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尹飞卿:一件敦煌写经里的“盛世书学”

摘要:   东晋王珣的《伯远帖》,是乾隆皇帝“三希堂”中的三希之一,我对它有一个十多年的困惑,这在7月新见的一件写经中有了答案。  这是一个【瞻】字。  △东晋,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这个【瞻】字,在【詹】部【刀】下没有一横。不知道大家什么观感,一直以来,我每每看到,都觉得十分诡异。我甚至在好几年里,一直怀疑它是个粗糙的的临本,以 ...

  东晋王珣的《伯远帖》,是乾隆皇帝“三希堂”中的三希之一,我对它有一个十多年的困惑,这在7月新见的一件写经中有了答案。

  这是一个【瞻】字。

  △东晋,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这个【瞻】字,在【詹】部【刀】下没有一横。不知道大家什么观感,一直以来,我每每看到,都觉得十分诡异。我甚至在好几年里,一直怀疑它是个粗糙的的临本,以至于把笔画都写丢了~

  7月初,有朋友给我转来了一件写经,打开后我看到了一个让我精神一振的字,也是【瞻】,它的写法正是类似《伯远帖》这般,不写上面那个横。下图,

  左:常见写体;中:本帖;右:东晋,王珣《伯远帖》

  应该说,这是个罕有的写法,眼下虽然难觅第三,但至少和《伯远帖》配成了一对了,决定从此不再纠结。

  这件写经,是北京荣宝拍卖公司“一瞬千年——隋唐千年书法瑰宝大展”中的一件(全文简称“本帖”)。

  △本帖。北京荣宝拍卖《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 607.5×28cm

  因为这个夙缘奇字,我细致看了这件写经,一个直观的感受,是这经太熟手了,但熟得不显“晃眼”。作为同样是写字谋生之人,这种熟手但有些另类的情况,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少有的冲击。

  △本帖局部

  我们知道,经卷的书写标准,第一标准,是工整易认,强调秩序,字一旦精熟,其秩序感对于不尚阅读的观赏视角来看,很容易有压迫性,这是这种体裁的特点,但是这件写经情况不同,它与以往常见写经相比,拥有更多的来自字体、字样和写法的丰富性。

  直觉告诉我,这件写经情况特殊。

  一

  因为想明确找出,是什么因素让我注意到了这件写经,于是我将它完整读完,以下是我对这件写经认识上的一个经过,稍作整理,分享给大家。

  为更好叙述,我为这些要点定名为“事项”,并在全篇进行了序号编排。

  事项1:本帖娴熟度高

  比如,字中有结笔性质的【点】画,习惯性地进行波脚(隶书“雁尾”形)处理,下图,

  又如,【戈】部,先写“点”而后“丿”,作者有将“丿”弱化成“点”的习惯,这种习惯,已经可以标记这个作者的个人特征了,下图,

  事项2:本帖字势,为左上倾斜式

  本帖字势分类,为突出的左上倾斜式,这种书写策略在古写经中规模不大,可看下两图比对,

  一般来说,在通用楷书体中,字势左上倾斜,很容易令字产生浓重的行书书写基调。

  本帖的情况如此,帖中亦掺杂有不少行书元素的笔画和字,下图。

  显然,这件写经,严格地划分,应为一件行楷体写本。

  事项3:本帖行书写样,似存在王羲之的影响

  本帖的多字行书写法,似乎存在王羲之派系的信息,比如,

  【全】字,这种不写中竖的非主流写法,在唐代以前的写件中偶见,它们似乎和王羲之关系匪浅。

  左:标准写体;中:王羲之《金刚经》;右:本帖

  具体笔法上,比如本帖的【是】字,丿、捺互换时,将笔毛缕出,外显式有迹转向,从而环出一个环圈效果,这种写法在王羲之那里,算得上看家操作。

左:本帖;中:王羲之《圣教序》(怀仁集);右: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在字的神态上,比如【气】字,【米】部竖钩打斜,致令整字有向下察看的姿态,也如王羲之及其流派一般。

左:本帖;右: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右:赵孟睢队肷骄拊础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