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大国竞争下的西域:绿洲小城的求生之道

摘要: 作者:汪明军 简介:浙江金华人,九三学社社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兰溪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爱好文学写作,善于散文、诗歌、历史军事类纪实文章,曾在兰江导报、金华晚报、浙江省政协联谊报及铁血文库、战争事典等各类军事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南北朝分裂时代结束。立国之初的隋朝面临着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突厥的重大威胁。突 ...
作者:汪明军 简介:浙江金华人,九三学社社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兰溪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爱好文学写作,善于散文、诗歌、历史军事类纪实文章,曾在兰江导报、金华晚报、浙江省政协联谊报及铁血文库、战争事典等各类军事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南北朝分裂时代结束。立国之初的隋朝面临着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突厥的重大威胁。突厥发源于阿尔泰山,西魏年间起兵反抗柔然汗国,大获全胜,数十年间发展成控弦数十万,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和中亚河中地区的强大草原帝国,在东向威胁隋朝的同时,突厥向西先后役属了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并联合波斯消灭了嚈哒,河西走廊以北的沙碛和草原地区由突厥直接占领,以西的伊吾、高昌、焉耆诸国纷纷依附突厥。
开皇二年以来,突厥在隋朝政治与军事双重进攻下内讧不断,最终于公元583年分裂为东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在隋军不断打击下最终俯首称臣,而西突厥因为其疆土与隋距离较远,趁机发展壮大,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射匮可汗继位后积极开拓疆域,玉门关以西的伊吾、高昌、焉耆、于阗、龟兹、疏勒、葱岳、康国尽皆臣服,其王庭设于龟兹北三弥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北依契克巴什河一带之山)。射匮可汗死后其弟统叶护可汗继位,西突厥更加强盛,“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今克什米尔),阿尔泰山以西悉属之”。
隋朝时期的焉耆国,经过北魏以来频繁的战乱,国力大损,已不复三国时吞并周边诸国的盛况,《隋书》记载:“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国无纲维。”虽然国小兵弱,但焉耆地处要冲,商旅往来频发,经济和文化兴盛,仍然是西域主要国家之一,也是控扼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原若想重新经营西域,焉耆是必须牢牢掌握的关键。对于焉耆的重要性西突厥自然也是一清二楚,统叶护可汗时代,称霸西域诸国,悉授以俟利发,而命一吐屯监统,以督赋入。“俟利发”是西突厥赐给所臣服的诸国首领的一种名誉爵号,“吐屯”则是西突厥派往其附属国监督并协助管理其国政事以及向宗主国上交赋税的重要官员。西突厥通过对赐予官号“俟利发”、派遣“吐屯”等方式,来实现对附属的西域诸国、诸部落的管理和控制。西突厥射匮可汗的王庭三弥山建在焉耆西北,距离焉耆仅七日路程。可见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焉耆国,已在西突厥的绝对控制范围之内,此时的焉耆王龙突骑支也同样被西突厥赐予“俟利发”的官号,并受到西突厥吐屯的监视及交纳赋税,此时的焉耆属于西突厥的藩属邦国,受其役属。
尽管此时包括焉耆在内的大部分西域国家都被西突厥控制,但隋朝与焉耆仍有一定往来。隋炀帝时期,隋朝官员出使西域诸国。隋大业五年,炀帝派遣裴矩负责对西域诸国的贸易往来。隋击破吐谷浑后设立鄯善郡(今若羌)、且末郡(今且末),所辖范围及于西域。焉耆等西域诸国与隋朝的朝贡和贸易往来开始兴盛起来。“大业年中,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帝因置西域校尉以应接之。”隋朝通过设立郡、县、镇、戍,在西域东部的局部地区进行了管理。而焉耆也与隋朝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往来。“隋大业中,其王龙突骑支遣使贡方物。”但是,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焉耆与隋朝的外交和经贸往来关系保持的时间并不算长。
