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一千多年前 在中国做生意的胡人是怎样的?

摘要: 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正如火如荼。六十多年来,广交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人员、物质和资本往来,每年广交会期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人入境参展,寻觅商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也曾有大批域外来客跨越高山、大漠或是海洋来到中国,以做生意、打工、卖艺谋生。今天我们就从一对馆藏的唐代胡人俑说起,来看看一千多年 ...

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正如火如荼。六十多年来,广交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人员、物质和资本往来,每年广交会期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人入境参展,寻觅商机。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也曾有大批域外来客跨越高山、大漠或是海洋来到中国,以做生意、打工、卖艺谋生。今天我们就从一对馆藏的唐代胡人俑说起,来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来华“歪果仁”是怎样的。

黄釉胡人俑 唐 广州博物馆藏

什么是“胡人俑”

“俑”是古代专门用于死者陪葬的偶像,大概起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用以取代商、西周时期残忍的人殉制度。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俑的面目、衣饰、肌发和姿态制作得有如活人,以俑陪葬,其实也是极为不仁的事情。由此可见,俑是对现实的写实和拟真。胡人俑,就是根据古代社会的胡人形象制作而成的陪葬品,被认为是来华胡人的真实反映。

胡人俑最早出现于北朝晚期,至唐代最盛。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国际化的朝代,唐朝以其开放和富庶吸引着各种不同身份的西域人士,他们的相貌特征多为“深目高鼻,多须髯”,体貌、语言和服饰与中土迥然不同,被汉人统称为“胡人”,又有“胡商”“贾胡”“胡奴”“胡姬”“胡儿”、“蕃客”等称呼。据研究,仅都城长安的胡人就有10万以上。他们的职业丰富多彩,有做药材、珠宝、金银、玉器,办酒店、胡饼店等做各种生意的大小胡商,也有从事幻术、戏耍、舞乐的卖艺者;有侍候主人、为宫廷豪贵之家饲养驯服驼马的奴仆,也有为朝廷效力的文臣武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从出土的胡人俑中略窥一二。

各行各业胡俑举例

从左至右为:背囊胡商俑,牵驼胡商俑,似为饮食店的执事胡俑,似为耍胡戏的伶人胡俑

从左至右为:骑骆驼乐队胡俑,似为服侍贵族的狩猎胡俑,文吏胡俑

唐朝崇尚厚葬之风是当时胡人俑盛行的主要原因,从王室成员到士大夫阶层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陶偶陪葬。而古人又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大量活跃在民间、贵族官员之家和宫廷之中的胡人,也就成为陪葬陶偶的主要题材了。总体而言,唐代的胡人俑反映的多是底层胡人的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多不高。安史之乱后,出于对胡人忌惮厌恶的心态,胡人俑逐渐衰落。至宋代,流行薄葬,多用可以燃烧的纸器替代实物陪葬,胡人俑至此基本绝迹。

这两个胡人是来中国做什么的?

纵观出土唐胡人俑,当时的工匠已经注意使用不同的姿态、面貌和衣饰来表现胡人身份、种族、职业等差异,甚至存在规模化生产的趋势,以几乎相同的样式来塑造某一类身份。因此从胡人俑的外形,可以初步判断他们的职业和身份。

这对胡人俑高约29厘米,头戴毡帽,鼻子高高隆起,呈鹰钩状,上唇有八字分开的胡须,胡子尾部上翘,脸部有浓密的络腮胡;身着圆领窄袖的衣服,腰间束带,下身着裤,脚套皮靴,双腿并立站在方形小台上,一手平放在胸前,一手下垂到腹部前,提着一个带流的长颈瓶。肩背收缩略弯,整体姿态拘谨谦恭。有学者指出他们是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小胡商,手持的执壶称为“胡瓶”,可能是供自己行商途中喝水之用,亦有可能是叫卖的物品。也有观点认为这类手提执壶的是侍从俑,为贵族富家驱使的奴仆。

