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葬的发掘与认识

摘要: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葬的发掘与认识许志强  内容提要:2016年7-1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雨花台区天隆寺复建工程地块清理48座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其中三座明代砖室墓同穴并排分布,保存完好,出土遗物121件(套),质地包括瓷、锡、玛瑙、银、象牙、铜、石等。根据出土墓志可知,其中一位墓主为明代孝陵神宫监太监韦清。这三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明代宦 ...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葬的发掘与认识

许志强

  内容提要:2016年7-1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雨花台区天隆寺复建工程地块清理48座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其中三座明代砖室墓同穴并排分布,保存完好,出土遗物121件(套),质地包括瓷、锡、玛瑙、银、象牙、铜、石等。根据出土墓志可知,其中一位墓主为明代孝陵神宫监太监韦清。这三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明代宦官墓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南京 明代 天隆寺 孝陵神宫监 韦清

  图一//发掘点位置示意图

  南京天隆寺复建工程项目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以北、安德门大街以西、浡泥国王墓以东的山坳地带,东北距中华门约3.5公里。这一区域山丘错落、冈峦密布,是南京古代墓葬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明代天隆寺遗址亦位于这一区域内(图一)。为配合该项目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7-11月在项目用地东北侧的玉环山发现并清理了48座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其中3座明代砖室墓(编号2016NYTM3-5,以下简称M3、M4、M5)未遭盗掘,墓葬形制特殊,出土文物精美,墓主身份清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将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1.墓葬全景(南-北)

2.M4墓室内景

3.M3玛瑙腰带出土场景

5.金带钩(M4:10)

4.青花瓷盘(M4:2)

6.玉饰件(M4:49)

一、墓葬形制

  三墓方向一致,形制相同,并排分布于同一墓坑内,连接处砌砖互相咬合,相邻两墓共用一堵砖墙,明显为一次性修建而成(封三:1)。鉴于三座墓葬的特殊形制,将三墓视为一个整体,对墓葬形制进行介绍(图二;图三)。

  墓葬开口于②层扰土层下,打破生土层,开口距地表0.9~1.8米,由墓坑、墓道、砖室组成,方向250°。墓坑平面呈长方形,长7.1、宽10.3米,坑内填土一致,呈黄褐色,土质略硬。墓坑上部的东南角略有坍塌。三墓道平面均为梯形,底部略呈缓坡状,分列于墓坑前端。M3墓道长3.6、宽1.34~1.56米;M4墓道长3.1、宽1.6~2.3米;M5墓道长3.04、宽1.2~1.56米。三条墓道均同时打破生土及墓坑内填土,可知墓道开挖于填埋墓坑之后。砖室平面呈长方形,由挡土墙、封门、墓室构成,整体长5.8、宽9.9米。砖室前端与墓坑壁之间留有约1.1米的空隙。

  图二// 墓葬平、剖面图

  挡土墙立于砖室前端,墓顶之上,由两重平砖错缝平砌而成,宽10.3、高3、厚0.28米。封门墙分两种,其中M3与M5形制相同,均一重,砌筑于墓门内,下部为一顺一丁组砖,近顶部为顺砌平砖。M3封门宽1.56、高1.9、厚0.28米;M5封门宽1.56、高1.94、厚0.28米。M4为两重封门,内封门砌筑于墓门内,形制与上述两墓同,宽1.56、高1.94、厚0.28米;外封门砌筑于墓门外,下部为平砖顺砌,上部为一顺一丁组砖,宽2.12、高2.28、厚0.28米。三墓室内部构造相同,现以居中的M4墓室为主进行介绍。

