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杂志精选|| 汉魏时期“摇钱树”的造型溯源

摘要: 汉魏时期“摇钱树”的造型溯源文 图 / 俞方洁 李勉 摇钱树作为一种明器,是东汉至魏晋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主要流行于以今天四川省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一般而言,摇钱树的造型是由树身和树座两部分拼装而成,两者的材质和工艺不相同,树身多为铜质(也有少部分为铁质),而树座为石质、陶质、木质。树座常见有山峦形、神兽形、西王母与昆仑山及仙人骑 ...



汉魏时期“摇钱树”的造型溯源


文 图 / 俞方洁 李勉

摇钱树作为一种明器,是东汉至魏晋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主要流行于以今天四川省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一般而言,摇钱树的造型是由树身和树座两部分拼装而成,两者的材质和工艺不相同,树身多为铜质(也有少部分为铁质),而树座为石质、陶质、木质。树座常见有山峦形、神兽形、西王母与昆仑山及仙人骑羊等混合形、佛像形等主要造像形式。树身由树干、树枝和树冠组成。树干通高在1米左右,为分段插接,因高度不同,短则4节,长达6节。树干上连铸或插接叶片,一般为4层,每层分插2片—4片,枝叶茂密,其上铸有精美的图像,带芒铜钱、璧瑗、西王母等形象几乎出现在每个枝叶上。此外还见舞蹈、骑马、听琴、杂技、狩猎等人物形象;辟邪、蟾蜍、兔、熊、龙、猴等动物形象以及缠枝花、芝草、卷草等植物形象。树冠顶上无一例外均铸有一只朱雀或天鸡,嘴衔树枝,张开羽翅,作展翅飞翔状。现实世界并没有真正的摇钱树,汉魏时期墓葬出土的摇钱树如此神奇、夸张的造型让人们惊叹古人丰富的想象力,那么摇钱树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又有怎样的源流呢?

绵阳何家山2号东汉晚期崖墓出土摇钱树

树座►

树冠

建木、扶桑与若木

摇钱树的研究难点在于典籍文献记载的阙如。汉代文献对其竟只字未提,虽然后世有文献记载,但年代相差甚远。大概成书于先秦至汉初的《山海经》往往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书中记载了不少奇特的树木。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山海经》可能是巴蜀地域所流行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而部分作品如《五藏山经》《海外经》很可能是吸收巴蜀文化的楚国作品。也就是说《山海经》可视为研究古代巴蜀地区神话、传说和宗教观念的资料。

《山海经》中颇具代表性的神树有扶桑、若木和建木等。扶桑、若木分别是太阳升起、降落的地方,扶桑在东方,若木在西极。《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地形训》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地下。”


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树,帝俊与羲和所生的十个太阳居于扶桑,下面就是十个太阳洗澡的汤谷。《山海经·大荒南经》对此有一段记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之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里讲述了东方天帝帝俊和妻子羲和生的十个太阳,兄弟十个轮流升起在天空,当一个太阳从扶桑的枝条上升起,其他九个太阳就栖息在扶桑的枝条上。它们一个回来了,另一个再自东向西运行,而承载太阳升起的是三足乌。《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汤谷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玄中记》记载:“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则日中阳乌应之;阳乌鸣,则天下之鸡皆鸣。”若从摇钱树顶端均塑天鸡的形象看,其似与扶桑的关系密切。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衣箱盖所绘《弋射图》中的扶桑树(局部)

再看建木,《山海经·海内经》说:“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这里建木高达百仞,枝干盘曲,果实繁密,太昊从此上下于天,相传为黄帝造作。《山海经·海内南经》云:“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依其所述,建木不仅形状奇特,具有通天之神力,是众神来往于天上和人间的天梯,且立于“天地之中”。《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地下。”建木在都广,《山海经·海内经》中对“都广”这个地方有一段记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这里记载了在西南黑水,有一个叫都广的地方,那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人间“天堂”,那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五谷丰登,又有百鸟鸣舞,灵草丛生,黄帝专在此种植了通天的建木。文献中“都广”也称为“广都”,杨慎在《山海经补注》中考证:“黑水广都,今之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说:“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蒙文通先生考证《海内经》四篇的“天下之中”是指今四川西部地区”,“都广即是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在四川西部”。


