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看文物 读历史|许家窑人: 华夏文明的一粒火种

摘要: 文物单位:许家窑遗址年代:旧石器时代地点: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    ▲许家窑遗址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1.5公里处,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00米,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许家窑人的文明遗迹,是华夏文明中重要的一环。大同湖早已在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干涸,和周围已经熄灭了千百万年的火山群一起,把这片土地变身成盆地,可是,由那片湖而繁衍 ...


文物单位:许家窑遗址

年代:旧石器时代

地点: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

  

  许家窑遗址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1.5公里处,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00米,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许家窑人的文明遗迹,是华夏文明中重要的一环。大同湖早已在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干涸,和周围已经熄灭了千百万年的火山群一起,把这片土地变身成盆地,可是,由那片湖而繁衍下的人类火种,却一直耕作生息,流转至今。

    

  在阳高县大泉山红色教育基地,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关“许家窑人”的展厅。1974年,到雁北地区考古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贾兰坡、卫奇等人,在药材收购站看到一块象牙化石, 追踪调查发现,在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1. 5公里处,有古人类活动遗迹。

  

  许家窑村所在的泥河湾盆地横跨山西、河北两省,桑干河从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贯穿整个盆地。桑干河北岸,有一条小支流叫梨益沟,沟的西侧有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庄叫许家窑村,通过发掘,“许家窑人”渐渐显现真容。

  

  经专家们考证,“许家窑人”是“北京人”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阻隔,遂在此定居。“许家窑人”生活在距今10多万年前,栖息在“大同湖”的湖滨,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

  

  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有鸵鸟、鼠兔、鼢鼠、田鼠、狼、虎、象、犀牛、野马、野驴、野猪、大角鹿、赤鹿、梅花鹿、黄羊、鹅喉羚、原始牛等,其中野马、羚羊和犀牛的化石数量最大,仅马的材料就获得至少300多匹,而且多为幼年和老年个体的材料。同时还发现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化石。

  

  根据动物群和植物孢粉的分析,当时许家窑一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略低,夏季凉爽,冬季严寒,降水稀少,空气干燥,这里是草原、灌木和森林相互交混的地带。依据人类学的研究资料,从化石头盖骨上骨缝的愈合情况、牙齿的磨损程度及恒牙替换乳齿的规律等可以确定,“许家窑人”当中有7岁的幼儿、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二三十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年人。

    

“许家窑人”头盖骨化石


  许家窑遗址的发现弥补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之间的空白,不仅对探讨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和古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探索现代人的起源和勾画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文化面貌也具有特别的考古价值。1980年,贾兰坡和卫奇等也因“许家窑人”的发现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三等奖。

    

  多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历史学者纪连海做客大同“市民大讲堂”时,专门把“许家窑人”这一节单拿出来讲授。他的观点是,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走来,也极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许家窑人”遗址告诉人们,这里是东方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东北亚先民漫长演化征途的出发地,相对于被称作“人类摇篮”的东非奥杜维峡谷,这里的价值和地位毫不逊色。

  

鹿角化石 ( 照片由任翔宇翻拍自大泉山红色教育基地展厅。)


来 源 | 大同晚报

编 辑 | 刘 娟

投稿邮箱:sxww2021@163.com

文物局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