  M4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4.64、宽2.4、高2.38米(封三:2)。墓门呈拱形,与内封门等宽、等高,进深0.48米,距墓底1.08米处起券,券顶为三券三伏。墓门之后,为一道石门。石门由门槛、门墩、门扉、门额构成,门扉向墓室方向开启。石门紧闭,两门扉相接处,上下均以顶门石封堵。上顶门石呈“T”形,悬搭在门额中间,抵住上门缝;下顶门石呈“刀”形,直插在紧贴门缝的坑槽内,紧贴下门缝,靠近门缝的一面上下平直,且凿有穿系。M4门缝中留有一根“T”形铁条;M5门缝中残留绳索痕迹。墓室前部以一长方形砖质须弥座作为祭台,长1.34、宽0.66、高0.3米,上摆成组锡明器。须弥座上下各平铺一层方砖,作为上、下枋;中间为上、下枭和束腰。上、下枭四个侧面均装饰成组如意云纹;束腰四面雕刻十四组壸门。棺床紧贴祭台,下部为长方形砖质须弥座,长2.6,宽1.2、高0.3米,结构、装饰与祭台相同;上部由两层墓砖平铺成一个长2.44、宽1、高0.16米的长方形砖框,上置木棺。墓室两侧壁及后壁均为平砖错缝砌成,后壁厚0.64米,两侧壁均厚0.78米[1],于距墓底1.2米处开始起券,墓顶为三券三伏,厚0.56米。两侧壁及后壁各有一拱形壁龛。两侧壁壁龛大小相同,均宽0.4、高0.46、进深0.36米;后壁壁龛宽0.6、高0.58、进深0.6米,壁龛外侧以方砖封堵,方砖上刻四出钱纹。两侧壁与墓门拐角处,各有一砖柱,砌于墓壁内,部分凸向墓室,自墓底向上直通墓顶。两侧壁近底部,各有一长方形过洞,与两侧墓室相通,过洞西距墓门1.2米,均为方形,边长0.16米。左右两壁龛两侧、距墓底1.06米的壁面上,两两对称垂挂4组铁条(链),上端以铁环钉嵌入墓壁,下端连接铁环、带钉铺首,4组铁条(链)均长0.7米。墓室底部平铺一层方砖。

  图三//墓室随葬器物分布图

  M3:1.墓志 2—4.白瓷罐 5.白瓷盘 6.玛瑙腰带 7.铜钱 8.银冥币 9.银耳挖形簪 10.红宝石 11、12.锡灯台 13、14.锡瓶 15.锡炉 16、17.锡扁壶 18、19.锡壶 20、21.锡盅 22—37.锡盘 38.象牙筷
M4:1、4、12.白瓷罐 2.青花瓷盘 3.象牙筷 5.银冥币 6.银发冠 7.红宝石 8.金耳坠 9.腰带 10.金带钩 11.串珠13.锡提梁壶 14—18.锡三足炉 19.锡壶 20—22.锡高足杯 23、24、46、47.锡灯台 25.锡盖 26—45.锡盘 48.锡罐49.玉雕 50.铜钱 51.木珠
M5:1—3.白瓷罐 4.铜钱 5.银冥币 6.锡灶 7—9.锡瓶 10、11.锡长颈瓶 12、19.锡灯台 13—18.锡三足炉 20—26.锡盘

  图四//M3出土瓷器

  1—3.罐(M3:2—4) 4.盘(M3:5)

  所用墓砖均为素面,分方形、长方形、楔形三种。方砖边长33、厚4厘米,用于铺地、祭台、壁龛。长方形砖中,长32、宽16、厚8厘米者,主要用于砌筑墓壁、棺床;长28、宽14、厚4厘米者,主要用于挡土墙、券顶;长30、宽9、厚6厘米者,主要用于券顶。楔形砖长28~30、宽16、厚4厘米,主要用于墓门及墓顶的第一重券顶。

  图五//M3出土锡器

  1、2.灯台(M3:11、12) 3.插瓶(M3:13) 4.壶(M3:18) 5、6.瓶(M3:16、17) 7、8.盅(M3:20、21)9.盘(M3:22) 10.杯(M3:15)


二、出土器物

  三座墓室均保存完好,未遭盗扰,共出土各类器物121件(套),质地包括石、金、银、铜、锡、玛瑙、瓷、象牙等,各类器物基本保持原位。为便于把握各个墓葬器物的组合关系、分布位置,现以单个墓葬为单位,将出土器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M3出土器物

