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略论固原隋唐时期墓葬形制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在距固原县城西南5千米的固原县南郊乡的羊坊村、小马庄村、王涝坝村,先后发掘隋唐时期的墓葬9座(图一)。其中隋墓一座,为史射勿墓,其余皆为唐墓,分别为史索岩墓、史诃耽墓、史铁棒墓、史道德墓、史道洛墓、梁元珍墓。墓地东西长4.6千米,呈一字型排开(图二),每座墓基本都有封土,距墓葬群百米处的塬下有条河谷,有条公路从墓葬群 ...


20世纪80年代初,在距固原县城西南5千米的固原县南郊乡的羊坊村、小马庄村、王涝坝村,先后发掘隋唐时期的墓葬9座(图一)。其中隋墓一座,为史射勿墓,其余皆为唐墓,分别为史索岩墓、史诃耽墓、史铁棒墓、史道德墓、史道洛墓、梁元珍墓。墓地东西长4.6千米,呈一字型排开(图二),每座墓基本都有封土,距墓葬群百米处的塬下有条河谷,有条公路从墓葬群的中央穿过。笔者以上述几座墓葬为例,简述固原地区唐代墓葬的基本形制。

图一 史氏家族墓


图二 固原南郊隋唐墓葬分布图

一 固原隋唐墓葬形制

1. 隋代史射勿墓

位于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1987年发掘。墓葬由封土、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图三),全长29米,坐北朝南,方向160度。封土为馒头形,现存残高4.7米,南北直径为16米,夯筑,夯层1020厘米。墓道全长22米,上口宽0.65米,下至4米处扩方增大为1.4米。第一过洞长1.25、宽1.4米,券顶。第一天井长3.3米,上窄下宽,在天井东西壁有两排半圆形脚窝,脚窝呈半圆形,大小稍不等。第二过洞长1.4、宽1.5米,券顶高约1.75米。第二天井长3.3米,上口窄下扩方增大,在靠近北端处也有两排脚窝。深4米处发现零星兽骨,多为马骨,主要有蹄骨、肋骨、头骨碎片及下颌骨等。甬道长1.2、宽1.1米,券顶,顶高1.8米。使用土坯封门,封门被盗墓者打开,残存高度约有0.5米。

图三 史射勿墓平、剖面图

墓室长3.25、前宽3.35、后宽3.6米。墓室靠后壁有一近似梯形的生土棺床,前长2.75、后长3.05、宽1.4、高0.5米。棺床壁涂白色,上画红色波状线。棺床上有朽木痕迹,还发现零星人骨。

由于该墓多次被盗,随葬品已所剩无几,墓葬中出土遗物共20余件,波斯银币置于棺床东端墓主人头部位置,墓室各处淤土中散有带圆形鎏金帽钉的条形骨片、残铁钉等。出土的还有白瓷钵、鸟形骨器、金带扣、金戒指、鎏金饰件、水晶珠饰等。

2. 史索岩夫妇墓

位于羊坊村北边塬上,1985年发掘。墓葬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图四),全长41.75米,坐北朝南,方向175度。封土在未被挖去之前约有五六米之高,呈馒头形,占地达半亩以上,发掘时仅存东北一角,高约2.5、长5、宽3.5米。平夯筑,每层厚度约10厘米左右,至底部渐薄。墓道呈斜坡状,坡度为18度,水平长16.3、上宽1.84米,南侧稍宽。此墓有5个过洞和天井(具体见表一)。甬道券顶完全塌毁,用土坯封门,残高约1.5米,其中出土墓志一块。另一端有石门,门半掩,框、槛、楣等一应俱全。

图四 史索岩墓平、剖面图


墓室基本呈正方形,长3.6、南宽3.1、北宽3.6米,已完全塌毁,西侧有一长方形棺床,棺床长2.6、宽1.26、高0.53米,一面紧靠西壁,三面用砖砌成,已被盗墓者所毁,棺床呈须弥座,上平砌三层砖,然后束腰,中有两扇门,下平铺一层砖。尸骨大部分已朽,墓主人应为头北足南状。

墓葬由于早年被盗,随葬品寥寥无几。墓室棺床靠北侧的人骨下出土有一枚东罗马金币的仿制品。其余随葬品有白瓷豆、海贝、绿釉辟雍瓷砚、陶靴、玉钗(图五)、鎏金铜铺首、水晶吊坠(图六)等散置于墓室各处的淤泥中。

