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黔江山羊洞惊魂 ——考古学者和BTV记者历险记(下)

摘要: 六、神秘符号露真容●惊艳山羊洞山羊洞由地下走廊构成,洞穴重重叠叠,有的高达四层,层层相通。其中,最底下的一层是暗河水流体系河床。洞内有的地方异常宽阔,石灰岩构成的洞顶和洞壁光滑平整,仿佛是人工造就的歌舞厅。在迷宫似的山洞里,有无数晶莹剔透的钟乳石从洞顶倒挂下来,有的像冰雕玉琢的花朵,有的像老翁银白的胡须,又细又长垂直飘下。岩壁上 ...



六、神秘符号露真容


惊艳山羊洞

山羊洞由地下走廊构成,洞穴重重叠叠,有的高达四层,层层相通。其中,最底下的一层是暗河水流体系河床。洞内有的地方异常宽阔,石灰岩构成的洞顶和洞壁光滑平整,仿佛是人工造就的歌舞厅。在迷宫似的山洞里,有无数晶莹剔透的钟乳石从洞顶倒挂下来,有的像冰雕玉琢的花朵,有的像老翁银白的胡须,又细又长垂直飘下。岩壁上布满千姿百态的沉积物,犹如雕刻精美的浮雕,灯光一照,光彩夺目,瑰丽多姿。洞内暗廊婉转,厅堂宽敞,动物奇异,瀑布飞泄,暗河回旋,千姿百态,形成了纯天然的自然奇观。由于神秘符号的出现,让名不见经传的山羊洞,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图二十 山羊洞的石钟乳
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也随时给大家普及溶洞中喀斯特形态形成的机理: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解后,通过水滴流下来,在流淌的过程中聚集到一块儿,逐渐形成悬着的钟乳、立着的石笋和上下贯通相连的石柱等,大家看看这块钟乳石,总体泛白,晶莹剔透,有玉石的质感。
我们在许多需要趟水而过的地方,都感觉到暗河水透骨冰凉。可是,在如此冰冷的河水中,居然还有游弋着一种通体透明、仅有两个小黑点眼睛的小鱼,体长约为8厘米,除了有嘴和两黑点眼睛外还有柔弱的四肢,但无翅鳍。据同行的当地老乡说,它叫“巴岩鱼”。这种鱼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它怕阳光,一见光就要跑,但用手抓它、摸它,它都不逃,仍然紧紧地巴在河底的石头上,只要把石头从水里拿出来,在脱离水的瞬间,巴岩鱼会自动掉下来,这也许就是巴岩鱼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图二十一 山羊洞暗河里的巴岩鱼
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走了这么一阵子,洞内已有6米以上的瀑布3条,30平方米左右的小湖3个,可容纳1000人以上的宽敞“厅堂”4处。

越是艰险越向前

走了大约两个小时,已经是傍晚六点钟左右,我们到了那个传说中要潜水过去的地方。这个长约十米的通道,水面以上大约几十厘米就是倒挂着的石钟乳,头稍微抬高一点就会撞到石钟乳,太低呢又会呛水,只能从不高不低的中间穿过。还好,水位退了点,在岩石与水面之间留了一点空隙;但水深齐腰,我们只得作半蹲状,全身浸入水中,冰凉透骨的水淹至肩膀,大家冻得直打哆嗦;花了四五分钟左右才穿过这段路。随即,我们每人都强迫自己喝了一大口高度白酒。
大家进洞快三个多小时了,也就在这个时候,编导王林林不小心,摄像机的电池掉落入水,为了抢救电池,脚一滑,摔了一跤,和岩石来了一个“亲密接触”,好在仅仅是皮外伤,只是右手肘部外侧被石壁擦破,暂且贴上一块创可贴了事。有了这一次小小意外,大家行走得更加小心翼翼。
图二十二 BTV编导王林林
我们来到一块貌似快要垮塌的巨石前,“小径”在巨石下延伸向前,当我们从巨石下面钻过的时候,我颤颤巍巍在想,如果稍微有点什么震动,这个巨石就完全可能如同“泰山压顶”一般而下,人就会被压得粉碎,心里着实有点虚。
为了防备人员在洞中走失,我们清点了一下人数,报上来说是17人。我猛地觉得,不对!连忙说,应该是19人哟,还差两人。再清点了一次,还是17人。这时候,向导陈明权慢腾腾地说,只有17人了,有两个走了一阵,说不好耍就倒回去了。我埋怨道,早点说吧,吓我一跳!

