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追根溯源:上古华夏神话和印欧系神话有哪些核心区别?

摘要: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在B站等互联网平台上,有不少文章和视频设计到华夏上古神话和古代希腊罗马神话的对比,对于谁更文明,谁有什么特色众说纷纭。中国上古神话虽然高度碎片化,割裂化,而且从现存的先秦文献来看,我们只能看到太一生水,女娲补天,共工触怒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内容,但是中国神话和印欧系神话还是有一些可以感知,可以考证的明显区 ...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在B站等互联网平台上,有不少文章和视频设计到华夏上古神话和古代希腊罗马神话的对比,对于谁更文明,谁有什么特色众说纷纭。中国上古神话虽然高度碎片化,割裂化,而且从现存的先秦文献来看,我们只能看到太一生水,女娲补天,共工触怒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内容,但是中国神话和印欧系神话还是有一些可以感知,可以考证的明显区别,我们可以抛开纷繁复杂的文献记载,从各自的生活环境入手,分析两个体系神话特色的成因。
经过了上古时代的混战和迁徙,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后胜出的是以农耕定居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炎黄联盟,对于古代农民辛勤耕作最重要的主要是日光和水源,所以太阳和水在早期华夏先民的生活中有了极重的分量:太阳不仅提供光明和温暖,而且太阳稳定的东升西落为定居民族提供了稳定的时间感,方向感,这对于一个民族回答”我在哪里,我往何处去“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荆楚神话中,东方象征着光明,象征着起始,也是四个方位中最重要的方位(我们至今的定向方式都是东西南北,或者东南西北),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神。
相应的,太阳神在中国神话中象征着光明和温暖,在九歌里,东君留下了箭指天狼的英姿;当太阳出现问题的时候,后羿射日是为了调整太阳的运行规律,防止过多的热能量破坏农业生产,更是为了恢复农耕民族稳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因此“后羿射日”就有了拨乱反正的意味,为他在人间崛起奠定了巨大的威望。
还是围绕着太阳,古人发现太阳能稳定地东升西落,回环往复,于是在很多定居民族的故事里(包括埃及,中国等等),太阳神的一个固定形象是乘坐舟船或马车在深夜里穿越冥府,经历重重考验之后在第二天以闪闪发光的形象重新出现,因此太阳也象征着不朽和永生,中国神话中夸父追着太阳奔跑,最后力尽而死,反应的是夸父希望前往日落之地,追上太阳,进而获得永生的渴望,这才是夸父神话的核心所在。
除了太阳这个主要的能量来源外,中国神话的另一个能量来源是水。水英雄和治水英雄在中国文化中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古时代大洪水(约发生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给各民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希腊-希伯来-北欧等神话中,洪水是上帝给人的天罚,是洗涤人原罪的上帝之鞭,印欧神话的应对策略是迁徙(我们即将讲到这一点,这对应的是他们的早期生活方式),但是对于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来说,迁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想到的是治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涌现出了鲧和大禹这样的治水英雄,在我们神话中的分量极重。有了太阳和水,就有了农业,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个特殊,那就是上古君王(炎黄,大禹)的功业都和农耕有关,黄帝的发明创造,大禹的治水,还有神农尝百草,本质上体现的是农耕之民对仁慈爱民的君主的向往,希望能够出现厚生爱民,爱惜民力的领袖出现,虽然黄帝和炎帝也有军事领袖的身份,但是经过后世的道德化处理,战争属性不是他们的第一属性,有明显军事属性的领袖蚩尤(在汉代被奉为”兵主“)在传统文化的光谱中明显是不如炎黄二帝的。