  共出土各类器物38件(组),质地包括瓷、锡、玛瑙、银、象牙、铜、石等。

  1.瓷器

  白瓷罐 3件。分别出土于左、后、右三个壁龛。M3:2,敛口,圆唇,弧肩,鼓腹,下腹内收,矮圈足。通体施白釉。器表装饰暗纹,肩、腹部饰两只凤鸟,凤鸟周边围绕祥云纹;近底部为一周坐莲。口径10.4、底径12.8、高21.6厘米(图四:1)。M3:3,口微敛,鼓肩,深弧腹,下腹略内收,矮圈足。通体施白釉。器表装饰暗纹,肩、腹部饰缠枝花卉,近底部为一周坐莲。口径11.2、底径14.4、高24厘米(图四:2)。M3:4,敛口,方唇,溜肩,深弧腹,下腹部略内收,矮圈足。通体施白釉,上腹部饰一周弦纹。口径10.4、底径13.3、高21.6厘米(图四:3)。

  图六//M3出土玛瑙腰带(M3:6)

  A.玛瑙腰带正面全图(1、9.铜带扣 2—8.排方 10、22.䤩尾 11、21.辅弼 12—14、18—20.圆桃 15—17.三台)B.单片正、侧、背面图(1.圆桃 2.排方 3.三台 4.䤩尾、辅弼)

  图七//M3出土器物

  1.银耳挖形簪(M3:9) 2.红宝石(M3:10) 3.银冥币(M3:8) 4.象牙筷(M3:38)

  白瓷盘 1件。M3:5,出土于祭台右前方。敞口外撇,尖唇,浅腹,矮圈足。通体施白釉。口径18、底径10.4、高3.6厘米(图四:4)。

  2.锡器

  灯台 2件。形制相同。浅盘,喇叭形高圈足,盘心有高圆柱,柱顶为小型灯盏,盏内竖立象征性灯芯。M3:11,圈足径6、盘径6.7、盏径2.9、通高10厘米(图五:1)。M3:12,圈足径5.9、盘径7.3、盏径2.8、通高9.4厘米(图五:2)。

  插瓶 2件。形制相同。口部残,敞口,鼓腹,高足。M3:13,保存略好,残高6厘米(图五:3)。

  壶 2件。形制、大小相同,均敞口外翻,圆唇,弧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两侧的流和把均残缺不全。上有盖,子母口与壶口扣合,盖上为宝珠形钮。M3:18,底径3、口径2.2、通高6厘米(图五:4)。

  瓶 2件。均残,形制相似。敞口,束颈,弧腹,两侧残留双系,腹两边各饰一桃形图案。弧形盖,盖上为宝珠形钮。M3:16,残高9.8厘米(图五:5)。M3:17,残高6.6厘米(图五:6)。

  盅 2件。均敞口外撇,圆唇,斜腹。M3:20,圈足,口径5、底径2.4、高3厘米(图五:7)。M3:21,平底,口径4.8、底径2.8、高2.5厘米(图五:8)。

  图八//M3出土部分铜币拓片

  1.开元通宝 2、3.太平通宝 4.景德元宝 5.天禧通宝 6.天圣元宝 7.皇宋通宝 8.至和元宝 9.嘉祐通宝 10—12.元丰通宝 13.绍圣元宝 14.元符通宝 15.政和通宝 16—18.大定通宝

