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顾颉刚|西北还要落后多久?历史上的西北原来这么辉煌

摘要:   导语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华文化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存在南、北、东、西差异。  形态各异的地质地貌和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农业与游牧两种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存,多个民族聚居于此地区,加之联通东西方文化的独特地理位置等因素,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西北文化。  但是,自唐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由西北转移至 ...

  导语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华文化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存在南、北、东、西差异。

  形态各异的地质地貌和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农业与游牧两种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存,多个民族聚居于此地区,加之联通东西方文化的独特地理位置等因素,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西北文化。

  但是,自唐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由西北转移至东南,西北文化逐渐不被人重视,直到民国以来似乎仍是。

  顾颉刚(1893—1980)

  著名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建国前曾两次来到西北,进行社会考察。第二次为1948年6月受聘兰州大学。本文作者论述了西北文化在中国历史各朝代的具体表现,对于我们了解他的爱国精神和治学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发表于1948《陇铎》,原文如下:

  中国历史与西北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地形图

  要讲西北的文化,须得先从西北的地形讲起。西北的地形,越向西走越高,只有上,没有下,而且多半都是大山,如祁连山,贺兰山,山天山,昆仑山等,所以西北是山岳地区。自张骞开通西域后,河西成为国际走廊,西洋人又称此路为“丝路”,西北文化就是从此路东入中原。

  而在张骞以前,河西(走廊)此路是否通着?据许多的研究史前的人说,往西域去的路,可能是由青海往新疆,也许就是现在的青新公路。地质调查所所长柏文忠所著《史前史之西北》,对于此点也有所论列。

  漩涡纹尖底瓶©甘肃省博物馆藏国博

  自从安特生在河南发现彩陶后,越往西来,发现彩陶就越多,由于洮河流域为最,故在彩陶史的分期中,有一期叫辛甸期。可是在青海所发现的彩陶上面的图案,就与商周时代不同,而且种类很多,这足以证明当时青海种族繁杂、文化不同。彩陶文化以后,就所谓“原始文化”。

  在后代的发掘中,以陶鼎、陶鬲为代表,此时约当商朝时代,其后在铜器时代里,就有铜鼎、铜鬲。在甘肃省发现陶鼎、陶鬲很多,由于陇南诸县为最,而最早发现鼎、鬲是在中原,后来推移到西北。

  在商代以前,夏是当时的大国,而夏时代的文化,同西北很有关系,匈奴就是夏代的后代。同时在西北许多地名里就有夏字,如宁夏、夏河、大夏河等。在兰州的南北,大约都是当时夏的势力。

  河西走廊示意图

  再说在张骞凿空以前,河西走廊都是否有人走过,这可以从历史上找出许多证明。如《书经》、《禹贡》上所说的九州,其中的雍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在《山海经》内,分当时中国为五部,其中西山海经,也指的是陕西甘肃,而西山海经上地名也最多。所以从《禹贡》及《山海经》上来看,河西(走廊)此路,早已开通。再古时的人都爱佩戴玉,玉并不产在中原,而是产在新疆的,商朝时代,用玉很多。

  到周朝时代,西北文化东移的很大。周是发源于歧山的,周得天下后,分封自己亲属亲戚于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淮河以北,当时势力以东达海边,虽其人民,是当地的土著,而统治者皆是由西北去的,附带了西北的文化往东去,还有很多的证明散在古书里。

  例如“岳”字,当时并没有,周时的岳,是位介于陕甘之间的岍山,岍山当时称为四岳,而住在岍山的种族是姜族,姜虽是姓氏,其实就是羌族。

  当时的每一种族都有一个标志,羌族是以羊为标帜,故其族名羌族,而姓氏从姜,古代都以母性姓氏为姓,故为姜。姜封于山东为齐,齐国都城内有两条大马路,一条叫庄,一叫岳。又封山东泰山为东岳,都是纪念故土岳的意思。

  至秦穆公时,统一西戎,灭大小十二国,其中有两个大国,一为亳王,一为丰王,亦为所灭。穆公灭西戎后,赖关中崤函之险,可以攻打别国,故战国时只有秦具有统一海内之条件。

  车同轨示意图

  迨统一后,以西北文化统一东方文化,乃有书同文、车同轨,及统一度量衡之举,皆以秦国为标准,因此东方文化被西北文化所同化。又将全国十二万豪强移往长安,已形成根茂枝弱之势。