各地类似胡俑举例

从左到右依次为:
(1)黄绿釉执壶男胡俑 隋 洛阳郊区马坡村出土
(2)彩绘男胡俑 唐 洛阳偃师城关镇柳凯墓出土
(3)传说波斯人俑 唐 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博物馆藏
(4)黄釉男胡俑 唐 洛阳出土
(5)持壶大食人黄釉陶俑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安出土
(6)彩绘男胡俑 唐 洛阳东北郊出土
(7)胡人俑 唐 香港城市大学藏

类似这样造型乃至高度几近一模一样的胡人俑在唐代两京西安、洛阳等地都有发现,这是胡俑商品化的结果。据史籍记载,“长安东、西市各有凶肆”,显示唐代长安有专门出售丧葬用品的店铺,各种“流水线”式生产的陪葬陶俑在其中售卖,这种执壶的胡人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广州博物馆藏的这对胡人俑并非“原配”,其中一个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移交,另一个为粤博旧藏,似乎也印证了这些来源各异的胡俑是批量生产的。从目前出土和收藏情况来看,这类产品应当主要在中原地区使用。

这两个胡人到底是哪国人?

唐代来华胡人的民族和国属都十分复杂,既有来自于阗、龟兹、疏勒等西域诸国,也有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更远的还有波斯、阿拉伯等国。有学者认为,这类胡人俑的面貌与当时大食国“男夫鼻大而长,瘦黑,多须髯,似婆罗门”,“男子鼻高,黑而髯”的记载相吻合,猜测其也许是大食人,大食是唐朝人对阿拉伯人的专称,上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俑就命名为“持壶大食人黄釉陶俑”。除此以外,有说法认为他们手持的执壶类似于7-8世纪波斯金属制水器,推测其可能是古代波斯人。

不过,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具有悠久的航海传统,在海上贸易中一向有绝对的优势,他们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州、泉州等地。从这类胡人俑多出土于唐代两京地区来看,这两个胡人更可能是当时云集在中原北方地区的粟特人。

在唐代的胡人中,粟特人可能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群体,在中国古籍中常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等,起源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他们是一个非常善于经商的民族,被认为几乎垄断了中国与西域贸易的陆上丝绸之路,活跃在中原地区。有学者判断,这两个胡人的帽饰,和当时墓葬壁画中粟特人所带的一种正面看近似三角形,带有卷檐的“虚帽”较为接近,他们与粟特人也许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

河南安迦墓壁画

图中为两个不同民族的首领相遇,右侧粟特首领带的就是“虚帽”

除了可以释读个体的身份、职业、国别种族等信息,胡人俑的整体塑造还折射出唐人对于异族人的观念和看法,比如他们的眼睛,往往表现为有眼无珠,呆滞无神,似乎流露出疑惑和悲哀的神态;整体姿态谦恭甚至略显卑微等。当然,善于经商、身体健壮勇猛又能歌善舞的胡人,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刚劲积极的精神,胡乐、胡食、胡服、胡舞、胡伎渗透在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胡人俑手中的胡瓶,传入中原后便逐渐改变了汉人尊勺注酒的传统,成为迄今仍然通用的饮器,可见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霍巍,《唐代胡人俑与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记香港城市大学收藏的一批唐代胡人俑》

葛承雍,《胡人的眼睛——唐诗与唐俑互证的艺术史》

葛承雍,《中古时代胡人的财富观》

葛承雍,《唐俑中的“波斯胡商”与小贩群体:背曲腰弓汗透怀》

林尚斌,《唐三彩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张玉丹,《从文化遗存中看丝路之路上胡人形象》

高启安,《胡瓶传入和唐人注酒方式的转变》

刘潇:《从胡俑看胡人在唐朝的生活》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唐三彩》

《洛阳陶俑》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李明晖

排版|梁颖妍

审校|刘颖颖

审核|朱晓秋

来源:广州博物馆微信号

编辑:卢 阳 刘安琪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