  盘 16件。形制、大小相同,均敞口,圆唇,浅腹,矮圈足。M3:22,口径8.4、底径5.2、高1.6厘米(图五:9)。

  杯 1件。敞口外翻,方唇,平沿,鼓腹,矮圈足,器表残留一柄。M3:15,口径4.4、底径3、高4.2厘米(图五:10)。

  3.其他

  玛瑙腰带 1副。M3:6,出土于墓主腰部位置,未遭扰乱,均位于原始位置。革带已腐烂不存,剩余20块包镶铜框的玛瑙带板,玛瑙均光素无纹饰。其中排方7块,均为长方形,位于墓主腰后䤩(chá)尾(䤩尾:古人腰带端的装饰。)2块,均为一端呈弧形的长方形,对称分布于腰部两侧;辅弼2块,均长条形,连接䤩尾与圆桃;圆桃6块,均呈桃形,3块一组,左右对称;三台3块,中间为长方形,两侧为一端抹角的长条形。带板背面钻有对穿的小孔,排方、䤩尾、三台中间者均钻有四孔,长条形辅弼钻二孔,圆桃钻三孔,然后用铜丝与革带连缀在一起。三台背面有铜插销座。中间长方形带板右端设置插孔,右侧近长条形带板缀舌形簧,系带时将舌形簧插入插销座内,簧自动弹开即可卡牢。解开时用手从插销座孔内将簧片压下推出。另有2只椭圆形铜带扣分别出土于腰部两侧,用以调节革带长短(图六;封三:3)。

  图九//M3出土墓志志盖拓片

  银耳挖形簪 1件。M3:9,簪头缺损,簪体为圆柱形,末端尖细。残长7.6厘米(图七:1)。

  红宝石 1颗。M3:10,出土于墓主头部位置,为不规则长方体,长1.1、宽0.5、厚0.4厘米(图七:2)。

  象牙筷 1双。M3:38,出土于祭台上,长29、直径0.6~0.7厘米(图七:4)。

  银冥币 8枚。M3:8,保存较差,圆形小孔,直径2.3厘米(图七:3)。

  铜钱 85枚(M3:7)。分散出土于棺床及三个白瓷罐内。包括3枚开元通宝,23枚太平通宝,2枚景德元宝,4枚祥符元宝,2枚天禧通宝,17枚天圣元宝,2枚皇宋通宝,1枚至和元宝,1枚嘉祐通宝,3枚元丰通宝,2枚元祐通宝,2枚绍圣元宝,1枚元符通宝,1枚政和通宝,8枚大定通宝(图八)。其余钱文模糊难辨。

  石墓志 1合(M3:1)。由志盖与志身组成,铁箍箍紧,斜靠于左壁壁龛旁。志盖长55.5、宽56.3、厚9.5厘米,阴刻篆书“孝陵神/宫监太/监韦公/墓志铭”共4行12字(图九)。志身与志盖长宽相同,厚9厘米,阴刻楷书31行,字迹大多清晰可辨(图一〇)。录文如下。

  图一 //M3出土墓志拓片

  孝陵神宫监太监韦公墓志铭/赐进士、中宪大夫、南京太常寺少卿、西蜀李本撰。/赐进士、前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南京吏部左侍郎、云间钱溥书。/参赞机务、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三原王恕篆。/太监姓韦讳清,字源洁,广之庆远府思恩县人氏。先世名族英裔,有□□□□/宣宗章皇帝己酉,选拔俊秀者动履宮壶,选至阙,于内书馆读书。视其所□□天/成,宣德癸丑,任内承运库书办,小心慎密,殷懃干济。至景泰甲戌,擢□□□□/作房管监,督官匠监造御物等器。天順丁丑,知公立身老成,升御用监□□。□/化丁亥,升本监右监丞,戊子升左监丞。成化庚寅,升右少监,成化壬辰,□左/监,成化甲午,升御用监太监。成化乙未,改调南京,升除/孝陵神宮监太监,掌管印信。公历阶登荣,未尝喜加于形色。曾受/皇命钦差陕西、山西、河南等处公干,深得/上意,优宠垂顾,知公素行忠厚、宽裕、温良,廉而有能,一心报/国。其性情雅淡,沉默简言,皼琴乐志,延士开怀,礼乐、射御、书数无不周知。治或行/事,威而不猛,恭而安。侍奉/太祖高皇帝陵寢,一日有三司香,诚意正心,严装衣冠,愈加謹慎,事亡如事存。节用/须臾不敢懈怠,兢兢业业,礼度如初。抚安/孝陵卫官旗軍士,善御守获,各安其定止,亦不错落规矩。妇女儿童,皆知公有德矣。/是故林林有作中官者,似公盖鲜矣!亦燕然闲暇无事之時,扱水灌蔬,培壅花/木,以悦情趣,沼泄湃酥?缪伞F洳煌?菪堇值乐?荆?韪呓冢?趿鞅玻??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