕段鸟瞰图 ↓↓↓


  西汉早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让处于中原地区的汉代中国和处于西域地区的十多个国家,打开了封闭多年的时空通道、物资交流通道和文化传播走廊。自此,西出阳关的商队,背扛肩挑,赶着骡马,笨重的车轮辗轧着土石路面,沿着崎岖山路缓缓前行,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茶叶、冶铁、漆器,以及桃、梨、杏、生姜、黄连等种植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域各国。从此,这条古道上,呈现出一种商贾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前呼后应、车辚马萧的生动场景。北宋起始,中国的政治中心曾经东迁和北移,但随着蒙古帝国入驻中原,崤函古道又恢复了其作为重要通道的地位。据考古工作者在古道发掘出土的元代《创修古崤陵便民碑记》石碑和清代《硖石山修路记》石碑,以及唐宋至明清时期的路土辙痕可以看出,这条古道依然繁忙着,并不断进行着修筑。

  民国时期,铁路修到了观音堂,要往西安,就要穿越石壕古道。那时,由于山高坡陡,加之交通工具落后,走古道显得十分艰难,尤其是石壕段尤为险峻。1923年,康有为来陕州,看了当时的黄河天堑,禁不住赋诗《题三门》,发出了“吾欲铲除此巨嶂,扬帆碧海达河源。开苏彝士通欧亚,绝巴拿马沟西东”的感慨。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三门峡建市,陇海铁路、洛潼公路开通,之后又有了310国道、连霍高速、郑西高铁等,崤函古道才逐渐被废弃,或损毁、或掩埋,满目萧然,一任岁月静静飘落、覆盖。

  应该说,是对那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丰富多样的悠远记忆,唤起了人们对这条曾经车辚马萧的古道的关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丝绸之路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它同样也预示着崤函古道申遗拉开了序幕。

在硖石乡乱石爬,文物工作者张辉在分析石头上留下人工开凿痕迹的情况。

  之后,该项目先后经过5次国际科学考查,并举行了多次专家研讨活动,直到2006年8月,在中国新疆吐鲁番会议上,形成《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丝绸之路申遗工程。会议同意了中国提出的先实施丝绸之路(沙漠线路)的申遗工作,其时间始于公元前2世纪138年,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止于18世纪初期,约在清朝中期。第一步由中国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联合进行申遗。第二步,再由中亚以西至地中海之间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共同开展工作。

  联合申遗期间,中国政府委托国内世界遗产专家考察并提出推荐名单,遗产所在地政府逐级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遗产资源调查考证后由中国政府统一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交申遗文本,制定申遗规划并按规划对遗产本体进行保护,对遗产生存环境进行整治,并按世界遗产确认的标准开展对遗产功能的全面展示,制定、公示并实施相关的法律规定、乡规民约等管理措施,最后接受世界遗产委员的考察和审评。

  2007年8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开始组织专家对丝绸之路沿线各省(自治区)推荐的遗产点进行考察,并最终由国家文物局确定并公布了48项推荐名单,涉及河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6省、自治区。而河南以古都洛阳为地域概念,确定了巩义古窟寺、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白马寺、函谷关和崤函古道等,涉及今郑州、洛阳、三门峡3个城市。同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跻身丝绸之路中国段48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行列。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是指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嶔崟山北麓的一段古道,长约235米,宽仅2米左右,嶔崟山是崤山主峰,当地人称金银山。由于该山北坡向北逐渐延伸,自然山体阻断了东西向通道,石壕古道就是为贯通这一障碍,由先人们依据自然山势,由东向西翻越该山北坡修筑的一段石道。这段古道极为险峻,两壁悬崖,山石峭立,壕深谷窄。明朝杨思盛在《硖石》诗中曾这样描写:“凌晨过硖石,土立如深壁;昏旦亏阴晴,天光窥一隙。积雨泥淖滑,行人苦窄逼;牵扶强登陟,仆马颇极立……”把古道险要和交通艰难描绘得淋漓尽致。至今,硖石乡东侧岭上尚有车壕、驾马岭、车马岭等地名。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园区土质古道发掘现场。

