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序言

摘要: 金山银山 看看平山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曹凯先生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出版的《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所写的序言。分享此文的主要目的是向大众传播一个正确的中山国知识点,即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和现在的灵寿县之间是否可以划上等号?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少普通民众与部分媒体上出现了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战国中山国灵寿城 ...

金山银山 看看平山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曹凯先生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出版的《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所写的序言。
分享此文的主要目的是向大众传播一个正确的中山国知识点,即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和现在的灵寿县之间是否可以划上等号?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少普通民众与部分媒体上出现了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就在现在的灵寿县。
今天在此向大众分享这一知识点正确的答案。
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址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辖区内西部的平山县三汲乡境内,和现在的灵寿县城相距10公里,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约50公里。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0页。


58字的一段话,看似非常简单,不只表达了一个正确的知识点,纠正了不少人的错误认识,更包含着河北省文物考古队长达十四年的努力和汗水,是已探明的战国中山国谜团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许许多多考古专家和考古工作者知识和血汗累积的结果。因此,关于中山国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也应该如曹凯先生为《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所写序言结尾处对后辈的勉励一样——“我们希望年轻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向老一辈学习,以崇高的使命感、深厚的学养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探索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河北省的文物考古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得到准确、严谨的解读与传播。

序 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中晚期灵寿古城遗址,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白狄鲜虞族中山国的都城。自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到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共有桓、成、厝、子次、尚五位国君定都于此统治中山,历时85年。在这近百年当中,鲜虞人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转而学习中原的儒学礼教和先进技术,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独特民风。中山“地薄人众”于强敌环伺之下,“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以千乘之限,敌万乘者二,书写了一部“悲歌慷慨”又极具浪漫主义的民族史诗,其都城灵寿更是鉴证了中山从复兴到鼎盛再至灭亡的全部历史。


中山在战国史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鲜虞族人骁勇善战,从建邦伊始就积极参与列国纷争,中山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战国的历史脉络所暗合,正如清代郭嵩焘所言“战国所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由于狄非周室宗亲,历来不受重视,在各家史学典册中对鲜虞中山的经济和文化鲜有记载。中山国亡,宗庙即废。两千年历史的积尘掩盖了一代强国与其灵寿城邑,给我们在史学研究上留下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缺环。
对此,我省的老一辈考古工作者一直希望能从文物考古这唯一可能的途径破解中山王国之秘。20世纪70年代初,河北省文物考古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前身)在河北中西部的唐县、阜平一带发现一 批具有 与燕、赵中原文化迥异的山地游牧民族特征的战国青铜器,经考证,认为是中山国的遗物,遂将这一区域作为重点, 在考古工作中尽力寻找中山文化的线索。


经多年的努力后,历史终于给了考古工作者一次机会。1974年11月,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平山县三汲乡农田水利建设中破坏的古墓时,发现当地有密集的战国墓葬和遗址分布,这一区域位于唐县和阜平的南向垂直线上,正处于先前确认的中山国文化范围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立即展开调查,进而发现了两座夯筑高大的战国王墓。我省考古工作者凭借丰厚的战国考古知识,推知都城的位置就在附近,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为此扩大勘探范围,很快在三汲乡发现大面积城址、墓葬,到1976年以翔实的考古工 作成果结合有关史料充分地证明了该处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神秘的中山王国的后期都城——灵寿。


经过十四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艰苦的工作换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战国中山国灵寿城》考古发掘报告是对灵寿古城址和墓葬第一阶段考古发掘资料的系统研究。该报告的出版,凝聚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陈应祺先生十多年来考古工作的心血。报告详细阐述了战国中山在城市建筑布局、民风民俗、手工业制造、商业活动等方面的考古研究成果,其中在很多方面勘正了以往一些学者的观点或填补了史学空白。研究表明古灵寿城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就长避虚构筑外围城垣,不同于中原列国规矩的都城外形,城内宫殿、大型夯土建筑群、手工业作坊、“市肆”也是利用地形、河沟作出布局。为了依托有利地势进行防御,还在城外东面的高地上修筑了一座屯兵的卫城,除了观敌预警外,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打击来袭的敌人,起到阻敌、扰敌的作用,反映了中山国战事的频繁和鲜虞人高超的作战技巧。


报告翔实阐述了中山的“崇山”文化,鲜虞人在构筑灵寿城时将一座山体括入了城邑的范围内,这与中山俗“以山在邑中”的记载完全相符。城内大型建筑物瓦顶上使用的山字形脊瓦和山峰形、座山形瓦钉饰都是中原列国所无。在建筑遗迹中出土的几件建筑构件上的陶质“斗”,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
报告对“市肆”遗址的初步研究,证实灵寿城的商品活动非常繁忙,官手工业具有相当先进的冶、铸铁技术。《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当时的商品交流:“温、轵西贾上党,北贾中山”,想必当时的统治者充分利用本地矿产资源发展铁器生产,繁荣了当时中山经济。另一个重要考古成果是报告纠正了已往部分学者关于中山国没有本国铸币的观点,并撰专篇研述了中山货币——成白(帛)刀币,填补了中山国研究中货币的空白。对于中山民间“奸冶”的记载和鲜虞族部族活动的民俗,报告也通过考古资料进行了闸述,使史载中山国的独特民俗,第一次有了实物证明。


作为报告的重点,作者详细论述了中山国墓葬所反映出的鲜虞人从游牧民族游牧经济向中原民族农耕经济的转型过程。春秋时期鲜虞族墓葬的最大特点是盛行积石葬,随葬品为生前的实用器,中山王墓的构筑尚有一定延续,最明显的是椁室一定要挖至岩石层,四周砌大石以示积石葬。灵寿城时期的墓葬开始中原化,逐渐用陶器(明器)作礼器,直至与中原民族葬制完全相同。报告中发表的鲜虞族中山各时期墓葬资料,为鲜虞中山国墓葬年代的确定明确了尺度。


中山灵寿古城的发现和第一阶段考古研究成果的取得,在河北省的考古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划时代意义。我们的老一辈考古专家、学者不拘泥于日常琐事中的一情一物,始终从河北省历史考古学术研究的高度出发,不放过任何些微的线索,去发现,去探究。战国中山灵寿城、秦皇岛北戴河秦行宫、迁西县西寨新石器等遗址的发现无不是这种历史使命感和严谨治学态度的高度体现。我们希望年轻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向老一辈学习,以崇高的使命感、深厚的学养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探索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河北省的文物考古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曹凯

2004年1月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