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范常喜丨汉墓出土丅形木器名“支蹱”考

摘要: 一、引言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汉墓中先后出土了一种形制相同、大小相近的丅形木器。该器整体呈丅形,木质胎体,椭圆形面板,微凹,中间厚而边缘薄,下有一束腰圆柱底座,长 34.6—48,宽 13—20,通高 9.7—15 厘米。由于对其用途不够清楚,发掘报告曾以“小几”“木兀”“不知名器”“丅形器”“䡣椸”等称之。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 ...



一、引言

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汉墓中先后出土了一种形制相同、大小相近的丅形木器。该器整体呈丅形,木质胎体,椭圆形面板,微凹,中间厚而边缘薄,下有一束腰圆柱底座,长 34.6—48,宽 13—20,通高 9.7—15 厘米。由于对其用途不够清楚,发掘报告曾以“小几”“木兀”“不知名器”“丅形器”“䡣椸”等称之。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此器当为古人跪坐时为了减轻脚跟受力而设计的一种“坐具”,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其用途用法,揭示了其多方面的文化史研究价值,但对于该器的定名至今仍付阙如。我们根据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土遣册所记名物,并通过比对该墓所出随葬物品,发现丅形木器应即遣册中记录的“支蹱”。下面对此发现略作申述。

二、丅形木器出土情况及其用途与用法

(一)丅形木器出土情况


1972 年 2 月,山东临沂金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一件丅形木器,编号为“Ml:21”。发掘简报中前后命名不一致,在所绘“Ml 平、剖面图”中将第 19、20 号器物标为“木兀”,第21 号标为“小几”,但在其后的介绍中又将 19、20、21 三件器物统称为“木兀”。从器形来看,19、20 号器物实为汉墓中较为常见的凭几[1],而第 21 号器物则为本文所讨论的丅形木器。据简报介绍:“Ml:21 椭圆形弧状,面长 35.5、宽 20、厚 0.7 厘米,底部中间装一圆形柱,柱底圆球状,高 9 厘米,兀面中心有四方形铆状痕迹,系柱插入处。”[2]遗憾的是,简报中没能提供该器物的照片或线图。不过据其命名、描述及墓室平面图中所列 21 号“小几”(引按:即丅形木器)轮廓图可以清楚知道,该器当即后文所述丅形木器。值得注意的是,该器与第 19、20 号两件木凭几(引按:简报称作“木兀”)同出于椁室的东北角,置于19 号凭几之下(图 1)[3]。

图 1:金雀山 1 号墓平面图、椁室东北角器物伴出情况、丅形木器(Ml:21)


1972 年 4 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一件丅形木器,编号为“M1:31”。发掘简报称作“不知名器”,并谓:“在竹简东侧,还发现一件木器暂定不知名器(M1:31),椭圆形面,中凿方孔,下装束腰木柄,侧覆在简上,长 38、宽 13、高 11 厘米,此件还是第一次发现。可能和竹简有关。”(图 2)[4]从前文所列可知,此前金雀山汉墓已出土过一件,故此件并非首次发现。


1975 年 3—6 月,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西汉墓也曾发现过一件类似的丅形木器,编号为“168:108”。发掘报告称作“丅形器”,并谓:“斫制。由面板与竖把用明榫相接而成丅形,用途不明。168:108,面板为长方形而圆其四角,两端上弧;竖把作圆锥形,较粗短。面板上部涂红漆,余皆墨漆。面板长 48、宽 13.5、通高 15 厘米。”(图 3)[5]

图 2:银雀山 1 号墓出土丅形木器(M1:31)

图 3:凤凰山 168 号墓出土丅形木器(168:108)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