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战国楚都的水井与民生

摘要:   荆州作为楚文化分布的中心,数十年来楚墓的考古发掘数以千计,考古学者们据此对楚国墓葬的研究,已经取得极大成果。然而,与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井,相比之下考古资料却较少。那么,当时楚人是如何打井的呢?    古井形制   2010~2012 年,为配合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荆州博物馆对纪南城外围的高台古井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


  荆州作为楚文化分布的中心,数十年来楚墓的考古发掘数以千计,考古学者们据此对楚国墓葬的研究,已经取得极大成果。然而,与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井,相比之下考古资料却较少。那么,当时楚人是如何打井的呢?

  

  古井形制

   2010~2012 年,为配合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荆州博物馆对纪南城外围的高台古井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战国古井 88 座,另外在拍马村一组发掘出土战国木井 1 座。由于工程施工,大部分古井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综合纪南城内外发现的古井,这些井的形制有土井、竹圈井、陶圈井、木圈井、瓦井、砖井。其中瓦井、砖井未进行考古发掘。土井是所有形制古井的基础,皆为圆形,井口因长期使用,一般比井的下部大,即口大底小。张家台遗址 I 区 3 号井(J3)井口圆形,井壁近垂直,发掘时壁面填土能自然脱落,即为典型的土井。

  竹圈井即井圈通体由竹和柳条编成,竹圈大小依井筒直径而定。

  

  陶圈井可分三类:上部为陶圈,下部为竹圈;上部为陶圈,下部为土坑井;全部为陶圈。陶、竹结合与通体陶圈的古井在发掘中较为常见。其中陶、竹相交处设有木架,起到承托和固定陶井圈的作用。上部为陶圈,下部为土坑的井,其形制多为井壁下部内收,形成台阶,以便将陶圈直接置于其上而形成。木圈井发现掘均极少,从已发掘的资料看它们的结构并不相同。

  

  

  制造方式

  通过发掘可知,楚人在打井之时,其大部分做法是先挖好井坑,为了防止井壁塌方,便逐层放置井圈,自下而上,并用木棍(条)将井圈嵌入生土井壁,用以固定。陶圈井是将井圈穿绳(陶圈均有两对称圆孔)逐层下放井底,井圈沿面堆叠 ;陶、竹结构属于下层为竹井圈,上层为陶圈堆叠,竹与陶相结合部分以两根方木嵌入井壁,用于托住陶圈;另一种陶圈井下部留出土台,用于放置井圈,但不常见。

  其实古井的建造应该不是单一的方式,根据一定的深度和井圈的材质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深度较浅可先掘坑、后制井圈,当深度达到当时人力所不及时,便采取下沉法。

   荆楚地区属江汉平原,土壤含水率高,极易垮塌,不论古今,掘井的危险性都极大。因此,当井深度达到威胁挖井人的人身安全之时,楚人很可能采取逐层下沉法掘井。简言之,即是每当下挖至一定深度之时便放下一个井圈,这种方法最适合陶圈井。因此,楚人建井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地下水位高低、人身安全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后做出的选择。

  

  古井的用途

  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纪南城周边战国古井的用途主要是取水、冷藏,废弃之后用于垃圾填埋。井中出土器物多为汲水器,以高领罐、长颈壶为主,应是汲水过程中,坠入井中。此类陶器颈部、领部多数饰数圈凹弦纹,想必是为增大绳子与陶器的摩擦力。颈部的摩擦痕迹,应为取水之时绳子摩擦所致。

  此外多数陶器较之同时期墓葬出土陶器口沿略大且平,目的是使汲水者提拉绳子时不易使陶器坠落,高台古井群出土陶器口沿大多损坏,便是取水绳与器物口沿接触,因陶器内水的重量致使口沿损坏而掉落井中。在一些陶器中,发现了动物骨骼,摆放有序,应是有意存贮。

  古井在废弃后,作为垃圾填埋场所。如高台 67 号井曾出土三枚残竹简,部分古井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破碎豆柄、豆盘、散碎陶片,此类器物不属于汲水器,出现在井中且残损不堪,故此时古井的性质应已不是取水场所而是生活垃圾处理场所。

  

  古井使用者身份

  竹圈井无论在工艺及成本上均较为平民化,陶圈井与之相比要先进很多,对于木井,无论在制作方法、成本、工艺上均更为复杂。土井、竹圈井水质受泥土污染影响较大,且城外分布众多,故使用者有可能是平民阶层 ;陶井中井水处于陶制井圈之中,水质较竹井清澈卫生,且在陶井中出土不少建筑材料,如筒瓦、瓦当等,疑似部分陶井曾有小型凉亭之类的建筑物遮盖,且城内分布众多,使用者可能为一般地主、富户。

   在没有自来水的古代,汲水之地是民众聚集的地方,由聚集形成市场,由市场促使城市产生和繁荣。通过对纪南城内外已发掘战国古井的分析,使我们了解了战国时期古井的形制、建造方式、用途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些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纪南城周边的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刘建业,荆州博物馆馆员。更多精彩欣赏《大众考古》2015年10月刊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