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古塔寻踪丨三十年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侵略者为吞并中国,派出情报人员以探险和学者的名义,拍摄大量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于1924年至1944年间出版成《亚东印画辑》,总计2000余张,而《亚细亚大观》总计1891张,这些照片的很多景观和人文瞬间早已消失,对我们了解民 国时期的中国,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为让更多人回望祖辈生活过的华夏大地,《图游华夏网》特别制作《老照片中的华夏》系列图记,本篇照片均来自山西朔州地区。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2张(1938年9月出版),应县佛宫寺内的释迦塔,也就是著名的应县木塔,建于辽代的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存世最久的木结构塔。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3张(1938年9月出版),释迦塔的近景,倒映在水中,气势巍峨,塔高为67.31米,共五层六檐,平面为八角形,全为木制榫卯结构,明成祖朱棣曾登临塔上,亲题“峻极神功”。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慕名而来考察,感慨不已:“我到镇西五英里外时,正是落日时辰。前方几乎笔直的道路尽头,兀然间看见暗紫色天光下远远闪烁着的珍宝: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夕阳,掩映在远山之上。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并告诉林徽因:“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开三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4张(1938年9月出版),位于释迦塔一层的释迦牟尼佛造像,与其它地方的佛像差异明显,其唇上留有胡须,双耳的耳垂中空,有着强烈的辽代契丹人风格。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5张(1938年9月出版),佛宫寺释迦塔内的佛教壁画。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6张(1938年9月出版),佛宫寺释迦塔内石雕柱,莲花台的造型,托举石盆,边缘雕刻有花草和文字,非常精美。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7张(1938年9月出版),位于释迦塔前,建于明代的铁狮子。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8张(1938年9月出版),佛宫寺内的石塔,一层层的莲花台,中间的石柱刻有佛像。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9张(1938年9月出版),位于应县城内的石狮子,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经过岁月的风霜雨雪,早已斑驳不堪,不过其雄姿仍存。
亚细亚大观172回第10张(1938年9月出版),位于应县寺庙内的八角石塔。
亚东印画211回第6张(1942年2月出版),佛宫寺前,平地上,一只黑狗正在觅食,右侧的荫凉处,有几人停歇着,平和的场景,正如释迦塔上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不仅让木塔在近千年的时间,历经地震战火而不毁,更一直护佑着周边百姓,而应州之名的来历,亦有佛门圣物舍利出现的“上应天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之因。
亚东印画211回第7张(1942年2月出版),朔县城楼远眺,古老的建筑上,电线杆拉过,左侧远处是一处西式楼宇。朔县始建于秦朝,秦始皇派蒙恬在此筑土城养马,以北击匈奴,设为马邑县,以后的历朝历代又设为朔州。
分享自:中式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