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茶史之谜团:宋徽宗是怎么样写成《大观茶论》的?

摘要: 地球人都知道,北宋有位书画诗文俱精,和生活相关的吃喝玩乐无一不晓的艺术家+生活家=宋徽宗。他对茶颇有见解,写下了《茶论》——是继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制作和品茶之道的专著。其成书时年号为“大观”,后来“说郛”刻本将其改名为《大观茶论》。全书共20篇,2800余字。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 ...

地球人都知道,北宋有位书画诗文俱精,和生活相关的吃喝玩乐无一不晓的艺术家+生活家=宋徽宗。他对茶颇有见解,写下了《茶论》——是继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制作和品茶之道的专著。其成书时年号为“大观”,后来“说郛”刻本将其改名为《大观茶论》。全书共20篇,2800余字。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反映了北宋以来茶业的发展程度和制茶技术,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只可惜,他生在帝王之家,才情被都政治耽误了 不然《茶论》估计可以再多写到2万8千字了。

令人不解的是,对茶是真爱,才能够研究到这样透彻啊!书末最后一段谈的是“外焙”(民间)怎么样模仿官方制的茶,此段读下来不仅哑然失笑:这种冒充地理名茶、以次充好茶的行为,一千年后的今天更加恶劣,并且手法却是类似的。
宋徽宗在喝茶食物链的顶端,自己也不需要实打实地掏钱买茶、更加不需要种茶制茶,却能洞察“民情”真是难得。不知道他手头中的“外烘”(赝品),是怎么样来的呢? 不知道他又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这些造假信息的呢?!!!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译文:曾经有这样的说法,草木植物从下往上生长,各个种类不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常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论年景好坏,都要生产。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饮着茶,驱除了心灵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却不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饮茶时,气质高雅,意态宁静,这种美好对于那些惊恐不安的窘迫生活的人来说,是不能够体会到的。
(龙团凤饼)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乎时之污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译文: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建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而壑源的珍品也从此繁盛。延至今日,百废俱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官宦、富商和平民都沐浴着朝廷的恩泽,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

所以近年来,茶叶采摘之精细,制作工艺之精巧,茶的品质之好,烹水点茶的技艺之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事物兴盛或衰败固然取决于时运,但是也和世道时局盛衰相关联。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还要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闲心考虑饮茶这等雅事呢?现如今,世代相承太平无事,人们生活安适和乐,物质充裕,那些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长期以来就已经很充足,到处丢弃,而天下知识分子,一心向往清静、高雅,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求着闲静、雅致的生活,人们无不醉心于金石音乐,品评新茶。人们争相比较茶筐包装的精巧,争着品评判别茶叶的高下。即使是不读书,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也不会以收藏茶叶为羞耻之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盛世的情趣和时尚啊!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译文:唉!在极其太平的时代,岂止是人尽其才,就是那些灵秀的草本也能物尽其用啊!我偶尔清闲无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事的精深微妙,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又担心后人不知利弊,所以叙述茶事的本末,分为十二篇,命名为《茶论》。

地产

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译文:种植茶树的发点,如果是山崖,一定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南坡,如果是园子,一定要选择阴凉的地点。岩石性寒,茶叶生长受到抵制,叶片就瘦小,茶味就淡薄,因此必须借助和暖的阳光来促进生长;而土质肥沃的茶园,茶叶长得又大又快又容易脱落,茶味就会显得过于强烈、放荡,因此必须选择在阴凉处开辟茶园,以调控茶的生长。阴阳相济、和谐,才能生长出最好的茶。
天时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旸郁燠,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译文:茶工在惊蛰时节开始制茶,首先要考虑的是天气因素;惊蛰时节,天气微寒,花草逐渐生长。茶树的枝叶生长舒展而快速,茶工就能够从容摘茶、制作,所以制作出来的茶叶色味俱佳。如果天气晴朗闷热,芽叶猛长,无形之中催促着茶工,急迫导致采摘和制作的粗糙。由于时间紧迫,有的茶蒸了来不及压榨,压榨后又来不及研碎,研碎后又来不及制成茶饼,致使茶黄存留于茶叶中,这种茶叶的色味又损失过半。所以,茶工们视天气晴好为幸事。

采择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译文:采茶要在黎明时分,太阳一出来就应停止。采摘时用指甲掐断茶芽,不能用手指搓揉,因为担心手气和汗水熏染浸渍,茶叶就不新鲜洁净了。所以,茶工采茶时大多随身携带刚从井中汲取的清水,采下茶芽随即投入水中。凡是如雀舌、谷粒形状的茶芽都被视为“斗品”极品,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的称为“拣芽”,也称“中芽”,一枪二旗即一芽两叶的又次一等,其余的都发球下等茶叶。有些茶树刚萌芽时,会长出两叶抱生的茶芽,称为“白合”(也就是鱼叶),采下之后则会留下茶芽的蒂头,称为“乌蒂”。拣选茶叶时,如果不除去“白合”就影响茶叶的味道,如果不除去“乌蒂”就会影响茶叶的色泽。

蒸压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译文:茶的好坏,关键在于蒸茶、压榨得当。如果蒸得太生,那芽叶就滑溜,茶的颜色青而味太浓烈;蒸得过熟,那芽叶就烂熟了,所以茶的颜色赤红而不易凝聚。如果压榨的时间过长,茶的精气消尽,味道就淡薄;压榨的程度不足,茶的颜色暗淡而味道苦茶涩。蒸芽,要蒸得恰到好处而香气浓郁;压茶(压黄),只要把茶汁榨尽就马上停止。这样,制茶的功夫,就十得七八了。

制造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译文:芽叶一定要洗净,制茶器具也一定要清洗干净,蒸茶、压茶一定要恰到好处,研茶一定要研细,烘焙的火一定要恰好。饮茶时,茶中有小沙尘,那就是清洗得不够细致啊;茶叶的纹理干燥、发红,那就是烘焙火候过了啊。制茶时,先要考虑日照过长短,均衡用工,规定采择数量,一天内制成茶。否则,茶青一过夜就影响颜色和味道了。
鉴辩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译文:茶饼模样、风采各不相同,就好像人的一张张脸。用含水量高的毛茶制作的茶饼,表层有皱褶花纹;用含水量低的毛茶制作的茶饼,茶饼的纹理细密而质地坚实;当天制成的茶饼,颜色青紫;过一夜制成的,颜色就会暗淡发黑。有的茶饼肥厚、蕴藉,犹如红蜡。茶末虽是白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就会发黄;有的茶饼细密犹如苍玉,茶末虽是灰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却更加洁白。有的茶饼光彩外露可内里灰暗,有的茶饼内里鲜明可表面地显得质朴,茶饼的模样风采各异,很难一概而论。简要地说,茶饼颜色晶莹透彻而不杂乱,质地紧密而不浮华,拿在手里坚实,用茶碾碾时铿然有声,说明是茶中精品。有些茶饼的品级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只能是意会心领。有些贪图暴利的茶人,购买外焙的白茶芽,冒充北苑的茶,有的碾碎已制成的茶饼,换上北苑的茶模。虽然茶饼的名字和制造方法非常相似,可茶饼的表层纹理色泽,怎能逃过鉴赏家的眼睛呢。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