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德安南宋周氏墓

摘要: 桃源山惊现宋墓1988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义峰羽绒厂在县郊桃源山建造水塔时,发现一座完整的砖石墓,该厂负责人胡海峰立即电告县博物馆,并停止施工。德安县博物馆闻讯后,即派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挖掘,在进行初步清理后,获得完整棺木一具。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县博物馆组织力量将棺木运回馆内,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了进一步清理。 ...


桃源山惊现宋墓


1988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义峰羽绒厂在县郊桃源山建造水塔时,发现一座完整的砖石墓,该厂负责人胡海峰立即电告县博物馆,并停止施工。德安县博物馆闻讯后,即派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挖掘,在进行初步清理后,获得完整棺木一具。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县博物馆组织力量将棺木运回馆内,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了进一步清理。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为南宋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通判吴畴之妻、前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女,入葬年代为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

周氏穿戴整齐,上身着黄褐色罗袍,下身着黄褐色罗裤,其右手持一桃枝,上系粽子2只,右边靠棺壁处有彩绘团扇1把。左手边置黄褐色罗绣牡丹荷包1个,内装纸钱和一条提花手帕。

墓志盖拓片


周氏为什么右手拿一桃枝


由于周氏尸体保存完好,在出土过程中还发现墓主右手拿一桃枝。桃枝在我省宋墓中尚属首次发现,其意义何在,有待探讨。

古代中国,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各有其神祇,天有天神,地有地祇,因而一切动土工程都要事先征得土地神的许诺,这一信仰可追溯到商代。在甲骨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乙卯卜,争贞,王作邑”之类的文字,同时这一现象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在殷墟的宫殿基址下就埋有数量不等的人殉的人牲和兽牲,这些牺牲都是当年建造宫殿时用于奠基祭神的,意在感谢土地神的恩准,特供上丰厚的祭品,这一风俗一直沿用。

江西古人“多尚黄老之教”,“祈鬼之俗,习而未变”。唐宋以来,道教广为传播。道家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到另一个世界——阴间去。墓室是阴世的住宅,即“阴宅”,营造阴宅一定要征得土地神的同意,于是发明了地券,它是跟土地神订立的买地契约,称为“地神券文”、“买地券”、“地契”、“符券”。唐宋以来地券在江西极为盛行,它是供冥府公验的凭证,象征着神权,在墓中起着镇邪的作用,也是墓主阴宅私有权的保证。

据研究,南宋是江西地区墓葬地券风俗的兴盛期,两宋墓葬一般都随葬地券。令人奇怪的是,周氏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朝廷命妇,墓中却不置地券,有专家认为:周氏手中拿的一支桃枝,作用与地券相似。

桃,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极高的神性,被视为神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桃木可以驱鬼避邪,关于它为什么具有这一功能,古书上有许多记载,如《甄异传》:“鬼但畏东南桃枝尔。”《博物志》:“桃根为印,可以召鬼。”

由此可知,周氏右手拿桃枝,正是为了驱鬼避邪。道家认为人死后,灵魂在阴间的路上会遇到各种麻烦,如遇关津把隘去处,即使放行,不许拦截,但有诸司牛头狱卒,刁噎留难,阻滞信人,冥途不见起升。到阴间,在阴宅住下后也会遇到魑魅魍魉干犯。周氏手持桃枝就是为了免遭侵扰,求得平安,其功用与当时人们在墓中殉地券相同。周氏墓桃枝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唐宋葬俗提供了新的物证。


最古老的粽子


每年端午人们都喜爱吃粽子,也都知道一些关于粽子的由来及其风俗民情,但有谁见过古代真正的粽子呢?周氏墓中就出土了两只粽子,当时,墓主右手持有一根桃枝,上面系有两只粽子。这一对粽子,距出土时已有715年,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粽子实物。

明张岱《夜航船》记:“汝(秀页)作粽。”汝(秀页)是汉代人,可知粽子在汉代已有之。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可见古时的粽子是用黍包成角状。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黄黑数种。“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黍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一, 夏至之日,新黍成,古人早有尝黍并以黍祭祀之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就是万物生长茂盛,开始成熟,古人认为,夏至正是阴阳交错相争之时,物之感阳气而方长者生,感阴气而已成者死,所以又是死生分判之际。在这种时候,一切都要谨备,为的是消灾,所以,每当夏至必有祭祀,角黍是夏至祭祀地祇物魅的。由于夏至与端午接近,粽子便逐渐演变成端午的民间食品。

最古老的粽子

之所以将粽子做成角形,是因上古人有以牛角祭祀之俗,取其角形包以宽叶,是因为黍又称“火谷”。《尔雅翼》:“黍之秀物舒散,故说者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火属阳,而菰叶水生而属阴,这就成了“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端午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有许多说法,其中影响最大者,自然是为纪念屈原。纪念屈原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异苑》因此说:“粽,屈原姐所作。”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有此说法,故闻一多有“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周氏墓中为什么有粽子呢?根据专家推测:一、墓主死于四月初十,大殓时正值端午节前夕,可能生前爱吃粽子,故放入棺中以供享用;二、粽子早时有祭奠之意,故放入棺中以示哀悼;三、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故放入棺中以作礼品。用粽子作为陪葬品,并非是宋代特有的墓葬习俗。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凡研究中国历史,不得不关注南宋。德安周氏墓的重要价值,在于该墓葬出土的大批丝织品,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之后,江南地区纺织业繁荣兴旺的情况以及高超精湛的织造工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纺织史和印染、纹样、工艺品种等科技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墓葬出土的粽子、尸体、星宿图和其他随葬品也是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医学和考古学的重要资料。因此,德安南宋周氏墓的发掘整理,是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为研究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该项考古成果获1990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以其卓越才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众多成就宛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的发明就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巨星。