隋末农民起义的烽火埋葬了曾经强盛的隋朝,继隋之后的唐王朝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一面继续完成国内统一战争,一面又面临重新强盛的东突厥的巨大威胁,根本无力经营西域,反而是西突厥为了联合唐朝共同对付东突厥,主动遣使来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统叶护可汗阿史那统及高昌国王麴伯雅向唐高祖贡献礼物。武德八年,统叶护可汗寻求与唐朝的公主和亲,唐高祖表示同意,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威胁统叶护可汗放弃,和亲并未成功。
贞观初显龙威:唐初与焉耆的往来及征讨吐谷浑
与高昌的两次战争对焉耆的政治影响
唐朝初年,焉耆虽与西突厥关系密切,但与中原亦有交往。《旧唐书》记载:“焉耆国,在京师西四千三百里,东接高昌,西邻龟兹,即汉时故地。其王姓龙氏,名突骑支。胜兵二千余人,常役属于西突厥。”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描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可见唐人对于焉耆风俗人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承皇位,改元贞观。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之一的帝王继位之初便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唐军大举北伐,灭亡了东突厥。消灭东突厥后,大唐之威远播西域,诸国纷纷入贡于唐。贞观四年,伊吾举所属七城内附,唐以其地为西伊州(贞观九年改为伊州)。同年高昌王麴文泰,龟兹王苏伐叠遣使朝贡,西域十余国皆因高昌而相继入贡。贞观六年于阗遣使入贡,同年,焉耆王龙突骑支遣使朝贡,并请求大唐重开大碛道口,以便往来贸易,便利商旅行人,太宗许之。这也是因为焉耆地处西域天山南麓的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将成为唐朝进一步联系西域诸国的重要中转站,考虑到焉耆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唐朝答应了焉耆的请求。
大碛道是指“由敦煌西北行,穿过白龙堆(今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经罗布泊北岸,再沿孔雀河而上,西抵焉耆及其以远”的一条道路。也被称为“楼兰道”。历史上从中原经过焉耆进入天山南路诸国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经过高昌进入焉耆,该道路较为平坦,沿途国家较多,历来为中原与天山南路诸国往来最重要的通道。另外一条便是大碛道,大碛道虽不如前者有名,但是其路程却大大缩短,所以也是往来商旅的选择之一。《资治通鉴》中记载:“初,焉耆入中国由碛路,隋末闭塞,道由高昌。”可见在大碛道畅通的时候,焉耆与中原的沟通主要经由大碛道,隋末唐初大碛道事实上已被吐谷浑控制,形同废弃,因此要打通大碛道,跟焉耆乃至西域建立更密切的往来,大唐势必先击败吐谷浑汗国。
吐谷浑位于今天青海地区,是鲜卑慕容部后裔所建立的游牧政权,势力西达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控制着南北朝时期经过赤岭(在今青海湖之南)、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南)、鄯善、且末的广大地区。大业年间为隋所败,隋末大乱,吐谷浑重新崛起,尽复旧疆,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以名将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五路军马,西征吐谷浑。唐军一路穿行戈壁沙漠,雪山草原,经过两千里无人区,克服重重天险,对吐谷浑军穷追不舍,终于在次年五年彻底击破其余国,可汗伏允自杀,其子慕容顺率举国降于唐朝,吐谷浑从此成为唐朝属国。唐朝平定吐谷浑后,重新打通了大碛道,便利了焉耆与唐朝之间的往来。贞观八年“(西突厥)咄陆、咥利失复攻之,(焉耆)遣使言状,并贡名马。”贞观九年、十年,焉耆王龙突骑支又两次向唐朝遣使入贡。“二月,焉耆遣使朝贡方物。”可见此时的焉耆政治上焉耆已渐渐靠近了唐朝。