图五 史索岩墓出土玉钗


图六 史索岩墓出土水晶吊坠

3. 史诃耽夫妇墓

位于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1986年发掘。该墓与隋史射勿墓相距400米左右。墓葬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图七),坐北朝南,方向160度。封土现存高度6米,底径东西20、南北22米,封土在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群中最高大、保存情况最完好。墓道全长9.75米,上窄下渐宽,上宽1.65、下宽1.75米,坡度18度,距地表1.2米以上。此墓有5个过洞和天井(具体见表二)。甬道为砖砌,分前后两段,前甬道长2.25、宽1.37米,顶部完全塌陷。中间为石门封门,宽1.43米。中央有门槛,两侧有门砧,门砧上斜置两门框,门额已从门框上掉下,门槛内侧有两扇倾倒的石门,左扇正面朝上,右扇则正面覆地。甬道土中除砖块外,还有很多碎石及一些红色漆片。后甬道为砖砌,完整无损,长2.3、宽1.4米,拱形券顶,顶高1.75米,没有封门。东壁口有一马头,西壁口有一羊头。中间为志盖分离的墓志。

图七 史诃耽墓平、剖面图


墓室长9、宽10米,向下逐渐收缩。墓室南宽3.8、北宽3.6、东宽3.87、西宽3.75米。墓室中央紧靠北壁有石棺床,石棺床由4块青石合拼而成,刻有花纹。前长27、宽1.65、高0.85米。

盗墓者将随葬品洗劫一空,仅于墓室淤土层中散见零星小件随葬品,如鎏金花饰、蓝色宝石印章、玻璃花等。在棺床西侧紧靠北壁处发现有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另外还发现大量云母片,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有3厘米。云母片在甘肃敦煌、河北等地也有出土。

4. 史铁棒墓

位于固原南郊乡羊坊村,1986年发掘。该墓西距史诃耽墓有400余米。墓葬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图八),坐北朝南,方向174度。封土残高为4.3米,发掘时呈不规则状,夯筑,夯层约15厘米。墓道长11.1、宽0.95米,坡度25度。此墓有4个过洞和天井(具体见表三)。甬道为拱形券顶,长1.7、南宽0.85、北宽1、券顶高1.6米。封门已被盗墓者打开。

图八 史铁棒墓平、剖面图


墓室为正方形,墓道偏于墓室东侧,呈刀把形。墓室早年塌毁,原高度不详。墓室西侧有一长方形棺床,长2.95、宽1.25、高0.6米,墓主人尸骨散于墓室淤土中,呈足南头北状。金币位于棺床北端中部,可能原含于墓主人口中。

墓中随葬品很少,基本没有大件物品,但仍有陶、铜、金等数类,其中以铜器稍多。具体有陶钵、陶碗、鎏金铜盘、鎏金铜勺等。墓志置放于正对墓门处,小件物品分散于墓室各处。另外淤土之中还有玻璃片、红色漆片等物。

5. 史道德墓

位于固原县城西南6千米的南郊小马庄队王坝村,1982年清理。墓葬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图九),该墓为南北向,方向160度。封土为圆形,残高约3米,底径14米。墓道为斜坡式,坡度20度,残长28.5米,上口宽1.1、下底宽1.5米。此墓天井过洞和天井较多,有7个(具体见表四)。第七天井北壁和甬道相接,甬道口上方有一直径0.9米的盗洞,甬道长4、宽1.2米,距地表11米。

图九 史道德墓平、剖面图


墓室基本呈正方形,东南两壁较直,北部中部稍外弧,西壁略斜,壁长2.42.9米。墓室四角各斜置一长条形砖。西壁有一长方形棺床,床沿与甬道西壁在一条直线上,棺床长2.6、南端宽1.14、北端仅宽1、高0.6米。

墓葬被严重盗掘,墓室内进水淤塞,随葬品多已不在原位。甬道靠东壁有墓志一合。甬道淤土中发现圆形动物纹金饰、方形金带饰,距墓门0.8米处有墓主人头骨,其上有金覆面一具,金覆面上附着有织物,已朽。墓主人口内含外国金币一枚,旁置一陶罐。墓室中部有3个小陶俑和线刻骨管(图一〇、图一一)等。淤土中还发现有朽木棺钉和一些零散的骨胳。


图一 史道德墓出土骨管


图一一 史道德墓骨管线图(作者黄丽荣)

6. 史道洛夫妇墓

位于固原南郊,1995年发掘。该墓位于史射勿墓东北100米,史诃耽墓西南280米。墓葬西侧有一条宽约15、深3.5米的南北走向水沟。墓葬由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组成(图一二),方向352度,残长18.7米。墓葬现为耕地,封土已被削平,地表几乎未留痕迹。由于墓葬旁水沟的原因,墓道几乎不存,天井和过洞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墓有五个过洞和天井(具体见表五)。靠近第五天井的甬道口为木封门,木门挤压变形。甬道南北长1.7、东西宽1.46米,高度不详。未铺砖。


