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阎焰 | 河津窑器物的纪年考察——以枕为中心

摘要: 河津窑器物的纪年考察——以枕为中心📍 阎 焰2016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对河津固镇瓷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固镇瓷窑遗址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固镇村,北依吕梁山,西眺黄河,南迎汾水,距禹门渡口约 9 千米。2016 年 3 月—9 月,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制瓷作坊 4 座、瓷窑炉 4 座、水井 1 处,以及窑炉残渣和废品堆积坑 35 个 ...







河津窑器物的纪年考察——以枕为中心
📍 阎 焰

2016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对河津固镇瓷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固镇瓷窑遗址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固镇村,北依吕梁山,西眺黄河,南迎汾水,距禹门渡口约 9 千米。2016 年 3 月—9 月,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制瓷作坊 4 座、瓷窑炉 4 座、水井 1 处,以及窑炉残渣和废品堆积坑 35 个,出土完整及可复原瓷器数千件。[1]

其中,特别是金代四号作坊遗址发掘出土的化妆土白瓷黑彩花卉、书法枕、珍珠底圆枕及红黏土胎黄绿釉三彩枕,有重要意义:

黄绿釉三彩六角枕标本(F4①︰118),残存一半。红褐胎,质粗酥,枕墙周身模印锦花纹,六角有凸棱加固边线。残长17.9 厘米、宽 12.9 厘米、前高 7.5 厘米、后高 8.8 厘米(图一)
白地珍珠底折枝花叶纹枕标本(F4 ②︰118),近圆形,黄白胎,细腻坚致。白化妆土及釉盖至底,有细开片。枕面上方勾划半月形双线边框,框内划折枝花叶,地戳珠圈,框下边线呈月牙形开光留白,珠圈较浅显,内无填嵌,露胎色。枕面长 23.6 厘米、枕底长 19.2 厘米、前高 8.5 厘米、后高 8.5厘米(图二)

图二

白地填黑缠枝牡丹纹枕标本(F4 ②︰158),可复原。褐胎,质粗而坚。白色泛黄,生烧,枕底有流淌的化妆土。枕面随八角双阴勾竹节状边框,下边线呈半月形,框内以剔地留花手法展示折枝牡丹,地填黑彩,整个画面黑白相映,形象逼真。枕长 55 厘米、宽 22.8—23.8 厘米、前高 9.8 厘米、后高 12 厘米 [2](图三)

图三

就此考古发现,可以将目前分散收藏在海内外各博物馆及机构的同类枕器进行细致的产地区分。产地确认后,其具体制作时代也值得做更全面的考察。结合历年来山西运城地区和周近的部分考古发掘,以及存世的有纪年信息的材料,特作如下梳理排序分析。其中,有关器物的窑业产地判断以河津固镇窑址发掘品为比对基础。

1. 1965 年 6 月,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配合国营平阳机械厂的基本建设,在距原侯马镇西北约 1.5 公里的牛村古城南发掘了一座古代砖室墓,编号 65H4M102。出土瓷枕1 件,已残破,平面略呈扇形,面饰童子戏莲图(图四)

图四

枕长 28.5 厘米、最宽处 18 厘米、高 8.5 厘米。发掘者从墓葬所在位置判断其与董海、董玘坚等墓同茔,系董氏墓葬无疑。此墓位于大安二年(1210)董玘坚的墓的左边与明昌七年(1196)董海墓的右边,时代介于二墓之间,即泰和年间(1201—1208)[3]。关于纪年推判,发掘者以 65H4M102 墓在董海、董玘坚墓 [4]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