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谢辰生先生走了:百年人生只为文物保护而战

摘要: 澎湃新闻获悉,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文物保护史”的谢辰生先生今天上午8点32分辞世,享年100周岁。谢辰生曾多次说,“回首自己七十多载的文物事业路,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在郑振铎领导下参与并见证了国宝级文物如《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等的抢救回流。“他这百岁的人生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就是为中国文物保护而 ...
澎湃新闻获悉,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文物保护史”的谢辰生先生今天上午8点32分辞世,享年100周岁。谢辰生曾多次说,“回首自己七十多载的文物事业路,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在郑振铎领导下参与并见证了国宝级文物如《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等的抢救回流。
“他这百岁的人生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就是为中国文物保护而战斗的一生。”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报社原社长彭卿云今天上午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他是今天起床后听闻谢老辞世的,非常悲伤。去年重阳,见过一次老爷子,精神很好,“他是中国文物的卫士,他对中国文物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讲,’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保护中国文物奋斗了一生,他最早师从郑振铎,他从郑先生那里学到爱国、爱文化、爱文物的精神。”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谢辰生先生生前曾多次引孟浩然这两句诗撰文疾呼:“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
谢辰生在多年前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提到当前文物破坏的根源时表示,根本性问题是功利主导的金钱挂帅,钱不仅毁了文物,还毁了一切,“现在的文物问题其实不是文物的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和社会的伦理文化等方面问题的折射。”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1922年出生于北京,我国知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1949年参加工作,1981年任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副秘书长,1982年任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顾问,1994年2月离休。谢辰生先生(1922-2022)

谢辰生先生(1922-2022)

谢辰生此前曾多次说,“回首自己七十多载的文物事业路,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
据谢辰生自述,他自幼在大哥谢国桢先生的影响下,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1946年正式跟随郑振铎先生从事文物工作,1949年9月在郑振铎先生的安排下到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报到。1949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负责指导管理全国文物、博物馆、图书馆事业的文物局随之成立。16日,郑振铎被任命为局长,王冶秋为副局长,他也正式到文物处工作,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和政策法规研究起草。
“七十年前,新中国成立前夕,郑振铎先生就找我谈话,问我日后想到哪里工作。我当然还愿意继续从事文物工作,但觉得家里父兄和郑振铎先生都是学问家,自己也想搞点研究。但郑先生告诉我:‘还是搞保护工作吧,这事现在比研究更重要,你可以研究保护。’这些话影响了我一生,也为文物局奠定了基础,最能体现我们的初心。”
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流出大量国宝级文物如《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五牛图》,中国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组建“秘密收购小组”,在徐伯郊等人协助下,抢救流散文物。谢辰生作为郑振铎的秘书,也参与了这些文物抢救的重要大事。据他事后回忆,这段国宝抢救性收购史,当时是“地下工作”,当事人又三缄其口,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浮出水面。可惜官方文件,如原始密件、档案等均未披露,使很多重要信息以讹传讹至今。2019年底,一批1952年至1958年间的信札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包括郑振铎等文物局官员与徐伯郊的往来信件、电报存根等166页。这批信札的入藏,是因为许多如雷贯耳的文物,如书画《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荀斋善本、陈氏古币等,都由此摆脱了沉浮不定的命运,被藏之于国。
翻开这些余温尚存的信札,一场隐秘曲折、繁琐又激烈的“文物争夺战”徐徐展现。国宝《中秋帖》

国宝《中秋帖》

谢辰生此前回忆说:“我要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们,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无法更好地保护,发挥文物作用。我们要研究文物,更要研究文物保护,保护也是大学问。今天我们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建设中国特色文物学科应该是重要的理论基础。
谢辰生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并在该卷“前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物的定义。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回首新中国文物事业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国家文物局的七十年历史,是绕不过谢辰生先生的。长期以来,谢辰生先生对文物工作的诸多建言,都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业内外的普遍推崇。
谢辰生是新中国文物事业许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位功臣。
198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位鉴定家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负责对全国各地文博机构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鉴定。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左一谢辰生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左一谢辰生