  按照要求,为给申遗工作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2008年9月18日至12月21日,原陕县文物管理局会同原陕县文物地质钻探公司,对古道进行了历时95天的勘探调查。调查范围东起观音堂镇西街口,西至硖石乡硖石驿,全长6000余米。经调查,这段古道由于年代变迁、自然风化和修路等原因,损毁严重,仅发现保留石壕车辙遗迹5处:硖石乡东北“文王避风雨台”下山坡上2处;车壕村南1处;车壕村东南1处,也是保存最完整且较长的一段;半坡村南1处。另外,在古道北端坡底及古道南部两侧有3个不规则形蓄水池,群众称之为“坡池 ”,是当地人们利用自然形成的坑凹地形,略加整修而成的蓄水设施。文物工作者还先后两次对石壕古道遗迹坡顶、坡下、3个蓄水池及在古道南段东端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出土大小不等的铁马掌,铁栓、铁钉、黑釉大缸残片等文物40余件,基本弄清了石壕古道南段走向问题和石壕古道使用的下限年代问题。他们还邀请专家完成了崤函古道1∶1000地形测绘图和2.5米卫星影像图等,为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遗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详实资料。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园区发掘出土的土质古道遗迹。经专家认定,可确定为中晚唐时期使用的道路。

  经过认真、详实,紧锣密鼓的准备,2012年11月,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申遗工作进入决战阶段,经过整理,投资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展厅、停车场、参观道路等工程建设。2013年7月,该段遗址通过河南省文物局专家验收,同年8月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9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模拟联合国验收组验收,10月13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验收。其间,还历经三次名单筛选,工程上克服了多次设计变更,验收时间变动、讲解变动等诸多困难,终于迎来最终的胜利。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作为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三门峡来说,意义重大。

  自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沿线国家积极主动融入,开展合作发展,丝绸之路大旅游蓝图已然铺开。丝路之旅不仅是我国向海外重点推介的黄金线路之一,也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国际旅游市场着力推介的世界级旅游线路之一。如何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将旅游业真正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导产业、动力产业、形象产业,让中外游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多彩快乐的旅游之美,已经成为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暨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古道遗址上出土的文物。

  而处在中国东西部联系交通要道上的三门峡,地理位置优越。近年,三门峡紧紧抓住新欧亚大陆桥、郑(州)洛(阳)三(门峡)工业走廊、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战略机遇,短短数年,在这条古道上,已建成了“四横三纵四横”的重要交通枢纽,使这个既不靠海又不沿边的内陆城市,成为了通华北、联西北、接中原的重要节点城市,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之一就是民心交往,而民心交往,需要民间的广泛交流,因此,文化旅游业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导产业。据悉,有关部门正依托崤函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保护区建设,充分利用三门峡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东有龙门石窟、西有秦陵兵马俑、南有曾侯乙墓、北有云冈石窟、中有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的宏大历史场景。

  陕州区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保护管理所专家张辉介绍,为配合文化保护区建设,2014至2016年,陕州区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保护管理所在遗址周边文物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烽火台、瞭望台、军营遗址、庙宇遗址、古代道路维护房等10余处,其中能确认烽火台遗址5处,确认古代道路石质车辙3处数百平方米,发现疑似古代道路边生火做饭石质灶台1处,发现古歇车坪1处,发现古停车场附属看守遗址1处。

2017年,陕州区文物部门对崤函古道石壕段全长235米的古道进行抢救性保护,其中回填192米,对裸露供游客参观的43米进行修复保护。

  届时,三门峡将利用这些已经发掘出的遗址,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组合营造烽燧环围、道狭坡长、驿路沧桑、满目萧然的氛围,让广大游客在重走古丝绸之路时,有一个真实、完整、原始的体验。同时利用三门峡特有的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道家文化、甘棠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等进行有力烘托,将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文化优势辐射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张亮靓丽名片。

  我们相信,作为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黄河金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丝绸之路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三门峡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美好明天。(记者 王建栋 通讯员 陈新峡)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