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大话古蜀 | 船棺葬,究竟起源于巴还是蜀?

摘要: 文/陈玥琳 编/伍崇祯自古以来,国人向来尊重生死大事,有“逝者为尊”的名言。自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死”向来深怀敬畏。这一点,从历朝历代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的墓葬文化中,就能极好地体现。而在先秦时期的古蜀国,一种独特的墓葬仪式,曾让无数专家学者为之着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成都平原的成都、绵竹、双流、郫县、彭县、蒲江、广 ...




文/陈玥琳 编/伍崇祯


自古以来,国人向来尊重生死大事,有“逝者为尊”的名言。自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死”向来深怀敬畏。这一点,从历朝历代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的墓葬文化中,就能极好地体现。而在先秦时期的古蜀国,一种独特的墓葬仪式,曾让无数专家学者为之着迷。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成都平原的成都、绵竹、双流、郫县、彭县、蒲江、广汉等地曾出土了不少以独木挖成的似船棺的葬具,其后在川渝境内,亦有船棺葬墓被相继发现。



这就说明,在当时的古巴国及古蜀国境内,均有船棺葬的习俗。那么这一独特风俗习惯究竟是谁率先开创?又为何要以这种奇异的形式安葬逝者呢?



事实上,巴人中的一支,名为“苴人”的,实际上是蜀人血脉。在《华阳国志·蜀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而这位被封为苴侯的权贵,以及他的封底葭萌邑上的子民们,继承了古蜀人的墓葬文化精髓,以船为棺,让逝者得以乘着独木舟,去往彼岸世界,与先人们的魂灵汇合。


而在之前的考古发掘中也有记录显示,巴人使用船棺葬的数量,是明显于蜀人的。


重庆市长江沿岸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1997年在云阳李家坝发掘40座战国时代墓葬,仅M33可能为楚人墓葬,其它均为巴人墓葬。属于战国早期的6座,战国中期的24座,战国晚期的10座。23座墓发现了木质葬具,其中3座为单棺单椁,2座为单棺,19座为单椁,无一例是船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重庆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1997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到了晚期,巴人使用船棺并不普遍,冬笋坝墓地虽有21座船棺,但还有狭长坑墓14座,狭长坑墓时代与船棺墓时代接近。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



由此可见,船棺葬的起源无疑是古蜀国。在古蜀文化中,以巫文化和祭祀文化为核心的原始宗教观念,原本就是其文化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人可通天”“死后有灵”的信仰,也让蜀人后代以船为棺椁,将尸骨葬在江边或悬崖上,希望灵魂能沿着江水或随着山峰重回故地,或去往无忧无虑的彼岸世界。


人们对丧葬的重视,其实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同时也源于对原始神明,及自然神与祖先神的敬畏之心。在更古早的时期,人在死去之后,一般会将尸骨随意丢弃在荒野之中。而当原始宗教观念渐渐成型,对灵魂的认知及信仰逐渐成为统治人们精神的重要方式后,人们才开始渐渐以各种各样的葬俗,来表达对虚无的“死后世界”的敬意。



无论是汉族人的土葬,还是藏族人的天葬,抑或巴蜀人的船棺葬,究其根本,都是生者对死者的依恋,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是自然科学认知不足时,人们对风雨雷电的臣服。


时至今日,我们已不再相信神鬼,对于逝者的敬意也转化成了更为理性、环保的全新丧葬习俗。而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只是如“逝者为大”之类的,通过精神文明传递的爱与尊严。



科普时间:

巴蜀船棺葬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

从巴蜀船棺葬的朝向上 ,也可看出它与汉族丧葬习俗有着相似之处。如巴县冬笋坝的墓葬群头部皆朝向西 ,即头向江边 ,“有如以船着岸”。意味着他们是沿江水而来的人。而昭化县宝轮院的墓葬群则皆取北向 ,而不是西向 ,这似乎有异于冬笋坝的墓葬群朝向。然而 ,认真分析和取证之后 ,就会发现 ,两者的丧葬习俗完全相同。宝轮院墓葬取“北向”,这主要是因为清江向东流 ,而宝轮院的墓葬群皆在北岸的缘故。此外 ,下葬时 ,尸体朝西放置 ,以示灵魂的归宿 ,也类似于汉族土葬习俗中的观念。而此一葬俗 ,在战国至秦汉间巴蜀船棺葬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巴蜀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战国秦汉时期巴蜀丧葬习俗——船棺葬及其没民俗文化内涵》段塔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3-10


参考文献: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重庆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1997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

《关于川渝地区船棺葬的族属问题》 黄尚明 《江汉考古》2005-05-30

《战国秦汉时期巴蜀丧葬习俗——船棺葬及其没民俗文化内涵》段塔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3-10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