  奈何关中虽有地利之险,而关中缺少水量,地又贫瘠,粮食不足,于是开渠,讲求水利,史记上有所记载。

  历来史家皆以秦为暴,若秦不统一天下,恐为匈奴所统一,而今河山,也恐改色。秦俗虽以强悍著称,而统一之功,不再民俗,全赖得到富庶之蜀中。传二世后,刘邦、项羽举起草野,刘邦得萧何之助,将楚粮运秦,占经济上之优势,并据关中地利之险。而项羽建都彭城,控制陶(山东)地,虽重经济,但在地利上失利,以致不能称帝。

  至汉时,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欲灭匈奴。汉开国后至武帝时,国泰民安,仓有余米,库有余钱,经济情形很好。匈奴素以产马出名,且以大宛之马最好,汉武帝欲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乃争求朝内群臣,出使大宛求马。

  去宛,必须经过匈奴月氏,乃联络月氏,往月氏必过匈奴辖境,于是张骞勇往西域,过匈奴时为匈奴拘捕,后来趁机出逃,逃往大夏(新疆及中亚)。张骞在外廿余年,武帝派兵征剿,即为求天马及葡萄,此二物皆为名品。

  汉时之镜上,皆刻此二物,可见此物当时珍。后来张骞回来后,还带来苜蓿回来。至宣帝时,西域诸国得汉朝之保护乃设西域都护使。

  琵琶

  张骞出使西域,在军事上、商业上关系很大。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之间设立河西四郡,西域人士均在此四郡来往贸易,一如现在之上海。

  在文化方面,传入最显著的以音乐为最。我国古时之音乐有罄、钟、琴等,此类乐器演出时均缺乏刺激性。《史记》载有魏文侯听不下去此类音乐之说。

  汉时西域音乐,如龟兹乐、疏勒乐,均输入中原。乐器有琵琶、箜篌、羌笛等,此类音乐均富有刺激性。汉代乐府里也有横吹曲。现虽箜篌失传,而琵琶及笛尚流行民间。古时的音乐,除祭祀孔子外,早已无人演奏。

  蚕丝

  衣着方面,我们现在都穿棉布,但是棉布在汉时中国根本没有,都是印度输入。当时海运未开,印度之棉均由西域传入中国,唐朝时的蚕丝也输出自西域。天山南北气温温和,最适宜养蚕,起先中国的蚕种也悬为例禁,不许外运。

  至于如何运输呢?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西域有一最善养蚕之国,乃派公主来中国,回去时将蚕种藏在头发里,遂瞒过了关禁,带入西域。西域人士最善饮茶,中原之茶,输入西域,以茶易马,并设立茶马市。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局部

  所以自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人士之衣食住行用具等,均因之起了变化。

  再说到隋时,隋炀帝开运河,虽为嬉游,其实并不如此。关中素来民食不足,前已说过,而东南之粮,不能运入关中。在中国的河流大半是由西向东,隋炀帝遂由北平开掘运河至杭州,独成由北向南至河流,藉资运粮,调剂民食,而东南文化与西北文化亦可互流。隋因此享国甚短,未得其利,而至唐朝坐享其成。

  唐时经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长安财富均毁于兵焚,东南诸节度使,遂扣西运之粮船,又因渠道失修,以致关中荒凉,人才东下。

  迨至宋时,遂建都汴京,又经西夏辽金之窜扰,民生不安;海运一开,西北则偏枯( 偏于一方面)。至宋末至现代七八百年来,西北遂成为荒芜之地。故在汉唐时代,可说是西北的黄金时代。

  兰新铁路示意图

  总之,西北有其独立的文化,虽有着七八百年的荒凉,可是现在全国上下高唱开发西北,除已修筑甘川公路、青新公路,将来陇海铁路完成,交通便利,西北丰富的矿产,如能开发,森林也能发达。再有如泾惠、湟惠渠等水利的继续兴办,农业也即跟着发展,所以西北繁荣的远景,也就在目前了。

  民国卅七年八月一日寄于兰州

  2019年8月15日整理,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并发布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