除了治水之外,另一个神话:精卫填海有类似的意味,其实鸟是东夷部族的图腾之一,而且和海有关,所以这个神话的背后其实是东夷沿海居民对于海啸和海浪灾害的恐惧,填海反应的,是人类以人力勇敢地对抗自然力的壮举,而不是转身迁徙逃走,和大禹治水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涵。
而且太阳英雄和治水英雄故事背后有几个相似点:
中国非战争神话中的神话冲突,大部分是人和不可控的自然力的冲突,人类希望驯服自然力,于是进行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斗争,比如神农尝百草也有类似的内涵,这一点和主张万物有灵的萨满教,和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平衡互为和谐整体的凯尔特德鲁伊宗教有明显的区别;
定居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生活方式,面对灾难中国神话中的迁徙环节很少,主要是留在原地对抗。类似的逻辑还体现在愚公移山中:不是人走出山地,而是定居民族以人力以小博大,对抗庞大的山体。
在故事类型上,长途冒险型故事较少(《楚辞-大招》和《穆天子传》算反例),有长途冒险的故事缺乏丰富的细节(夸父逐日),主要是以定居在某地为背景展开的。
对太阳的崇拜的背后,其实有中国人对于永生的渴望,而这又涉及到中国神话的一个经典母题:转生(人死后精魂不散,于是转生成非人生物或者无生命物体),我们即将在后面提到这一点。相应的,发源于南俄罗斯草原和乌拉尔山脉地区的原始印欧人是日后波斯,希腊,北印度高级种姓以及西北欧各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的环境是一望无际的亚欧大陆腹地,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这个模式的本质和农耕一样,都是将太阳能和土地能转化成人能消化吸收的能量,农耕民族是种植谷物,迁徙民族除了有原始农业和狩猎,还通过牧群吸收植物能,然后通过牧群汲取植物能,但是不同地区的草长势不一样,随着地理位置和气候有变化,所以他们要到处迁徙。生活模式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神话,在亚欧大陆腹地,太阳虽然也能提供定向的作用,但是能给人以神性启示和恐惧的,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滚动的雷声,所以在希腊-北欧-印度的神话中,主神一定是天神和雷神(宙斯,奥丁,因陀罗)。而且在这个社会中,大致形成了三个分层:武士(统治者),祭司(文化人),生产者(牧民和农民),其中武士英雄和武士国王是世俗统治者,君主的首要职能是战争。主角一般是武士,或者武士国王,因为原始印欧人是最早驯化马,使用战车的民族,日后公元前8世纪南俄草原出现骑马技术,方便逐水草居住和征战,所以战马英雄(贵族)一直是印欧人文化中的核心角色(古希腊-古印度的战车英雄,中世纪骑士),与之相对的另外两大社会支柱是祭司和生产者,战士-生产者-祭司也是柏拉图理想中的保守社会的理想结构。