从文献所载的地理位置看,建木与摇钱树的分布区域是大致吻合的,四川西部的广都自古以来就是古蜀国的国都,《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中的一段话:“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古蜀王蚕丛、杜宇的瞿上城位于广都,开明王朝前期建都于此。建木这样一棵通天神树就生长在土地肥沃,万物丰饶的成都平原,这不是没有由来的。古蜀国盛行树神崇拜已久,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中出土了2件大铜树,尤为引人注目。其中已修复的一号青铜树最大,残高3.84米,树干上枝杆三层,每层伸出三支枝,枝杆呈倒U型弧曲下垂,枝桠上有硕大的栾形果实,果实上皆立一钩喙的大鸟,昂首展翅作欲起飞状。树干有一只从上方盘旋而下的神龙,前爪攀附在云状的基座之上,躯体极为细长,行动矫健有力,极具动态之美。二号青铜树与一号青铜树相似,但底座有三个神巫跪坐于神树周围,这很有可能表现了在他们的主持下举行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由此可见,古蜀人对树极为崇拜,树也因此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

1986 年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出土一号青铜树

《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奇异神树均无登天的功能,唯有建木是众帝上下天庭的神木。在万物有灵信仰和巫术信仰盛行远古时期,树是神灵依附或者暂时栖息的地方,现有的民族学资料中也有不少人们相信神灵依附于神树,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来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妇人多子的内容。简阳鬼头山东汉崖墓画像石棺为汉代神树形象提供了实物依据,三号石棺上描绘了一幅天上仙境,日月神、瑞兽在上方自在飞翔,日神和月神之下有一株树,树上方有榜题“桂铢”两字,学界大多认为这就是摇钱树。此树为神树是毫无疑问的,神树上方描绘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天上神灵世界,天帝们要下至人间就得循神树为天梯降落。在鬼头山三号石棺图像中,“桂铢”的上方还有正朝着日月神飞奔的两轮马车和骑马者形象,其榜题为“先人骑”即“仙人骑”。此图背面是一幅象征“天门”的门阙,门中有一人迎门而立。石棺两侧的画像是连贯一体的,这里的“桂铢”与天上神仙世界相连接。若从“通天”这一内涵而言,那么古代神话传说中唯有建木与其最为相似。

简阳鬼头山东汉崖墓画像石棺中的神树及细节

通过对上述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实物的分析,可知汉魏时期“摇钱树”内涵与造型并非取材于现实世界的单一植物,而是西南地区神话传说中各种神树集合体,可以理解为从古蜀时期就已出现的神树崇拜风俗的延续,并在后来不断受世俗观念的影响。


灯与树

青铜连枝灯又称为多枝灯、枝状灯,被研究者认为是青铜树的一种变体。三星堆文化发现商代青铜树后,在河北平山中山国墓中也曾发现一盏战国时期的树状铜灯。铜灯粗壮的主杆向四方伸出14个枝干,每个枝头托着1个灯盏,鸡和类似人形的猴子在枝干上嬉戏玩耍。基座由三虎承托,虎口衔环,透雕螭龙纹,上有二裸人,一手托食物,一手向上抛食喂猴。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相似的是,多枝灯主干上也有螭龙盘绕其上。尽管多枝灯是按不同功能和目的制造的,但它的14个灯盏向四面八方提供光亮,这一设计可能是受到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扶桑与若木的启示。灯杆上盘绕的龙,枝上嬉戏的猴、鸡以及喂食的裸人俨然一派妙趣横生的山林情景。此后,灯与树的造型出现了愈来愈多的交集。广西贵港罗泊湾1号汉墓出土有一件十连枝灯,造型比中山国墓出土的那件简单,但顶部灯盏有一只鸟则与青铜树极为相似。


另一个与青铜树造型相关联的是陶灯盏,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河南济源泗涧沟出土的陶灯盏,底座为覆盆山形,其上雕刻草木、狗、蛇等,顶端为一个大鸟形的灯盏。灯柱之间有三层灯盘,灯盘宽折沿上有八处小孔,各插八根弯曲的灯枝,灯枝的顶端雕刻太阳鸟。该灯由一个山形覆盆的底部支撑,它给人一个昆仑山世界的暗示。尤其是擎柱弯曲处和最上层灯盘具有头戴高冠的羽人,更是增添了我们对昆仑神仙世界的构想。灯盘边缘的灯枝向四周伸展开来,鸟立柱头,与三星堆青铜树枝桠上立钩喙鸟的造型如出一辙。类似的陶灯在济源桐花沟也有发现,底座也为覆盆山形,上有三层灯台,灯枝托着鸟形灯盏向四方伸出。这类陶灯盏灯枝皆作四出状,底座和灯枝都装饰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亦可归入多枝灯体系。



