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摘要: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  种建荣周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聚落,被学界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未发现先周文化的高等级建筑,未确定西周时期是否存在城址,致使无法最后确认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的性质,进而影响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深入。近年 ...




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种建荣



周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聚落,被学界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未发现先周文化的高等级建筑,未确定西周时期是否存在城址,致使无法最后确认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的性质,进而影响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深入。

近年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以厘清聚落结构和判断聚落性质为首要学术目标,以寻找聚落框架性遗迹为田野工作重点,终于2020至2021年发现了先周大型建筑与西周城址。



01





主要收获有四:


一,首次发现了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F1),为先周文化时期聚落性质认定提供关键材料。该建筑位于王家嘴村北,东西宽38米,南北长约58米,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图1)。已揭露南半部分,地上台基无存,但地下基础上保存了上百个夯土础坑,柱网布局规整;四周庭院多处保存有路土。初步判断,整体结构为前堂后室的两进四合院建筑,由正堂、东西厢房、前后庭院、附属建筑等组成。正堂是一座面阔6间、进深3间,前面有廊的房屋。建筑地基下叠压商文化京当型晚期灰坑。南回廊被先周晚期小型墓葬打破,东南角被先周文化灰坑打破,前后庭院里共埋有6座先周晚期小墓。据此判断,建筑年代上限为京当型晚期,下限不晚于先周文化晚期,进而认定该建筑年代应为先周文化时期。

图1 王家嘴1号基址

这座建筑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建筑规模之大,形制之清楚,皆为先周文化之最。王家嘴区域是周原遗址先周文化早中期遗存分布的核心区,基本不见西周时期遗存。经钻探,在该区域还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由此表明王家嘴一带是周原遗址先周时期聚落的中心。进而或可确认王家嘴一带是先周文化宗庙或宫室之所在。








02






图2 周原西周城址

二,发现了一座始建于西周初期的城址,规模远大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西周城址。城址位于周原遗址西北部,东西约1480米,南北约1065米,呈规整的长方形,方向352°,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图2)。北墙发现于2016年,当时确认了800米长的一段,但囿于资料的局限,没有认定是城垣的组成部分。东墙南起齐家村北,北至强家村西与北墙交汇。南墙西起王家沟转角,东至齐家村北;西墙北起凤雏村西,南至贺家村西,距王家沟30-50米。城址北、东、南三面有人工城壕,西面以王家沟为壕。城墙试掘开设了4条探沟、铲刮5处断坎。


结果显示,(1)东墙基槽宽约8米,残深0.8米,夯层厚0.06–0.12米;基槽夯土内出土西周初期陶片,被西周中期的灰坑打破;墙以东14.9米的城壕,口宽21.2米、最深3.75米,有5次清淤行为(图3)。(2)南墙保存基槽宽25米,由6块平行夯土组成,厚0.6-0.8米,夯土下压西周早期的灰坑,又被西周晚期灰坑打破(图4)。(3)西墙基宽12.5-13米,由三块平行的夯土组成,夯土厚0.6-0.85米(图5、6),打破先周晚期的灰坑,内含西周早期陶片。结合以往城内外分布遗存的情况,综合判断其始建年代为西周初期。

图3 小城东墙、东城壕剖面(齐镇T1)(上)、图4 小城南墙(礼村北T1)(中左)、图5 小城西墙(董家T1)(中右)、图6 小城西墙(董家T1)(下)







03





三,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西周晚期城址,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西周城址(图2)。其南墙东起召陈村南,经庄白村北、齐家村南、刘家村北,至礼村西南,长2415、宽约10米,与西周初期城址南墙大致平行,二者南北相距约1000米。东墙北起下雾子村东,南至召陈村南,南北长1770、宽5米,与西周初期城址东墙大致平行,东西相距约1287米。北墙钻探发现两段,恰好位于西周初期城址北墙的延长线上。城址总面积在500万平方米左右,几乎是西周初期城址的3倍。











图7.1 大城南墙(礼村南T1)(左)、图7.2 大城南墙(礼村南T1)(中)、图8大城南墙(齐家南T1)(右)

南墙平面揭露两处,铲刮断面3处,可知基槽内有4块平行夯土,基槽底部不平,深的地方可达2米,遇生土则不深挖基槽。夯土内包含西周晚期陶片,又被西周晚期灰坑打破(图7、8)。东南城角揭露完整,平面可见纵横的夯土板块,南墙宽7.5米,东墙宽7.2米(图9),解剖发现夯土厚0.65米,夯层厚约0.08米,下压西周晚期灰沟或灰坑,夯土内出土西周晚期陶鬲。在召陈建筑基址的东北,发掘了一段长90米、宽约10米的东墙,并发现长17、宽5.3米的门道遗迹。门道曾遭火焚,被倒塌的红烧土覆盖,地面上出土西周晚期的铜盂腹部残片。门道北侧有嵌入城墙的门塾,面阔7.5、进深8.9米。城内一侧连接曲尺形夯土台,限定了入城后要向南转向,类似瓮城结构。门道南侧的城墙内外各发现马坑一座,可能是与城门有关的祭祀遗存(图10)。综合各类信息,推断城址的年代为西周晚期。





图9 大城东南角(召陈南T4-6)(左)、图10 召陈东墙和门(右)








04





四,发现了包括一座大型建筑基址在内的大量东周时期遗存,丰富了周原遗址的内涵,并由此确认了战国美阳县治所在。

以往周原遗址的工作多集中于商周时期,新石器时代遗存略有涉及,但东周时期的考古几近空白。近两年来,考古队在遗址的王家嘴至刘家一带调查、钻探发现相当丰富的战国遗存,仅勘探墓葬就有上千座之多。最重要的是,在王家嘴村北先周文化大型建筑(F1)以西25米,发掘了一座东西宽41米,南北长30米,面积1200平方米的战国晚期大型夯土建筑(F2)。该建筑基址四角没有夯土,发现有踩踏面。基址被10道贯通的墙基槽分隔成9个长条空间,条内不规则分布着大量柱础坑(图11)。


基址被20多座战国晚期瓮棺打破,解剖时发现夯土内包含战国晚期陶片,因此推断年代为战国晚期。在建筑废弃地层中出土带“公”字铭文的陶量(图12),结合建筑特殊的形制、密集的木柱,推测可能是干栏式的大型粮仓。战国时期大型粮仓设置于乡、县以上。在王家嘴周边以往曾多次出土“美亭”陶文,本次工作还发掘出了两例“美阳”陶文(图13)。结合以上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东周时期的美阳县就在周原遗址的这一带。


图11 王家嘴2号基址(左上)、图12 出土的陶量(左下)、图13 刘家墓地“美阳”陶文(右上)












总之,本次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周原考古与研究的深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一是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的发现,填补了以往周原遗址无先周时期高等级遗迹的空白,结合以往关于聚落规模与文化性质的发现和认识,可以肯定周原遗址乃古公亶父迁岐之地。东周时期美阳县位置的确认,及大型夯土建筑的发现,可结合文献进一步证明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就在周原。


二是规模巨大、布局方正的西周城址的发现,是探索我国先秦时期筑城史的重大进展,为周原遗址聚落结构厘清、相关遗存性质的认识,及聚落与社会变迁过程的勾勒提供了参照背景,为三代都邑建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