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解密玄奘舍利流转之谜(中):玄奘顶骨舍利的真伪之争

摘要: 自从1942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意外挖掘出玄奘顶骨舍利后,关于玄奘顶骨舍利真伪的争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南京九华山的三藏塔供奉有玄奘顶骨舍利 图/网络各方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唐末黄巢之乱时,玄奘遗骸是否因“黄巢发塔”而迁葬终南山紫阁寺。二是可政和尚从终南山紫阁寺将玄奘顶骨舍利迎请到金陵天禧寺供奉,这件事是否存在 ...

自从1942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意外挖掘出玄奘顶骨舍利后,关于玄奘顶骨舍利真伪的争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


南京九华山的三藏塔供奉有玄奘顶骨舍利 图/网络

各方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唐末黄巢之乱时,玄奘遗骸是否因“黄巢发塔”而迁葬终南山紫阁寺。二是可政和尚从终南山紫阁寺将玄奘顶骨舍利迎请到金陵天禧寺供奉,这件事是否存在,可信度有多高?

事实上,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成立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玄奘遗骸迁葬紫阁寺一事成立,那么可政和尚才有可能将其迎奉到金陵天禧寺。反之,如果玄奘遗骸一直安葬在兴教寺玄奘塔下,没有迁葬,那么所谓的可政迎奉之事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第一个问题是解释南京发现的玄奘顶骨舍利真伪之谜的关键。


西安大慈恩寺供奉的玄奘顶骨舍利 图/网络

2003年11月5至7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户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玄奘大师晚年及去世史实”、“紫阁峪历史文化”、“玄奘大师遗骨与紫阁寺之关系”、“玄奘大师遗骸流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紫阁寺所在的终南山紫阁峪,图为敬德塔 图/网络

在会后发布的专家认定书中,一致认为“紫阁寺就是玄奘大师遗骸迁移供奉之地”。以此观点类推,可以证明所谓的“黄巢发塔”亦是可信的。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史书有明确的记载。主要依据是两本书的记载,一是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端拱元年,僧可政往终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为建塔归瘗于寺”。二是元至正《金陵志》也记载:“塔在寺之东,即葬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所。金陵可政和尚,于宋端拱元年得之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这两条史料都确切记载终南山紫阁寺即安葬玄奘顶骨之地。

二是石函铭文的记载。1942年南京出土的装有玄奘顶骨舍利的石函侧面铭文记载:“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与《建康志》、《金陵志》的记载相吻合,可以提供佐证。

三是黄巢军队发掘玄奘墓塔可信。黄巢在长安盘踞两年,由于唐兵围困,乡民入山,田园荒芜,以至于关中大饥,米价暴涨。起义军虽然与玄奘无冤无仇,但是在缺钱缺粮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寻财掘宝,也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四是紫阁山的位置和环境符合玄奘遗嘱中希望死后葬于“山涧僻静处”的要求。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曾对门下弟子立下遗嘱:“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紫阁山峰若楼阁,夕阳西照时紫气氤氲,自古以来就是名流圣僧隐居之地,玄奘的大弟子圆测,曾在与紫阁峰邻近的万花山隐居八年,对这里可谓情有独钟。

以上四点论据,前两点有文字记载,因此可信度较高,后两点系推测,并不能直接证明玄奘遗骨安葬在紫阁寺,但是可以作为间接的佐证。

同年的11月30日,在户县召开的论证会结束后不久,位于长安区的兴教寺邀请陕西省十余位唐史、佛学和考古学专家,也举行了一场“‘黄巢发塔’真伪辨学术论证会”。

时任兴教寺监院的宽池法师在会后发布了专家的论证结果:“玄奘法师的墓塔,至今完好地矗立在兴教寺中,所谓‘黄巢发塔’等说法是以讹传讹,不能成立”。


兴教寺山门 图/网络

这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黄巢发塔”的可能性,而且也完全否定了户县召开“玄奘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得出的“紫阁寺就是玄奘大师遗骸迁移供奉之地”的结论。专家论证认为“黄巢发塔”不能成立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不出任何“黄巢发塔”的迹象。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他认为黄巢进入长安后主要打击的对象是皇室贵族,对宗教方面比较尊重。对于《建康志》、《金陵志》以及出土石函铭文三条史料,石兴邦认为这三条记载一次比一次具体,显然是后来经过历史演化形成的,因为记载的越具体,越能得到信徒的信任和崇拜。