因此迁徙,动荡和不安是这个群体诞生的大背景,所以在西方文明中,第一部长篇史诗《荷马史诗》就是以上古希腊人的迁徙和战争为主要内容,迁徙和漫游的故事母题在中国神话中有限,但是在西方神话和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奥德赛,但丁的神曲,马可波罗游记)。印欧系神话发源的时代和生成背景整体早于中国神话(公元前14-前8世纪),这一阶段印欧人的西方世界历经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和战争(古希腊爱琴文明的陨落,特洛伊战争,古希腊文明的浴火重生,雅利安人南下入侵印度,波斯人的兴起),所以战争神话占据西方神话和史诗的巨大篇幅,武士型君王/王子而非仁政爱民的君王,是西方神话的主要英雄原型,而且原始印欧人是游牧民族,所以战车英雄和骑士英雄是日后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而且从早期神话来看,古代两河流域和原始印欧人都在神话中体现了原罪意识,具体来说就是人类的罪过会导致世界的毁灭,从大洪水,到希腊诸神毁灭世界的计划,到中世纪对蒙古人的恐惧,还有北欧神话中的诸神黄昏,本质上都来源于早期生活模式刻在原始印欧人心中的不安全感,因此原罪概念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一极,反观华夏神话,很少出现原罪的概念,中国上古神话没有点名大洪水是因为人的原罪造成的。
基于各自的发生环境,随着日后历史的发展,两个神话体系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神话母题和英雄原型:
a.异域爱情原型:和外国公主/魔女/女巫的爱情,乃至产生混血后代(伊阿宋和美狄亚,特修斯-阿列阿德涅等)
b.神谕原型:英雄努力打破神谕的约束,但最终以壮烈的失败告终,不过英雄以英雄自决的方式表达对命运的不屈服(俄狄浦斯王和鲁斯塔姆的父子相残,麦克白等等)
c.远方家园原型:英雄在漫长漂泊之后,在远方异国找到了一个落脚之地和安乐窝(奥德赛和魔女基尔克的小岛,杰洛特的白乌鸦葡萄园,鲁斯塔姆和公主的宫殿)
d.诅咒之人/灾异放逐原型:来源于古代印欧人社会中每年的流放仪式,流放异族,威胁现有社会秩序之人和反传统之人(苏格拉底之死,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俄狄浦斯王被底比斯流放,巫师三中人类迫害非人类种族,火刑处死精灵和术士)
e.野兽养子原型:被抛弃但被野兽养大的天选之子(赫拉克勒斯,罗慕洛斯,阿塔兰特,波耳修斯,居鲁士),一般被视为应该死亡之人,但日后会成为灾难之源或者英雄。f.双马骑士原型:一对善战的骑士兄弟,在印度,希腊,北欧,波罗的海文化中,乃至古代新疆吐火罗人中都有体现,本质上是印欧人游牧文化的体现。
g. 三女神原型:三女巫 三女神,一般对应的是命运和时间,或者复仇,一个女神负责纺线,一个女神负责织线,一个人负责剪断线(希腊,北欧神话都有对应角色),巫师三中威伦的森林女巫(呢喃婆,织婆,煮婆也是类似的结构)。
综合起来看,战争频繁,迁徙不断,较多跨族通婚,也催生了西方史诗中独特的英雄原型和故事母题,异域爱人和远方家园都是频繁迁徙和动荡的结果;基于印欧人的祛灾仪式,西方神话中有独特的流放故事母题(俄狄浦斯王,特修斯的晚年人生)等等。印欧神话整体上比较重个人价值,具体体现为人神关系中,人神的权利距离比中国神要近,人神可以相对平等地交往恋爱交易乃至战斗;印欧系英雄不追求虚无的长生,追求过好此生此世,在短暂生命里更高更快更强;印欧系英雄高度维护和重视个人尊严和荣誉,一旦尊严荣誉受到侵犯,哪怕天翻地覆也要维护尊严荣誉,所以中国式的九死不悔,眷恋故君和故国的忠臣形象不存在。
而整体来看,中国神话定型的时代(战国秦汉时代)在政治上大一统正在逐渐取代之前的政治生态,国家政权的意识形态较多地渗透到了神话当中,所以神界规则和人神关系其实是普通人和君王关系的投射;人神之间整体有严明的界限,英雄人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会立即报复昏庸的君王和平庸的裁决者(重耳,屈原,岳飞有类似的影子),刚正的反抗者在神话中被矮化,畸形化,乃至污名化(刑天)。
也因为神是人间君主的神格化化身,所以中国人在古神身上寄托了不朽不化,长生永在,仁慈爱民的理想。
专制君主的权力强大,导致了中国文化中,有大量的蒙冤忠臣和香草美人的原型,特别是后者,楚辞中屈原以美人自比等待君王的比喻,本质上其实体现了君主权力对文人独立人格的影响,这种模式在日后流传千年。
最后,中国上古神话也历经了人伦化和人形化的过程,战国时代的楚帛书中的十二月神,还有山海经中的畸形怪物可能才是中国早期神话中的常见形象:注:本文只提供大致的解释和理解思路,各种神话都有自己的生发环境和特色。
原标题:《追根溯源:上古华夏神话和印欧系神话有哪些核心区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