显赫世家 ——罗炳然家族

本文多次提到“古代世家”、“罗家”、“黔江巨富罗家”,据当地老乡传言,他们与这幅所谓的《藏宝图》有莫大关联。笔者不得不稍着笔墨予以提点。
我们这里提到的“罗家”,指的就是黔江罗炳然家族。说起罗氏家族,在整个黔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祖辈罗桓原籍江西临江府吉水县朱氏街,于明洪武初年迁居黔江。发展到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至民国时期,罗氏家族成为了黔江首富。在当时的黔江,许多地方都有罗氏家族的土地和房产,每年仅出租土地就要收几千石粮食。罗氏家族在每一处集中的土地那里都建有庄园,以方便管理和佃农居住。我们从当地老人的口中得知,以民国时的白石乡九龙村为例,全村九百多户人家,每一家的土地都和罗氏家族有关。
小南海地震那一年,罗氏家族位于大垮岩的庞大庄园刚刚竣工,就遭遇了这场地震,庄园应声葬身堰塞湖底。罗氏庄园具有典型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四合天井院落,以吊脚楼、转角屋为主要建筑形式,包括宅院、祠堂和粮仓等。水下的庄园现在到底怎么样了?2019年,蓝天水下救援队在小南海堰塞湖进行应急演练,声呐探测仪曾意外发现水下一处大型木架结构建筑物,疑是传说中消失了163年的罗氏庄园;水下考古工作人员也曾一度关注过水下的庄园,表达了人们渴望解开水下庄园之谜的愿望。
有人可能不禁要问,罗氏家族和山羊洞里发现的神秘符号,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民国时期,临近地区湖南、湖北与贵州的若干股土匪,曾经多次扬言要洗劫乡里,重点是来抢罗氏家族位于小南海镇后坝村走马坝的庄园(此庄园现在还有所保存)。罗家为了躲避灾祸,曾经举家搬进就近的山洞,金银财宝也随之藏入洞中。土匪到罗氏庄园没有抢到什么钱财,只得空手而归,一怒之下,一把大火把庄园烧毁了大半。小南海镇后坝村走马坝相距白石乡九龙村山羊洞不远,这个山洞和山羊洞同属一个大型溶洞体系。它们层层相联,即使土匪发现藏匿人的山洞并打将进来,躲避的人们也是可以从一个洞钻到另外一个洞而逃走的。
当地许多的老人甚至村民都认为,罗氏家族的金银财宝就一直埋在洞里,多少年来,从来没有人找到过。山羊洞就是罗氏家族当年藏宝的地方,而洞里那些神秘的符号就是一幅《藏宝图》;只要能破解这幅《藏宝图》,罗氏家族的金银财宝就能重见天日。
图二十三 在“藏宝大厅”探索神秘符号

