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世界文化遗产——印度阿旃陀石窟

摘要: 前言Foreword阿旃陀石窟是印度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其岩刻支提(chaitya,塔庙)和毗诃罗(vihara,精舍、僧房)而闻名于世,是印度境内现存最大的石窟遗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其影响远播中亚与中国。它集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变迁、社会生活于一体,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饱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影响远播中亚与中国。其 ...



前言

Foreword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其岩刻支提(chaitya,塔庙)和毗诃罗(vihara,精舍、僧房)而闻名于世,是印度境内现存最大的石窟遗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其影响远播中亚与中国。它集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变迁、社会生活于一体,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饱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影响远播中亚与中国。其中壁画大多画于五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笈多王朝的绘画对中亚和对我国新疆石窟的壁画也产生了许多影响。该窟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的高度肯定。





古老的艺术天地

阿旃陀石窟译名为Ajanta Caves,是印度佛教石窟寺。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伽巴德士东北106公里处洞窟开凿约始于公元前2世纪,7世纪后终止,前后营造达千年之久,佛教徒在这里修行、居住并研习佛经。另据中世纪散布在各处的涂写痕迹可知,7世纪以后石窟还发挥了一段时间的效用。17世纪初莫卧儿帝国皇帝阿克巴属下的大臣阿布勒·法兹·伊本·穆巴拉克在他编写的《阿克巴则例》中也曾提到过它(称其有24个石窟)。此后随着佛教的衰落,僧侣相继离散,石窟逐渐荒废。以后渐为崩塌、泥石淹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阿旃陀石窟区位图

直到1819年才被英国马德拉斯军团约翰·史密斯等几位军官在瓦哥拉山谷狩猎时偶然发现,在一个当地牧童的引导下,再次“发现”了通向10号窟的入口(实际上,这些石窟对当地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约翰·史密斯遂到邻近的村庄,邀请村民带上斧头、长矛及火把等器具,清除掩盖着石窟的丛林,并在一个表现菩萨的壁画上,写下了他的姓名和发现日期(由于当时他站在高5英尺的残渣堆上,这些字迹要高出目前人们平视的位置)。而后再以附近村镇阿旃陀为其命名。

此后的几十年间,这些石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并因其异国情调、建筑形象,特别是独特的壁画而闻名于世。184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RAS)成立了以约翰·威尔逊为主任的“孟买石窟寺委员会”,负责清理、整治和记录孟买地区最重要的石窟寺遗址;随后又于1861年,在这个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印度考古调研所。

阿旃陀石窟群 遗址全景(自南面望去的景色)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洞窟开凿于德干高原萨希亚德利山脉瓦格拉河湾上方约76公尺处的马蹄形断崖上,从东向西连绵长达550公尺,编号洞窟30个,大体上呈横向排列,以中央诸窟年代最早。从高处俯看,像一轮弯月静静地散落在峡谷中。石窟星星点点,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其中大部分石窟为方形,最大者占地近千平方米,当年可能居住着不少修行的僧侣。

▲阿旃陀石窟群各窟编号

(各窟编号自右向左。后发现的29窟位于21窟之上,

30窟位于15和16窟之间、

靠近河床处,图上已看不到。

编号以红色标示的四座支提窟,小窟以小字体表示)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石窟群分段景观1~11窟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石窟群分段景观6~20窟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石窟群分段景观7~18窟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石窟群分段景观17~28窟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石窟的风格同样见于100公里外年代相近的埃洛拉石窟、象岛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和卡纳塔克邦石窟寺(巴达米石窟寺)等重要遗址。

▲埃洛拉石窟

象岛石窟(埃勒凡塔石窟)

▲卡纳塔克邦石窟(巴达米石窟)

阿旃陀石窟,集建筑、雕刻、绘画三者为一体。关于建筑,它乃地面佛寺的“石化”形式,在印度古代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于其雕刻,亦颇具特色,虽远离都市并藏于洞窟之中,但大多数雕刻未被自然侵蚀和异教徒破坏,皆具较高的艺术水平;说到其绘画,更是驰名世界,尤为可贵。鉴于其卓越的艺术形式,印度考古学家德什班德先生把这种凿岩为寺,融合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称为“阿旃陀主义”。这种阿旃陀主义,在佛教领域的不同地区呈现出多种形式,下面我们拟从建筑方面作简要介绍。


1

营 造

阿旃陀石窟群由29座主要佛教石窟组成,另有一座未完成窟。由于在最初的29个石窟已编号以后又发现和鉴明了一些新的石窟(目前有迹可寻的共有36个),这些后发现的窟便采用附加字母的形式命名;如位于原15及16号窟之间的称15A。这种命名方式只是为了方便,并不代表其实际开凿的年代顺序。

