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文博学刊》2022年第1期目录

摘要: 《文博学刊》2022年第1期考古前沿广州市马头庄遗址先秦墓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内容提要: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为配合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广州市黄埔区马头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先秦时期墓葬、灰坑、柱洞、房址、灰沟等遗迹,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和两周时期墓葬65座,出土陶鼎、陶豆、陶罐、原始瓷豆、石铲、石钺、玉玦 ...



《文博学刊》2022年第1期







考古前沿

广州市马头庄遗址先秦墓葬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为配合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广州市黄埔区马头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先秦时期墓葬、灰坑、柱洞、房址、灰沟等遗迹,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和两周时期墓葬65座,出土陶鼎、陶豆、陶罐、原始瓷豆、石铲、石钺、玉玦等遗物,为研究广州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中山大学博物馆工地汉唐遗存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19年1月,为配合中山大学博物馆项目建设工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东汉砖室墓1座、唐代灰坑1处、唐代水井1眼,共出土陶罐、碗、瓦当等各类文物31件(套),采集井砖标本2块。此次考古发掘成果再次证明,这一区域在汉代是先民的埋葬场所,到唐代演变为生活场所,这进一步丰富了广州城区近郊特别是海珠区的古墓葬考古资料,对研究汉代广州地区葬俗和唐代社会形态及历史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岭南腰坑墓再认识

张强禄

内容提要:腰坑葬俗作为岭南地区春秋至秦汉越系墓葬典型特征之一,长期受到学界关注,并把它的出现、传播与消亡作为上古岭南越文化与湖湘楚文化、中原汉文化等交融发展的重要表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强调桂东粤西腰坑葬俗来源于湘南越墓,并于战国至西汉早期主要分布于桂东粤西和广州城区的客观史实,但又分区域、按时间早晚,将腰坑现象置于岭南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来观察,借此讨论西周至西汉南越国时期岭南东西不同支系的越文化此消彼长,最终辐辏广州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修正前人认识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河南新乡地区龙山文化的分期与谱系

秦存誉

内容提要:河南新乡地区的龙山文化可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孟庄龙山早期文化,第二阶段为后岗二期文化。孟庄龙山早期文化是大司空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个小规模族群;后岗二期文化是在孟庄龙山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周边龙山文化的一些因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孟庄龙山早期文化集中分布于新乡卫河上游的狭小空间内,与周边文化交流互动较少;后岗二期文化几乎遍及新乡全域,与山东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和造律台文化等交流频繁。




博物新知




专题:广东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肖海明


“五个粤博”与广东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专访肖海明馆长

肖海明 兰维

内容提要:近十几年来,广东省博物馆通过改革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一个普通的省级馆一跃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南国大馆。2019年,广东省博物馆迎来开馆60周年并由此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平安粤博、优美粤博、学术粤博、品质粤博、创新粤博“五个粤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持续发挥南中国地区博物馆的头雁作用。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开展各项业务创新,助力文化强省和世界一流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述要

吴沫

内容提要:藏品征集是博物馆的基础业务,有助于博物馆提升藏品的数量与质量,并且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广东省博物馆十分重视规范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在藏品征集制度建设和构建特色、优势藏品体系方面不断探索与优化,摸索出一套具有良好操作性、可示范、可复制的工作流程和一系列具体做法与经验,可为国有博物馆开展藏品征集工作提供借鉴。



广东省博物馆策展人制度解析

吴昌稳

内容提要:广东省博物馆策展人制度以策展人为主导,团队成员采取双向选择,借助跨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展览项目的实施。它充分调动和激发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解决了藏品、展览、学术、教育和服务等博物馆工作中的痛点问题。此项制度的施行,契合了博物馆发展的规律,锻炼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制度设计与业务创新的和谐共振。其溢出效应还弥补了藏品的缺环和缺项,构建出具有高识别度和特色化的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体系,并在相当程度上启发了同业的藏品收藏和策展工作。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之路

钟智波

内容提要: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国内最早设立,是第一个以巡展和送展下基层为主要业务模式的文化均等化服务机制。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秉承共建共享的服务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文化惠民为宗旨,致力于整合省内文博资源,提升各级文博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据不同时期文博行业的发展需求,广东省流动博物馆适时调整服务模式,从巡展网络到展览交流平台再到文博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解决省内文化发展不均衡、提升基层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广东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物天地




南宋老虎洞窑类型琮式瓶相关问题的探讨

蔡小辉

内容提要:南宋时期出现了两种仿良渚文化玉琮的青瓷瓶式,被今人统称为“琮式瓶”。文章通过分析宋人对玉琮的认识以及宋廷的用玉制度,认为瓷质琮式瓶并不具备礼器的功能。同时,这两种瓶式无论是从造型、工艺还是出现的时间与分布的范围上看,是两种没有关联属性且各自独立发展的器类。



李文田致翁同龢信札考释

李文君

内容提要:故宫博物院藏李文田致翁同龢信札11通,此前从未公开刊布。这些信札作于同治、光绪年间,反映京城士大夫李、翁二人醉心于金石碑帖,相互交流鉴赏心得的情形。这些信札对研究晚清北京士大夫间兴起的金石收藏风尚有重要的价值。



溥儒致朱汝珍信札考释

陈溢珊

内容提要:清远市博物馆藏溥儒致朱汝珍信札3通,此前从未刊发。通过信札内容,结合溥儒、朱汝珍的生平经历,考证信札写于1931至1938年,为研究溥儒与朱汝珍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对补充溥儒、朱汝珍相关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溥儒书法形成轨迹提供了宝贵参考。




遗产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情感网络的建构

郑卉欣

内容提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话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出现,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实践。受三地制度和地域等因素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可持续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以情感网络作为方法论,以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为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构思路,以期寻找能促进三地公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叙事、消弭情感沟壑、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小贴士




《文博学刊》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文化馆主办的文博类学术刊物。

《文博学刊》为季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全彩印刷,国内公开发行,每期48元,全年定价192元。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通过全国邮政报刊收订微信二维码订阅。本刊征订代码为46-600。


读者还可登录广东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微店购买,或与广东省博物馆联系购买,联系电话:020-3804685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1739/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5710

投稿邮箱:WBXK0228@126.com



声明



凡向本编辑部投稿,即视为授权本刊及本刊编辑部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期刊数据库出版,所付稿酬包含网络出版稿酬。本刊文责自负,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供稿丨学术期刊部

编辑丨宣传推广工作小组


阅读最完整展览|分享最有趣幕后

www.gdmuseum.com

广东省博物馆

(服务号)

粤博订阅

(订阅号)

广东省博物馆

新浪微博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


点 击 下 方 名 片 可 关 注 公 号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