中国古代丝绸,一直以章彩华丽、飘若霓裳而为世人所惊羡。公元前二世纪始,大量的中国丝绸经由草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运抵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古代罗马人称为“Seres”,音译为“赛里斯”国,意即丝国。当时,古罗马作家大普林尼(23-79年)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来自中国的丝绸袍子去戏院看戏,一时间引起轰动。

对丝绸的崇拜引发了对丝绸的惊奇和迷惑,一些没有到过中国的罗马人,凭想象以为蚕丝是从树上生长出来的——“中国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这些记载,长期以来让人浮想联翩,人们想知道,古代的丝绸到底是何种模样?如今,德安南宋周氏墓再现了800年前的丝国。


墓主周氏盛装面世


棺内表面覆盖一幅彩绘星宿图,星宿图下为褐色丝罗,丝罗覆盖着盛装墓主人周氏。周氏遗体保存完好,身长152厘米,仰面直肢,肌肉呈灰黑色,局部肌肉有弹性,毛发、指甲、牙齿齐全,毛孔清晰可见,关节稍可活动。

周氏穿戴整齐,上身着黄褐色罗袍,下身着黄褐色罗裤,胸前置金褐色素罗佩绶1件,佩绶两端各系鎏金银香熏2件,内系素罗卫生带3条。缠足,脚裹浅黄色罗脚带,穿素罗袜,外穿黄褐色素罗弓鞋。梳高髻盘结于头顶,发饰整齐,上插金钗4支、鎏金银钗3支,两鬓和脑后各戴2把木梳,头戴金丝彩冠,额中部饰有半圆形铜饰。

周氏其右手持一桃枝,上系粽子2只,右边靠棺壁处有彩绘团扇1把。左手边置黄褐色罗绣牡丹荷包1个,内装纸钱和一条提花手帕。墓主四周置银奁、衣物包、鞋包、丝线包、余料包和零料包各1个,整幅丝织品4匹,丝绵袄2件,丝棉袄2件,丝棉裤2条。身下腰部到臀部有丝棉块2块,内夹宋代铜钱35枚,分7排放置,每排5枚,似象征死者年龄为35岁。丝棉下置有罗质提花印金夹裙。身下有褐色罗、绫面的丝棉被14床。

棺内最底部垫有5厘米厚的灯芯草,棺底散见水银,整个棺内被酱褐色的液体浸没。

周氏墓共出土文物408件,其中以服饰和丝织品居多,共计329件,占出土文物的80.64%。主要包括袍45件,上衣1件,丝棉袄3件,裤6件,裙15件,卫生带3件,裹脚带1件,鞋7件,袜7件,手帕1件,罗带1件,绣花荷包1件,彩绘星宿图1件,完整丝织品匹料4件,余料5件,纺织品残片150件,丝线65件等。这些丝织品大多数保存完好,质地结实,手感细腻,多为生织匹染的家蚕丝织品。丝织品种包括罗、绮、绫、绢、纱等,除平素外,纹饰多为大小提花的花卉纹,另有少量印花和彩绘图案。由于长久浸泡于棺液之中,大部分丝织品的色泽已经褪变为黄褐色、驼色、烟色等复色。该墓为研究南宋时期的服饰、饮食、殡葬习俗与防腐技术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出土丝绸之多,保存之完好,为世所罕见,生动再现了南宋时期的丝绸原貌。



端严庄重的贵妇服饰


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一批服饰,包括服装和饰品两部分,均为死者生前所有,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南宋时期妇女服饰的特点,是研究宋代服饰的珍贵资料。这批服饰使人们对当时的服饰细部、裁缝技法和穿戴使用有了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

宋代,南北对峙,战乱频繁,社会动荡,随着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宋朝服饰的形制在“因唐五代之旧”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进行改革,逐渐显现其时代特色。如果说,唐代服饰是以艳丽、豪华、宽松为其特色的话,那么,宋代服饰则是以端严庄重为其突出的时代特色。

在服饰类别中,当以袍、衣、裙、裤、鞋、袜等服装和钗、梳、篦等饰品最具代表性。



大袖


在周氏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件丝绸服饰袖子特别宽大,几乎等于身长的一半。根据《宋史·舆服志》记载,这种服饰为“大袖”,形制与后妃之六服类同,是后妃、命妇的礼服,是在举行隆重仪式时才穿着的。在墓中发现大袖,与墓主周氏的命妇地位是相符的,这件大袖足以彰显墓主的身份地位。

宋代命妇服饰随男子官服而区分等级,最高等级的命妇服饰当属皇后受册封、朝谒时所穿的“讳衣”,这也是一种大袖的宽袖袍。

广袖袍


褙子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德安南宋周氏墓

关键词:德安南宋周氏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