▲阿旃陀(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郎加巴德)石窟群

(公元前2世纪~公元7世纪)

各窟位置示意及主要石窟平面简图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石窟群遗址总平面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按照目前建筑史学界的一致看法,阿旃陀石窟可以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相当于安达罗王朝时代的小乘佛教时期,现编第9、10、12、13号窟都属此时期;后期相当于笈多王朝时代的大乘佛教时期,大部分最精美的石窟均属这一阶段。

阿旃陀第9窟外景(自西面望去的景色)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至于阿旃陀小乘洞窟的开凿年代,现代学者通常把他们定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沙多婆汉那统治时期。依据洞内现存的古代题铭,第10窟由瓦西什特之子克特哈迪捐资兴建,第12窟由富商格纳默德德施舍雕造。

▲阿旃陀第10窟内景现状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石窟所在的U形峡谷实际上很早就引起了一个僧团的注意,他们在峡谷侧壁开凿了两个带窣堵坡和敬拜厅的支提窟(9号和10号窟)和三座小型精舍(或称寺院、毗诃罗,编号12、13和15A)。

将这五座早期石窟编为第一组并认定它们属小乘佛教时期,在学界一般没有异议,但涉及具体建造年代则有不同的看法。著名艺术史学家、1928年出生的沃尔特·M.斯平克教授认为它们开凿于公元前100~公元100年,在百乘王朝统治期间。其他人更倾向于认为它们属于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00~前100年)。

▲阿旃陀第15A窟平面图

《佛教考古 从印度到中国》

以第12窟为例,毗诃罗窟中央为方形或长方形大厅,大厅的左、右、后三面凿出供僧侣栖息之小禅室,即僧房。僧房窟外观极为简朴,唯一的装饰是小禅室、门道上方的太阳拱、栏楯及阶梯状城齿浮雕图案。这种极端简朴的建筑风格,应是寺院中僧侣苦修生活的折射。

▲阿旃陀第12窟平面及纵向垂直剖面图

《佛教考古 从印度到中国》

▲阿旃陀12号窟 现状景观

(可看到各种采用马蹄形拱券形式的楣梁和山墙)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长期以来,人们均认为这第二阶段(即后期)石窟成于公元5~7世纪(或更具体到400~650年)。但根据最近几十年的系统研究,作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沃尔特·M.斯平克认为大部分石窟都是在5世纪后半叶很短的期间完成(460~480年,即伐迦陀迦王朝帝王诃梨西那任内,充分表明了施主的慷慨和创造者的活力)。斯平克认为,在诃梨西那死后几年,即480年左右,富有的施主便不再继续建造未完成的石窟。目前虽然还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这种看法已被大部分研究印度艺术史的专家(如亨廷顿和哈尔)所接受。斯平克进一步认为有可能更精确地确定这阶段各窟的年代顺序。尽管尚有争议,但他的主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至少是对他提出的总体结论)。不过,印度考古调研所网站上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日期认定,即“第二阶段的绘画始于公元5~6世纪左右,一直延续到下两个世纪”。

当时庞大的开窟活动,计划环绕整个马蹄形溪谷,以迎合信徒日益增长的需求。那时统治这一区域的瓦加塔格王朝,虽然自身信奉婆罗门教,但同前任沙多婆汉那一样,对佛教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瓦加塔格王朝曾与笈多王朝联姻结盟。笈多王朝当时正值鼎盛,文治武功,各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以坚实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把印度的文化和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宗教上,对佛教不排斥;在艺术上,既创立了笈多式雕刻,又于绘画方面极力摆脱不合时宜之规范。

属于瓦加塔格时期开凿的石窟,包括阿旃陀现存第19、26、29号三座塔庙窟(第29窟未完工)和第1、2、4、6、7、11、15、16、17、20-24号等十几座僧房窟。由此可见,公元5至6世纪阿旃陀的开窟活动极为繁盛。

▲阿旃陀11号窟内景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11号窟(5世纪后期)外景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16号窟 外景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第17窟平面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17号窟 主祠堂及北廊柱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20号窟(5世纪)外景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其中,宏伟壮观的塔庙窟各具特色。第19窟沿袭小乘时期塔庙窟通用的平面形制,但较其繁复,并在外立面加雕门廊。门廊两侧建筑的细部雕饰及装饰图案,令人瞩目。大约公元6世纪初兴建的第26窟,把第19窟那种柱式门廊扩展为柱式前廊,廊顶形成一宽大的露台。

▲阿旃陀19号窟(大支提窟,5世纪)平面

(作者James Fergusson,1880年)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19号窟 纵剖面

(作者James Fergusson,1880年)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第19窟剖析图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第26窟平面图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