中国文物报社原社长、原总编张囤生今天回忆说,“当年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工作,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是中央领导亲自关心、中央宣传部下达文件、国家文物局具体承办的,谢老作为国家文物局顾问进入7人鉴定小组(谢稚柳、启功等)负责行政领导事宜。因鉴定成果是由出版物体现,文物出版社编辑、摄影人员随鉴定组工作。我作为这项工作的出版负责人,亲见谢老在8年的全国巡回鉴定中,每到一地,谢老都要在开始和结束时,亲自到场,与老先生们交流,推动下一步工作。毋庸讳言的是,鉴定过程中,各种原因所致,老先生之间产生了一些不悦,多多少少影响了工作的进展。我特别想说的是,多亏了谢老,由于他的影响力,再加上耐心细致的工作,鉴定组工作坚持下来!自1983年起,经过8年结束,1991年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了总结会,鉴定组7位老先生悉数到场,大团圆结局!中国古代鉴定组成果丰硕,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全24册)、《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全10册)。在这一基础上,还出版了《中国绘画全集》(全30卷)、《中国书法全集》(全18卷)。回想起来,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全程工作及出版项目,谢老付出大量心血,居功至伟!”
张囤生说,有一种说法,或者说从某种角度来说:谢老是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的人,这件事就是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百折不挠努力奋斗,“我在文物出版、新闻宣传部门33年,深有体会。1976年,刚刚进入文物部门,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的谢辰生,就给我们文物新人讲了一课,主要是新中国文物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我在担任中国文物报社领导期间,谢老关心报社的建设发展,尤其是涉及文物法的报道和研究文字,谢老一丝不苟,非常警觉。有一次,我还在回家路上,谢老电话追来,说刚出版的报纸上,有一篇研究文物法的文章,有不准确和偏颇之处,要求我予以注意。我作为从事文物出版、新闻宣传工作多年的人,在此特别讲一下谢老这方面的贡献。应该说谢老是继承了郑振铎、王冶秋关心文物出版宣传工作的传统。郑振铎曾担任文物出版社编辑委员会主任,还具体帮助创建文物出版社印刷厂,从上海选调技术力量。王冶秋对文物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计划和杂志刊发文章,都是具体而微提出建议。上世纪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文物出版社参与了多项国家大的出版工程,如《中国美术全集》(全60卷)、《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全304卷〉等,谢老都是这些大型系列丛书领导工作委员会成员,参加我们的会议,提出指导性意见。”
谢辰生对各地文物与历史古城的保护也一直鼓与呼。据《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一书披露,上世纪50年代,他执笔起草文化部报请国务院建议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1967年,他呼吁保护文物,并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当时的环境中,为保护文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经过建国门立交桥时还能看到观象台,但背后的故事许多人并不知道。上世纪60年代,北京准备兴建中国第一条地铁,即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好要穿过观象台底下,施工单位准备把观象台拆掉移放到他处保存。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是何等的大事,施工单位也已经考虑到把观象台异地保存,一般人就不便再提什么意见了。谢老和罗哲文先生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给周恩来总理上书,希望这座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保持连续观测记录最悠久的明清两代国家天文台能够原址保护。周总理看后,决定地铁在这里绕道过去,还亲自批了绕道所需的经费。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

2012年在三峡

2012年在三峡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报社原社长彭卿云今天上午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他是起床后听闻谢老辞世的,非常悲伤。去年重阳,见过一次老爷子,精神很好,与谢老亦师亦友60多年,学了不少东西,“他是中国文物的卫士,他对中国文物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讲,‘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保护中国文物奋斗了一生,他是最早师从郑振铎,他从郑先生那里学到爱国、爱文物的精神。后来又受到王冶秋先生的影响,受两位大家影响至深,他是为文物保护而拼命,他真的是文物保护的硬骨头,是中国文物保护界最硬的战士。”
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今天对澎湃新闻表示,谢辰生是郑振铎的秘书(起初在上海),1949年,郑振铎先生去北京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他也随着去了北京。实际上,他对中国文物事业最大的贡献是在制定中国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对上海文物事业的发展,据我所知当年他对上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的成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回顾中国文物事业70年发展时,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李让曾代表报社感谢谢老一直以来对中国文物报社的关怀和支持。谢辰生当年开心地说,《中国文物报》他是每期必读的,去年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历史回眸 文博忆往”和今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与文物事业”征文活动搞得都很好,应该整理出来结集出版。谢辰生先生96岁时墨迹  赵荣毅 收藏

谢辰生先生96岁时墨迹  赵荣毅 收藏

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回忆说,当年《东方早报·艺术评论》2011年创刊时,辟出大量篇幅报道文物保护,谢辰生先生非常支持,爽快地答应成为《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文物顾问,并多次接受专访,每次到北京见面,都可以感受到老人对中国文物的一腔赤诚之心,“当时他还生病,但谈到文物破坏的案例,老人家痛心疾首甚至拍起了桌子,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对文物保护的战斗的精神,他可以说是中国文物界最硬的骨头。”
对于后来受市场驱动的“文物回流”,谢辰生先生并不乐观,他多年前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直批功利主义的影响,说:“现在与市场相关的‘文物回流’不是回流。”《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

2019年的谢辰生

2019年的谢辰生

 参加敦煌研究院建院六十周年暨常书鸿诞辰一百周年期间,谢辰生与樊锦诗现场研究石窟保护规划方案

参加敦煌研究院建院六十周年暨常书鸿诞辰一百周年期间,谢辰生与樊锦诗现场研究石窟保护规划方案

1993年,谢辰生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对弈交谈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