第二,从佛学角度看可政和尚的记载不可信。提出这个看法的是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陈景富研究员,他认为可政和尚是一位“感通类”僧人,经常以各种感应、显示神异作为弘法手段,因此关于“早因黄巢发塔”而从长安传得“玄奘顶骨”的记载是不可信的,玄奘顶骨有可能至今仍然完整保存在兴教寺玄奘塔下。

第三,从所谓的“黄巢发塔”本身来看也站不住脚。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的马驰教授认为,“黄巢发塔”没有任何史料依据。这么大一件事,除了距离黄巢之乱380多年后的南宋景定《建康志》和480多年后的元至正《金陵志》有寥寥数字的记载之外,长安当地的官方史书和民间传说都没有任何记载,况且这两条史料都来自于距离长安事发地千里之外的南京。此外,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大都是比较虔诚的佛教信徒。据《太平广记》等记载,响应黄巢起义的佛家僧徒为数极多,仅汴州和滑州两地,“并是巢贼之党”的佛教僧侣就多达数千人。黄巢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南宋文人方回有诗云:“世间何不有,巢贼亦斋僧”。因此,起义军和黄巢本人都不太可能主动去挖掘玄奘的墓塔。

此外,玄奘研究专家王仲德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玄奖顶骨有可能仍在兴教寺塔内,而可政和尚在终南山紫阁寺迎奉的可能是玄奘的弟子窥基的灵骨。

从户县和长安区兴教寺召开的两场论证会可以看出,关于玄奘舍利真伪问题的争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背后还掺杂着地方政府的因素,涉及到名人资源对当地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问题。

对于玄奘遗骸是否因“黄巢发塔”而迁葬紫阁寺的争论还在继续,各方都有足够的理由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短期之内关于玄奘顶骨真伪的争议可能不会有明确的结论。


玄奘修建的大雁塔 图/网络

假设这一事实成立,那么可政和尚迎奉玄奘舍利到金陵供奉之事的可行度有多高呢?

除了从佛学角度分析可政和尚经常以感应、神异作为弘法手段,因此关于他从长安传得玄奘顶骨的记载存疑之外,这件事从时间上来看也有不少的疑点。

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玄奘迁葬兴教寺,到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可政和尚从紫阁寺迎请玄奘顶骨舍利到南京供奉,这中间相隔了三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发生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建康志》和《金陵志》均记载,可政和尚从紫阁寺迎奉玄奘顶骨舍利到南京供奉的时间是宋太宗“端拱元年”,即公元988年,而出土石函上记载唐文遇等人将玄奘舍利改葬在天禧寺东岗是在北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这其间相差了39年。既然《建康志》和《金陵志》都记在了迎奉之事,这就说明可政和尚并没有将迎奉之事秘而不宣。那么在长达三十九的时间里,这么大一件事,为何除了这两本史书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记载?

而石函上记载的“黄巢发塔”可能发生在黄巢占据长安之时,即公元880年到882年,距离史书记载的可政和尚迎奉之事的“端拱元年”即公元988年,足足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些所有的记载均出自一个事发百余年后的僧人之口,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

所以,所谓的迎奉之事是不是一开始就是长干寺的演化大师可政和尚“演化”出来,给后人编的一个故事呢?因为《建康志》记载这位可政和尚有“前科”,他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曾用感应的方法,得到过消失已久的阿育王佛舍利,并因此而重建了天禧寺。

正如李世民在为玄奘所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所说“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推崇虚空的佛教以神秘来操控超脱一切的境界,并以此来普度众生,治理天下。所以一定要弄清玄奘顶骨舍利的真伪,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重要的是,对于玄奘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什么是玄奘精神呢?已故著名学者黄心川先生在《论玄奘精神》中将其概括为从6个方面:真诚向外国学习、勇于开拓的精神;历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不慕荣利、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虔虔不懈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融汇教内外各派的宽容认同精神;工作作风踏实、计时分业的精神。

鲁迅曾将玄奘誉为“民族脊梁”,新时代如何将玄奘精神内化在民族文化的神经系统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玄奘雕塑 图/网络

作者:东耶克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