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夏王朝在甘肃的雪泥鸿爪(一)

摘要: ▲武威名胜古迹大云一清嘉庆九年(1804年),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张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凉州府(今武威)养病。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一日,张澍和一位朋友到凉州的名胜古迹大云寺游玩,两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庙深处,这 ...

▲武威名胜古迹大云

清嘉庆九年(1804年),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张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凉州府(今武威)养病。

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

一日,张澍和一位朋友到凉州的名胜古迹大云寺游玩,两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庙深处,这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

这个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难道里面封印着什么奇怪的物事?这引起了张澍强烈的兴趣。

寺里的方丈回答说:很早以前这个亭子就是这个模样,谁也不敢打开,否则,将会招来风、雹等灾祸。

张澍天不信鬼神,又求知心切,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方丈表明自己的想法,打开砖石看看究竟。看到方丈一脸犹豫,他还对天发誓,如果开封后上天如有灾祸,全由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别人。

方丈为其真诚所感动,便允他打开亭子。

请来帮忙的人拆掉了外层的砖块,发现里面藏着一块大石碑。

原来如此!

人们怕遭报应、招来灾难而揪紧的心,终于放下了。

张澍清除掉碑上覆盖着的厚厚尘土,去看碑文。

这碑文奇了!

乍一看眼熟,字体很方正,像是汉字,笔画、部首、偏旁复杂,和楷书草书篆文都不一样,但仔细一看,没有一个字认识。

这是什么文字?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西夏碑上的西夏文字(局部)

深谙金石学的张澍,做出判断:“碑的背面应该还刻有碑文,看看再说。”

于是人们又一起拆除后面的封砖,果然看到石碑也刻着文字,却是大家都熟悉的汉文。碑额有汉字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张澍一字一句细细鉴读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院的相关情况,这倒寻常,一般寺观都会有此类的碑石。

再往下看到一行小字,张澍的灵识中却似有惊雷炸响,碑文末了的年款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

“天佑民安”?不正是昔日西夏崇宗李乾顺的年号吗?

张澍由此断定:石碑正面那些奇怪的文字,竟是已“死亡”了几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

张澍在发现西夏碑后,对西夏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准备自己写一部西夏史,于是便开始收集编纂相关材料。花费巨大努力收集到了六大捆材料,但是在他一次出游时却被家人当做是废纸烧掉了。张澍知道后悲痛不已,自此便停止了西夏史的编纂,直到晚年客居西安,才重新编写了《西夏纪年》这一编年体的西夏简史。此外还做了《西夏姓氏录》——从姓氏的角度对西夏的历史和文化做了探索和研究。西夏碑的惊人历史发现,深刻地影响了张澍的一生,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西夏文化,并穷尽一生对西夏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且成果斐然。

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也称西夏碑、凉州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王朝拂去历史的尘埃,渐渐清晰。


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

野利仁荣奉命演绎的蕃书“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有6000多字。

西夏大庆元年(1036年),李元昊下令把他所创制的“蕃书”尊为“国字”,强行在国内推广使用,规定“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在外交文书中,凡与宋朝的文书交往,采用汉蕃文并列,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交往,则采用双方蕃文并列。西夏还用这种文字大量编纂字书和韵书,编写历史和法典,创作文学作品,翻译佛经和汉文典籍,从事案牍往来。

野利仁荣还倾注大量心血,把汉文的《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译成西夏文,为推广西夏文字,发展西夏文化做了大量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西夏国民尊为“圣贤师”。

大约创作于夏仁宗乾祐十六年(1185年)的一首名为《颁师典》的西夏文诗歌中,曾赞扬了野利仁荣造字和办学的功绩。诗歌在叙述了汉族、吐蕃族各有文字后写道:“各有语言各自爱,各有文字各自敬;吾邦亦有圣贤师,伟大名师数野利;天上文星东方出,用字引导西方明;招募弟子三千七,一一教诲成人杰。”

从目前人们所看到的西夏文献文物就有:佛经、儒家典籍、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字典辞书、官府文书、民间契约、杂记便条、法律典籍、兵法兵书、历日、占卜辞、医药处方和医书、官印、符牌、钱币、铜镜、瓷器、石窟题记、碑刻木牍、审判记录等等。

西夏碑的发现使得销声匿迹几个世纪的西夏文字再次进入学界视野。

▲西夏古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西夏文和汉字对照

1908年,在黑城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多种西夏、藏、蒙古、汉文的文书。其中有一本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的书籍,竟然是西夏文—汉文的双语词典,对于研究西夏文字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把打开宝藏的钥匙。

由此,近代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罗福成在1932年全文发表了西夏碑的汉文和西夏文以及西夏碑的译文。西夏碑碑文大意讲述了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及重修的经过。

1927年武威发生大地震,大云寺内古代建筑被震毁,西夏碑亭倒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此碑移置武威文庙,现保存在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西夏博物馆馆藏的西夏碑

石碑静静地伫立在西夏博物馆的正中心,抬头仰望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龟形石座。

石碑的四边,已有些剥落,可以看到碑刻的细腻而又坚硬的纹理。

碑的正面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一面为汉文小篆题铭,3行12字,全称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碑的背面为汉文楷书,26行,每行70字,西夏文和汉文各1800多字。

在西夏碑被发现之前,尽管西夏文字的残片、残碑出土也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文字大多残缺不全,且字数很少,而武威的这块西夏碑保存之完整,字数之多,乃是世界之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夏碑拓片作为西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多次出国展出;而在国内著名的西夏王陵所在地宁夏西夏博物馆、甘肃兰州碑林,也复制仿刻了西夏碑,游人可以一睹为快。

为什么会是在武威发现了这块“天下绝碑”?而武威,对于西夏文化,又有着怎样卓越而不凡的存在?


来源丨奔流新闻(文/雷媛 刘小雷)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