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唐代大石城——乌什县燕子山

摘要: 点击关注 昆仑之北牛齐培 燕子山,唐代称“大石城”,清代称“乌赤山”、“韦陀山”等,“乌什”之名便来自于“乌赤山”,由于山体中多为石燕类腕足化石,形似燕子,人们便以“燕子山”命名。 燕子山平地而起,山势陡峭,站在山顶远眺,周边景象一览无余。清代林则徐在南疆丈量地亩时候,称燕子山其“据一城之胜,上有庙宇,望之颇为雄整”。燕子山南部、 ...

点击关注 昆仑之北



牛齐培

燕子山,唐代称“大石城”,清代称“乌赤山”、“韦陀山”等,“乌什”之名便来自于“乌赤山”,由于山体中多为石燕类腕足化石,形似燕子,人们便以“燕子山”命名。

燕子山平地而起,山势陡峭,站在山顶远眺,周边景象一览无余。清代林则徐在南疆丈量地亩时候,称燕子山其“据一城之胜,上有庙宇,望之颇为雄整”。燕子山南部、北部以及西部均地形陡峭,难以攀登,再加上依山而建的城墙,易守难攻,燕子山东部有逐渐攀升的山坳,以及西部偏南的山坳,这两处山坳是燕子山的软肋,因此历代置重兵驻守。

燕子山遗址

张骞凿空西域后,由于燕子山地理位置重要,汉朝在山顶修建烽火台:陈汤烽火台。陈汤矫诏发兵攻击康居以及郅支单于就是经行乌什境内,“别为六校,其三校从南道踰葱岭,径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滇池西”。

燕子山在唐代是温肃州州治所在地,温肃州又名“大石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建立龟兹都督府,龟兹逐渐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行政重心,在原温宿国地域设置温肃州(今乌什县境内),是龟兹最西部防线。

温肃州是唐代“热海道”东西段分界线。“热海道”东段以龟兹为起点,沿塔里木绿洲西行,温肃州的大石城为南天山东段的最后一片绿洲,为东段终点;大石城以西翻越勃达岭,进入天山山脉,至终点碎叶,为热海道西段。贞观年间玄奘西行便是经此地翻越凌山(今别迭里山),抵达碎叶拜见突厥可汗。温肃州控制着塔里木西北地区,承担着安西西侧的军防任务,在唐廷防御突厥和吐蕃的战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元五年(717年),突骑施苏禄也是从此道反向进入塔里木地区,包围温肃州与拨换城,攻打安西四镇。

同样,在清朝统一天山廊道时,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发生战争,担任乌什阿奇木伯克的霍集斯部投降清朝,献城而降,由此清朝逐渐统一了南疆。“清宫四洋画家”安得义绘有《乌什酋长献城图》,画中左上角画有建在山体上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山坳中的建筑,将乌什依山建城的特点准确描绘出来。

乌什酋长献城图

清代时,乌什“地界八城之中,为南北相通第一津要”,也是与外国通商的重要口岸。乾隆三十年(1765年),乌什地区赖黑木图拉发起动乱,史称“乌什事变”,当时乌什回城“高约十余丈,以石为城,约二里许,正东、西南、西北凡三门”,易守难攻,清军持续半年之久才得以平定。原有的城墙和街道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重修城池是当务之急。新建后的城墙更加高大,《孚化志略》记载:“平定后重建城垣一座,高一丈七尺,顶宽七尺,底宽一丈,周围月城长四百六十八丈,安设四门,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内方圆共二里六分,东、北、南三面临大道,西面依韦陀山,赐名永宁城。”《回疆通志》则记载了各面城墙的具体长度,“南长一百三十六丈,北长一百三十六丈,东长一百一十六丈,西除山头占去地面外余长八十丈。”

永宁城建好后,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地震遭到破坏,道光八年(1828年),改名为孚化城,并加以修建城墙,光绪年间又经过重建,成为今日的乌什老城格局。清时依山还建有众多寺庙,山下建有万寿宫,山上建有关圣帝君殿、火神殿、马王殿、城隍殿、菩萨殿,山顶建有韦陀殿。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官员皆要行礼拜祭。其中关圣帝君殿还有乾隆皇帝御笔铜字匾额“灵镇岩疆”,对联书“䡍伦名炳千秋日,崝远威行万里风。”

乌什老城城墙遗存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拍摄有燕子山顶部的清代堡垒照片,沿山体修建的城墙清晰可见,保存尚算完好,只是中间一段大约有数米的坍塌处,山顶部的堡垒异常雄伟,呈方形,大致左右对称,堡垒中部立一旗杆。

山腰处还耸立两块巨石,一刻“继超追宪”,一刻“远迈汉唐”,碑刻气势雄伟,苍劲有力,两者大小相近,南北夹恃并立。

“继超追宪”与“远迈汉唐”碑

感谢您的阅读


扫码关注 昆仑之北

微信公众号 | kunlunzhibei

  在历史中行走 | 在天地间感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