图一二 史道洛墓平、剖面图



墓室平面基本呈方形,无铺地砖,南北长3.363.54、东西宽3.053.14米,四壁略带外弧,顶部完全坍塌,四壁高度仅存1.341.58米。墓室北侧中央有生土棺床,平面略呈梯形。

墓室经历数次塌落,出土随葬品有镇墓武士陶俑、镇墓兽、陶纺轮、东罗马金币、白瓷瓶、白瓷壶、铜镜、鎏金马镳、鎏金马镫、玻璃珠等,淤土中还发现有鎏金泡钉和一些零散的条形骨器。

7. 梁元珍墓

位于固原南羊坊村,1986年发掘。该墓葬位于羊坊村北约1500米处的缓坡上,与史氏墓群明显不属于同一墓地。据梁元珍墓志记载,梁元珍为“安定朝那人也”,他是东汉安定郡显赫家族梁氏的后代,终身不仕。

墓葬由封土、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组成(图一三),坐北朝南,方向160度,全长23.9米。封土现高2.9、周长19米。墓道南侧的一座后代墓葬对墓道南壁略有损伤,墓道坡度为22度,水平长7.5米。此墓有3个过洞和天井(具体见表六)。第三天井向北似有一段顶部塌毁的前甬道,甬道口由条砖封门。前甬道向北为墓室甬道,甬道长2米,宽由南向北渐为0.940.84米不等,拱形券,顶高为2.36米。

图一三 梁元珍墓平、剖面图

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长3.45、东西宽3.5米,四壁略外弧,穹隆顶。西北部有一不规则方形砖砌棺床,边长2.943.12、宽2.6、高0.45米。棺床西侧有一近4厘米厚的白石膏层,上铺一层“开元通宝”钱,计有百余枚。尸体原置其上,为直肢葬,头北脚南。东侧另有一人,仅存零星骨片。

墓室由于早年被盗,遗物基本无存。墓志在甬道门口,志盖完整。另有小陶碗、陶砚、铜合页、铁剪刀、铜卡饰等均散置棺床及其他各处。此墓仅出土几件陶器,除去盗墓原因外,也可能是原来的随葬品就较少。

二 固原隋唐墓葬的特点

1.整个墓葬群从西向东按辈分大小一字排开,每座墓葬之间的距离有数百米,整个墓葬群所处地势平缓、西高东低。研究表明,此为史姓家族墓地,墓主人为叔侄关系(图一四)。史氏家族为粟特人,来自中亚昭武九国,这是“昭武九姓”史氏的初次发现,填补了考古学上的空白。

图一四 史射勿、史索岩世系表

2. 隋唐时期流行的长墓道、多天井墓葬制度,是经过长时期演变的,固原北朝墓葬的发现为隋唐墓葬制度渊源提供了实物依据。天井象征着多进庭院,其数量一般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有关。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继承了北朝墓葬的长墓道、多天井制度,其天井有37个不等。

墓葬就建筑材质可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都是斜坡长墓道、多天井、单墓室墓葬。砖墓室有两座:一为史诃耽,规模较大,构筑方式为先挖一方形土圹,然后用砖砌墓室,墓室地面没有铺砖,这在砖室墓中非常少见;二为梁元珍墓,构筑方式是先挖一土洞,然后用砖砌墓室,墓室与土洞之间有一定空隙。

土洞墓共有6座:史射勿墓天井两壁有小壁龛,与固原彭阳新集北魏M2较为相似;史索岩墓第五天井东壁有两小壁龛,墓室四壁用土坯砌起,地面铺砖,有石门;其余4座墓都是一样的,墓道、甬道位于墓室东侧,有的墓室东壁与甬道东壁同在一条直线上,呈刀把状。由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外来民族与本地世族都定居于此,他们的生活、文化等相互影响、碰撞,继而相互接纳、融合。在固原南郊史氏家族墓葬形制的发展和演变中,史氏家族葬俗完全遵从中原墓葬要求,与梁元珍墓基本已无二异。这些墓中出土了大量带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壁画、瓷器等文物,但也出土了一批明显带有祆教特色及自身民族特点的文物,如外国金银币、金覆面、蓝色宝石印等,这说明“昭武九姓”是沿丝路一线徙居到中原地区的,在进入中原后,逐渐融入当地,虽保留着部分自己的民族特点,但已经逐渐汉化。隋唐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文化亦是空前发展,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都得以发展,原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与枢纽,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群出土的随葬品,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1年第10期


本公众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高文思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欢迎订阅↓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