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小陶鬶 大智慧

摘要: 点击查看展览详情对于“玩泥巴”这件事情,“重庆先人们”早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捣腾”了。最初,陶器或许只是人们生活中一种简单的用品,比如用它来吃饭,装采摘到的野果、获得的猎物,或是用它将水“运输”回家……然而,人类对于生活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反复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改变,之后创造出形式多样、用途各异的陶器 ...

点击查看展览详情

对于“玩泥巴”这件事情,“重庆先人们”早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捣腾”了。最初,陶器或许只是人们生活中一种简单的用品,比如用它来吃饭,装采摘到的野果、获得的猎物,或是用它将水“运输”回家……然而,人类对于生活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反复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改变,之后创造出形式多样、用途各异的陶器,陶鬶(guī)就是其中的一种。


陶鬶,是原始社会人们常用的一种生活用具——炊具,通常用它来装水、酒等流质食物或者作为温热的器物。陶鬶最早出现在北方的某些地区,之后在“文化传递”中来到重庆地区。

这件陶鬶(如图)出土于重庆地区,高28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刚出土的时候,“身体”已经被地层挤压断裂、残缺,经过“文物医生”精心修复后完整“容貌”才得以恢复。


商周 红陶鬶


看似平平无奇的它,却是“美丽与智慧的并存”。

说它“美丽”,当然是始于它的外在:你看,它“穿”着一件橘色的外衣,在那个以“黑白灰”为主色的年代,显得特别有灵气;它噘起的嘴、昂起的头、挺直的躯干和稳稳站立的腿,仿佛在向我们表达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它,特有的自信与倔强;在它的身体背后,有一条卷曲的小尾巴,显得调皮又可爱,这也使得它整个体型显得和谐而又稳定;在它的肚子里则发现有残留的水垢,它的屁股上则留下黑黑的仿佛被烧过的痕迹,这些信息,足以说明它当年的用途。

至于它的智慧,只有“深入了解”了,你才会感受得到。

大多数陶鬶的造型都呈现出“昂首向上”的状态,像站立起来的某种动物。或许,这样的“体态”表达了那时的人们在与大自然为伴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的喜爱、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的期盼。而人们巧妙地把这些“寄托”融入陶鬶的“外形设计”当中。

将“动物”的体型转化成器物造型,听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可放在几千年前,却很了不起。它不仅要“像模像样”,还得方便实用。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陶鬶示意图


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一只鸟,鸟的喙部,就被做成了一个倒水口——流。这样的转化智慧何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找两个大杯子,一个有“尖嘴”,一个没“嘴”,同时装水后再向外倾倒,看看哪个杯子里的水能被顺利地倒进小容器(如小酒杯、小口瓶子)里。不用我说,相信你们已经有答案了。我们现在所用到的酒壶、茶壶的设计就是古人智慧的传承。

它有惊人的容纳空间。除了鸟的上半身,还有这三只粗壮的腿——袋足。三,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陶鬶稳定性做出的思考,这就是几千年前力学的实用;袋,顾名思义里面是中空的,这样设计的绝妙之处在于,增加内部容量的同时又增加了加热时陶鬶的受热面积,加速了内部液体的升温,这是物理学的实践。

为了将整个器物方便的移动和提起,卷曲的尾巴变成了提梁、把手——鋬。鋬位置也并不是在整个器物的正中部,而是位于上端,显然,这符合人体力学。

所以,它是“美丽与智慧的并存”。

现存的很多古代器物上,都能看到“鋬”和“流”,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器物“鋬”和“流”位置有的在一条直线上,有的却呈直角。只是随意的“摆放”吗?并不是。

爵,它的“鋬”与“流”是呈直角分布的,当我们右手持“鋬”时,里面的液体外流的时候自然就会对准嘴部,就像带把手的杯子一样,既方便又舒适。由此推定,这类器物应该是古代自饮的器皿。再来感受一下斝,和陶鬶一样,它的“鋬”与“流”是相对平行的,处于一条直线上。根据上面思路,可以推测它们应该不是用作自饮的,应该类似于酒壶,是一种较大容量的容器,容纳后再倾倒在较小器物(酒杯)里面。


商 青铜爵


清 仿古兽面纹铜斝

陶鬶的设计,融合了原始先民超乎想象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其实用功能至今仍在沿用与传承。历史并不遥远,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于8月2日《中国文物报》8版


编辑:卢 阳 罗思琦

审核:冯朝晖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