西南及周边地区大约从西汉晚期开始,陆续发现多枝灯。成都青白江跃进村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M6出土1件“人马陶灯”,灯盏底座为扁圆形,上下分三层,每层均塑侧身的骑马人手托灯盏,在马蹄前后也塑有灯盏。在灯盏中部塑有一个头戴胜,肩生翼,双手合十,面部模糊的人像,有学者推测此人应为西王母。无独有偶,跃进村汉墓M5出土一件龟蛇斗拱座,最下层为一乌龟,上立一青蛙,蛙背上立一斗拱,斗拱上部为平板状,左右各侧塑一人,斗拱正面有头戴胜,双手合十坐于龙虎座上的西王母,下有九尾狐,上有凤鸟。该地点M3出土了6件摇钱树残片,呈片状,有枝叶形、凤鸟形、人物形等样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器物上的动物都围绕西王母这一信仰体系展开,其主题指向了不朽与升仙。贵州兴仁交乐东汉中期M6出土1件青铜灯树,此灯树通高117.2厘米,采用分铸套接法制造,灯座为二盘龙首尾相连,一赤裸人跽坐于龟背上,头顶高大树状灯柱,灯柱分三段,中、下两段作龙蛇盘旋。灯枝分上下两层,每层向外伸出S型两支枝干,枝上铸有人物、鸟雀,枝端插一三足柄行灯。这是贵州汉墓中最精美的铜灯,我们不能不惊叹,这件铜灯完全仿制了青铜神树,或者说是青铜树与多枝灯的合体。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了2件铜灯树,树枝的璧结构和装饰主题与摇钱树更为相似。两株灯树,一株高146厘米,另一株高112厘米。后者主干为透雕仙人与璧纹,枝干横向四出,各插透雕鸾凤缠枝叶片,叶末端支托一灯盏。顶端为一璧和仙人骑鹿纹,仙人双手并举,托起最大的一个灯盏。


可以说,汉魏时期的多枝灯与“摇钱树”均是在西南地区神树崇拜风俗的背景和影响下产生的。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四川及周边地区,多枝灯与摇钱树在主体内涵和图像造型方面已逐渐趋于一致。多枝灯在战国时期早已产生,并盛行于秦汉时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又与摇钱树并存,且传入到四川及周边地区的时间与摇钱树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考虑到摇钱树的造型和装饰纹样又有很大相似性,故不排除摇钱树的制造者在接触到多枝灯后,借用了多枝灯的某些制作方法。


早期在汉代墓葬中发现的这种树状青铜器时,并没有确切的名字,亦无与其同时期的文献记载。直到20世纪40年代,著名考古学者冯汉骥先生注意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这种器物,结合后世文献资料,并根据其树状的形态和上面缀满的铜钱图案,将其定名为“钱树”。后来这一名称基本得到学界认同,很多学者也就称之为“摇钱树”。迄今为止,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汉魏时期摇钱树有约200株。其中绵阳何家山2号东汉晚期崖墓出土摇钱树是目前发现摇钱树中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复杂的一株。


古蜀国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古代文明。它与中原等地的早期文明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从地域上看,古蜀文明主要分布于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有时延伸到三峡内外、云贵高原、汉中等地。从时间上讲,古蜀文明大约从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2000年前的西汉初期,可分为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距今约4800—4000年)、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二、三期文化,距今约4000—3200年)、十二桥文化(金沙遗址等,距今约3200—2600年)、晚期巴蜀文化(约公元前600年—前316年)、与秦汉文化融合(约公元前316年—前100年)五个阶段。


在世界各地古文明中均存在一些具备通天功能的神树,例如北非腓尼基圆筒形印章上的“圣树与太阳”纹饰、西亚米坦尼印章上“太阳与树”纹饰、古印度的太阳树、古埃及的天树、北欧神话中的宇宙树伊德拉希尔(Yggdrasil)等。另外,西方的民间故事中亦有树作为天梯的故事,即“杰克和豆秆”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豆子不停地向上疯长,一直往上长到了天上,主人公杰克就沿着豆秆爬到了天上,最后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


本文为江苏省 2014 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经济研究”(KYZZ_0208)资助。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15年10月刊,作者俞方洁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博士研究生 ;李勉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1年《大众考古》 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