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龙骨坡遗址:现实与争议

摘要: 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该遗址于1984年首先作为化石点被发现,之后的数十年,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内的多家科研单位陆续对该遗址开展了多次联合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以及部分人工制品,尤其是距今约200万年的“巫山人”化石的出土使得龙骨坡遗址闻名遐迩,震惊中外。1996年11月,国务院将“龙骨坡 ...


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该遗址于1984年首先作为化石点被发现,之后的数十年,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内的多家科研单位陆续对该遗址开展了多次联合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以及部分人工制品,尤其是距今约200万年的“巫山人”化石的出土使得龙骨坡遗址闻名遐迩,震惊中外。1996年11月,国务院将“龙骨坡遗址”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龙骨坡遗址在学术科研方面的重要地位,在讨论人类起源、中国早期古人类、早期旧石器遗址时成为不可回避的学术热点。但是,由于相关考古发现的“不确定性”,学术界对龙骨坡遗址的争议一直存在,这种争议并未因其相关工作的推进而停止。
龙骨坡遗址

一、过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20世纪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古人类、巨猿化石以及石制品,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在中国寻找早期古人类思潮的鼓舞,尤其是湖北建始龙骨洞、云南元谋人、恩施巨猿洞等的发现,激发一大批学者走向田野,寻找早期古人类的线索。在这种背景下,1984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万县博物馆组成三峡考察队,对三峡地区的古生物化石点进行考察,龙骨坡遗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发现的。
龙骨坡遗址自发现以来,先后开展了四次考古发掘工作。
1985~198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巫山县文管所组建联合考古队,龙骨坡遗址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正式拉开了序幕【1】。这一阶段的考古发现极其重要,也是遗址核心争议的发端。第一阶段主要的考古发现为1985年发掘出土的1件灵长类左下颌骨(CV.939.1),1986年发掘出土的1枚灵长类上门齿(CV.939.2),2件石制品,10余颗巨猿牙齿以及大量动物化石。
1997~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黄万波、徐自强等组队再次对龙骨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寻找古人类化石,同时收集出土的石制品等人工遗物和开辟新的化石点。经过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新发现20余件石制品和部分动物化石,没有新发现人类化石。这一次考古发掘重要的进步在于对人工遗物的重点关注,这也是实证龙骨坡遗址有人类活动的关键之举,破除首次考古发现关于“人”的属性质疑的重要一步。

由于一直存在的学术争议,2003~2006年,龙骨坡遗址开展了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带着一定的学术目标,也是龙骨坡遗址真正意义上由粗放式考古发掘向精细化科学发掘的重要转变。第三次发掘为中法联合发掘,由侯亚梅、黄万波和EricBoëda共同主持。这次发掘收获石制品854件,动物化石1832件,以及一处代表动物宰杀活动的化石堆积体遗迹【2。这次发掘的主要贡献是对龙骨坡遗址地层的系统梳理和详细划分,对出土的遗物、遗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提取。这次发掘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3
化石堆积体遗迹(引自éric Boëda等2011)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