就在唐朝焉耆关系不断密切之时,西突厥正陷入内讧之中。贞观四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遇刺身亡,两厢部落各立可汗,(西突厥可汗分其国为十部,每部有酋长一人,各赐一箭,谓之十箭。又分左、右厢,左厢号五咄陆,置五大啜,居碎叶以东;右厢号五弩失毕,置五大俟斤,居碎叶以西;通谓之十姓。因此西突厥又有“两厢”、“十姓”这一代称。)致使内战不休,“于是西域诸国及敕勒先役属西突厥者皆叛之。”作为西域霸主的西突厥汗国开始慢慢衰弱。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原本避乱于焉耆的西突厥贵族阿史那泥孰被立为咄陆可汗,并向唐朝称臣,受到了太宗册封。“(太宗)赐以名号及鼓纛,册授为吞阿娄拔利咇咄陆可汗。”贞观八年,咄陆可汗阿史那泥孰受到东突厥残余势力突袭,政权发生更迭。十二月,阿史那泥孰之弟同俄设即位,称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咥利失可汗在位期间,西突厥对唐朝继续保持臣服,也同焉耆保持了一定友好关系,因为咄陆可汗、咥利失可汗曾先后避乱于焉耆。而此时唐朝在与西突厥角逐西域的过程中处于正上升时期,其对焉耆的影响力也显得日渐加深。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西突厥国内再度发生动乱,亲唐的咥利失可汗被主战派贵族赶下汗位后,避乱于焉耆。贵族阿史那欲谷设自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可汗继位后采取更强硬的对外政策,企图重新夺回西域的控制权,为此其积极策动处月、处密等部落和高昌国袭击亲唐的焉耆,凭借“代理人”战争逐步削弱唐朝势力。前文提到唐朝重新开通大碛道,导致了经过高昌的商旅和朝贡者骤减,而高昌一直以来对过往商旅都课以重税,如此一来损失巨大,“及是,高昌大怒,遂与焉耆结怨,遣兵截焉耆,大掠而去。”贞观十二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联合高昌王麴文泰入寇臣服于唐的伊吾,同年高昌又联合处月、处密部落攻陷焉耆五城,掠走男女一千五百人,焚其庐舍而去。为此唐太宗决意出兵讨伐高昌,并借此震慑高昌背后心怀不轨的西突厥。
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唐书》记载:“直京师西四千里而赢,王都交河城,汉车师前王廷也,胜兵万人。”武德与贞观初年,高昌王皆遣使入贡。后自恃地远和西突厥支持,及大碛道重开之故,对唐不再恭谨,“朝贡脱略,无藩臣礼”,对入贡大唐的西域使者,“悉拘梗之”。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二月,唐太宗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将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并遣使约焉耆相联合,焉耆王大喜而听命,请为声援。得知唐军来伐,高昌王麴文泰起初不以为意,后听闻唐军已经抵达碛口时,竟吓得发病而亡,其子麴智盛即位。唐军兵临田地城(吐鲁番东北)下后,侯君集下书招降,高昌仍固城自守,唐军遂于清晨发动进攻,午时便攻下此城,俘男女7000余人,随后直趋高昌都城,麴智盛走投无路,致信侯君集说:“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侯君集回复:“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
麴智盛仍坚守不出。唐军遂填堑攻城,麴智盛智穷力竭,于贞观十四年八月初八开城投降,唐军遂灭高昌,共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在其地置西州。先时,麴文泰与西突厥约为军事同盟,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遣其叶护屯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为高昌声援,及唐军至,可汗惧而西逃,叶护以城降,唐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守,而后刻石纪功而还,至此,天山东部地区全部纳入唐朝版图。此战结束后,焉耆王龙突骑支专程至唐军大营拜会了侯君集,讨论了焉耆先前被高昌所夺城池及其所掳百姓的归属问题,唐朝最后完全归还了焉耆。同时焉耆请求唐朝驻兵于其国,以抵御其他邦国的侵略,贞观十四年“焉耆遣使谢恩,并贡方物。”
表面上看,双方的友好关系似乎更加深了一步,然而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新的暗潮,正在可怕地涌动着......

原标题:《大国竞争下的西域:绿洲小城的求生之道》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