揭秘神秘符号

我们进洞走了三个多小时,到了夜间七点多钟的时候,距离洞口大约已经有五公里之远了。忽然,猛听得有人惊呼:“符号!符号!那有符号!”“有符号啦!看见符号啦!”顺着声音传过来的方向,在闪动的探照灯和手电筒的光柱划过间,隐隐约约看见崖壁的一侧有一个个诡异的字符,字符还盘旋、延伸在人们的头顶,这就是坊间盛传的《藏宝图》!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让人魂牵梦萦、传说绘制有神秘符号的“藏宝大厅”。
图二十四 两座石板桥
稍微调匀气息、立定身形后,我环顾“藏宝大厅”四周,仔细观察:这是一段峡谷,由暗河长年冲刷而成,从下往上看,有两座石板“天桥”横跨在两层峡谷的两块巨石中间。峡谷右岸上方有堵崖壁,崖壁右侧边是个斜坡,斜坡上面是一片有300多平方米、高近2.5米的空地。要到上面的空地去,必须从只有半人高的斜坡通道,“低头哈腰”地爬上去,然后才可能仰视、近距离观看这些神秘符号。
图二十五 “由”、“天”文字
当我们爬到斜坡上面的一层,眼前的神秘符号,有数百幅杂乱无章的不规则符号或图案,每一幅图案或符号都由许多黑色线条组成;符号和图画都是独立分布,不成行也不成排,之间毫无关联。与坊间流传的一样,有的像地图,有的像鱼网,有的像城墙垛口,有的像巫师的“鬼画桃符”,有的像一团乱麻、有的像汉字,有“由”、“天”、“平”、“上”、“下”等几十个文字,形状大小不一,最多、最明显的就是“由”字。
图二十六 神龛
在分布神秘符号崖壁的四周,大家看见还有几块打磨成三角形的石块、一座用规则石片砌筑而成的“神龛”、一处用过火的“火塘”、一口用土堆成的、里面的水很清澈的“水槽”、两座“石板桥”、三个用许多规则石块磊砌成古墓一样的“坟堆”等物体,旁边还有明显的用片状石块搭建的一条“石阶”路通向上方。
图二十七 石阶
有村民在最大的一个“坟堆”上,发现了很多白色的晶状粉末,好几个人围过去,有人抓了一把粉末供大家拍照。还有位村民以为是食盐,正准备用舌头尝一尝,但被摄像师王健制止住了。奇怪的是,随后大家在其他的“坟堆”上查找,却再也没有找到这样的白色晶状粉末了。
图二十八 晶状粉末
我招呼李才刚村长帮我摊开事先绘制的《神秘符号分布草图》,向导杨文福用手电给我们照明,和现场的实物、实景进行对比、分析;青年志愿者李宏伟拉皮尺,向导陈明权打下手,帮小寅子作考古丈量、测绘;BTV记者王林林与王健在大学生村官罗刚的协助下,端着摄像器材忙着取景、拍摄;其余的人怀着好奇的心理,各自随意地浏览、观赏、抚摸、拍照……
图二十九 分析研讨
待众人“忙”得差不多了,我大声招呼了一下“我给你们讲一下哈,看有道理没得!”稍等大家片刻,我用右手抚摸着一处痕迹比较清晰的符号,侧身缓声给大家解说道:你们仔细看看,这个笔痕这么粗,笔道却那么浅,完全可以确定是用金属工具——一种叫錾子(音【zàn zǐ】,凿石头或金属的工具)的小凿子凿打出来的。当然,绝大多数符号和图案,还是用黑颜色涂抹或划上去的。
图三十 洞内回纹和传统回纹
我移动几步,继续给围过来的大家伙解说道:大家看看这幅像长城垛口的图案,它是一种传统几何装饰连续纹样,用我们专业的行话来称呼叫做回纹;顾名思义,它横竖折绕组成如同汉字的“回”字形,古人常常把这种图案用来放在物件或图案边沿,充当配角,作为辅助装饰纹样。回纹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又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传统意义上,它大多表示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富贵永昌等吉利方面的意思。不了解这个古代文化常识的人们,往往会觉得这幅图案有方向指引性的意思,自然就会和《藏宝图》挂上钩了。呵呵!
我略微低头,指着上方说道:看看我们头顶上面的这一大片回纹图案,它呈封闭的组合,可能有分区域的意思在里面;它貌似一个圆形的屋顶,在这里,有可能象征人们临时居所——屋宇的意思。
图三十一 洞内寿字纹和传统寿字纹
我环视四周,接着讲解道:那里有一个“寿”字,就是“长寿”的“寿”字,你们看一看,外形上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古代的兵器架?这样的“寿”字字形,在我们重庆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民宅的堂屋里或墓葬前面的牌坊上都很常见。
图三十二 火塘
我清理了一下沙哑的嗓子,大声地归纳道:这个地方,处在山洞的深处,潮湿、黑暗,进出不方便,是不适合普通人长期生活的。砌筑的“神龛”(应该是供奉土地神或山神的)、用过火的“火塘”、取水的“水槽”、为方便行走而修建的“石阶”、“天桥”以及“人工堆体”(应该是堆积的材料,而不是坟墓)……种种迹象表明,这些都是人类曾经加工、使用过的遗迹,当时肯定有人在这里生产、生活并居住过。我认为,这里应该是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时期的熬硝遗址,他们在洞内采矿取水,就地熬硝。我们发现的这些“水槽”、“火塘”、“神龛”、“人工堆体”、“天桥”、“石阶”以及所有的符号、图案和文字,都应该属于熬硝工场的生产、熬硝人的生活等活动遗留下来的,是以硝池、硝灶为核心,与熬硝有关的配套遗迹。它们与当地老乡盛传的、新闻媒体炒作的,躲避土匪之所在、《古代世家绘制藏宝图》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图三十三 水槽
说到这里,我定了定神,看见大家怏怏失落的样子,继续说道:也许大家很失望,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说破了,一点也不神奇了。很遗憾,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其实,在武陵山地区,像这样的熬硝工场还是比较多的。
图三十四 人工堆体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硝是配制火药的主要成分,它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与人们生活环境中,尤其是南方喀斯特溶洞有大量的硝石、硝土存在。然而,正因为这些溶洞的地理环境险恶,鲜有人问津,广大公众对古代熬硝遗址的认识还有待深入。自古以来,黔江地区就有熬硝的传统,尤其是到了清末民初,无论是官府还是地方大户、乡民,他们大都在山野间、溶洞里广泛炼硝,一来可以扩充大自己的实力,二来可以换作钱财、粮饷。硝就是硝盐,一般是含有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等杂质的氯化钠,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它们大多存在于含有碳酸岩的溶洞中,人们就近就地用土法提取硝这种白色粉末状晶体。“火塘”就是用于熬硝的炉灶,“坟堆”是堆积原料或成品的料场,而白色晶状粉末就是炼成的硝。以上种种,与两年前我在室内判断它是古代熬硝的手工业遗址基本一致。一种莫名的兴奋感随风袭来,甚慰!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