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魏晋风度 | 顾恺之 —— 才绝、画绝、痴绝

摘要: 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像王羲之一样的偶像人物,他就是比王羲之年代略晚的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的生卒年代也有两说,主要活动时期是公元 4世纪后期和5世纪初期。在东晋中叶,其政权的组织者司马睿、王导等人都已去世,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已经巩固。南朝以王、谢两家为首的士族门阀制度也已经开始形成。他们的子弟如简文 ...

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像王羲之一样的偶像人物,他就是比王羲之年代略晚的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的生卒年代也有两说,主要活动时期是公元 4世纪后期和5世纪初期。在东晋中叶,其政权的组织者司马睿、王导等人都已去世,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已经巩固。南朝以王、谢两家为首的士族门阀制度也已经开始形成。他们的子弟如简文帝司马昱、谢安和王羲之等人,正成为贵族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人物。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和他们年龄相若,是他们的同游。虽然东晋的统治阶级内部充满冲突和倾轧,但以冷静而能干的谢安为代表的这些士大夫们,不仅创造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而且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也作出了贡献。王羲之、王献之和其他士大夫把书法当成有意识的艺术创造,谢灵运咏歌大自然的美丽诗篇,开这一题材的先河。而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和后来这些士族的子弟们不同,他们提倡的是健康的人生观。他们继承稽康、阮籍的崇尚真性情,重视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严肃,这些都有助于克服西晋末年那些名士们的放荡、颓废的恶习。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相传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的《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的《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甚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居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之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62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流传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故事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诘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世说新语》中有他游历浙东山水的感受,所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隽永之辞。他的鲜明个性,时人以“才绝、画绝、痴绝”来形容,是非常精到的。“绝”的意思表示“独一无二,举世无双”。从顾恺之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们看到的不是政治权力方面的荣显和骄傲,而是他个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天才显示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谢安区而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其智慧则表现于他对社会黑暗的调侃和嘲弄。如他曾寄存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在桓玄处,却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对此,善于自我排解的顾恺之以“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一笑了之。这种通达的人生态度正表现出画家完全独立的人格特征。顾恺之在绘画上享有的极高声誉,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所具备的个人品质。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以说明他的绘画之所以感人的原因。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 - 365 年),顾恺之在修建金陵瓦棺寺时认捐了百万钱。起初,主事人还以为这是戏言。结果顾在该寺用一个月时间闭户绘制了一幅佛教居士维摩诘像;画到最后要点眸子时,才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五万,第三天随意。据说开光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竞“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画家对所画题材的理解,没有顾恺之那样的智慧,要传达出维摩居士洞悉人心的魅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列女仁智图》卷旧传东晋顾恺之作,此为南宋人摹本
尺寸:纵25.8厘米,横417.8厘米
质地:绢本


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朝政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危及刘氏政权。楚元王四世孙光禄大夫刘向(前77-前6年)针对这一情况,采摘自古以来诗书上所记载的贤妃、贞妇、宠姬等资料,编辑成《列女传》一书呈送汉成帝,希望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维护刘氏政权。全书按妇女的封建行为道德准则和给国家带来的治、乱后果,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个列女故事。此卷为残本,其中“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公夫人”、“晋羊叔姬”7个故事保存完整。“齐灵仲子”、“晋范氏母”、“鲁漆室女”3个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个故事则全丢失,又错将“鲁漆室女”之右半与“晋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一个故事。


此卷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女子梳着垂髾髻,身着深衣,特别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仿赵昭仪的新妆,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马车称“轺车”,亦为汉代形制,描绘得非常细致而无错误,这些都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和壁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图象。


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中,表现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马车声的一段,与此卷所表现的同一内容相比较,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人物的姿态手势都非常近似,可以证实其与《列女仁智图》同出自一个古本。而在传摩过程中,后者更为忠实于古本原作。


据《汉书》记载,刘向在向汉成帝呈送《列女传》的同时,还呈送了《列女颂图》,并画为屏风。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后,在她的诗中曾谈到在宫内看到《列女图》,并以此来鉴戒自己。这些都载在班固所著的《汉书》中。东汉时代的画像石、砖中,有不少表现列女故事的题材。画史并载蔡邕曾创作有《小列女图》。这一时期《列女图》的大量出现,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


根据《列女仁智图》中保存有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推测此卷的原本应当出自于东汉时代,而祖本则为刘向所创。剔除后世在反复传摹中所附加的痕迹,仍然能透视二千年前汉代宫廷绘画的艺术光辉。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列女传》及《列女仁智图》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来的惟一的一本,尤为珍贵。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绢本设色 唐人摹本 24.8x长348.2厘米 横卷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故事源于西晋晋武帝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一文,以示劝诫和警示,当时流传甚广。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为画,除第一段外每段皆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感恩转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