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基本信息:
作者:于薇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73203656
作者简介:
于薇,女,1980年出生,河北秦皇岛人。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历史政治地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序
上古时期人们常将天、地、人并列,称为“三材”,《易经》就用“三材”来解释六爻,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周易·系辞下》)关于天道、人道,历来的解释明确,无歧义,而对于地道则有不同的理解。这大致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经济上看,地道讲求地理环境、土地肥瘠以及气候、水利等事。一是从政治上看,地道讲求用人治理地域,即战国时期齐国的学问家所谓“施爵禄,用地道”(《管子·霸言》)。战国时期的儒家也没有忘记这个意思,《礼记·中庸》引孔子语谓“地道敏树”,南宋大儒朱熹解释说:“以人立政,犹以地种,其成速矣。”(《四书章句集注·中庸集注》)具体到周代社会而言,用人管理某个区域,正是分封制之主旨。分封制是周代统治者从政治的角度行“地道”的主要措施。从周代历史的发展情况看,这项制度的实行是周王朝立国的基础,并且获得了不菲的成绩。
周代不仅有大量的分封,而且有不少徙封,可以说正是分封和徙封构成了作为王朝骨干的分封之制。过去,学术界对于分封的研究甚多,成果巨大,但对于徙封则关注不多。于薇以数年之功,孜孜于徙封的研究,并且由徙封进而研究商代的政治地理、周代的封国格局,再进而探讨周王朝对于广大疆域的治理方式。各项研究积数年之功,终成大观。在相关的研究中,于薇常出新意,例如在梳理前人关于“王畿”的问题时,指出“古代学者(特别是经学家)强调王畿‘方’形的一些说法,更多是从观念出发,而不是在谈实体空间问题”,并且指出宗周王畿的“实体空间”就是古人所说的“八百里秦川”。此说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考析为据,并且以现代考古资料为证,立论是很札实的。这类论析在于薇此部著作中时有所见,足见其思考之敏锐。
于薇的这部书,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批准,是专家们对于薇的鼓励,希望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晁福林
识于2021年9月7日
目录
序 晁福林1
绪论1
第一节 封国问题在西周史研究中的价值1
一、 分封制与“商周之变”1
二、 徙封与西周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11
三、 封国政治地理结构—过程的三个塑造13
四、 封国研究的过程视角与分区方法15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16
一、 传统史学下的“封建”问题17
二、 现代史学下的“分封”问题19
第三节 相关资料运用34
一、 文献资料34
二、 考古材料37
第四节 相关概念说明41
一、 “王畿”与“流动的王权”41
二、 “王都”与“采邑”47
三、 “姓”“族”与“人群”52
第一章 于文有征: 西周封国徙封现象之确认55
第一节 宜侯夨簋所载之“迁侯于宜”57
第二节 邢侯簋所载之“邢侯服”60
第三节 《閟宫》所载之“俾侯于东”64
第四节 《崧高》所载之“于邑于谢”67
第五节 徙封的过程性与制度性69
第二章 旧邦与新命: 东征前的封国地理格局73
第一节 商代末年的政治地理区域74
一、 商王政事田猎区75
二、 晋南方国区77
三、 东方夷人区78
四、 黄河(西—南河)两岸旧族区82
五、 周人关中故地88
第二节 克商之役后武王对旧国族的褒封94
一、 沁阳田猎区96
二、 郑州商遗民区102
三、 商丘旧族区105
四、 晋南方国区110
五、 东方夷人区114
第三节 返回西土后武王的分封与经略121
一、 周人关中故地的封君情况121
二、 对晋南方国区的经略124
三、 对黄河(西—南河)两岸旧族区的经略158
第四节 东征前的封国地理格局161
一、 周人关中故地162
二、 安阳殷王族区163
三、 郑州商遗民区165
四、 商丘旧族区165
五、 沁阳田猎区166
六、 晋南方国区168
七、 黄河(西—南河)两岸旧族区169
八、 东方夷人区171
第三章 徙封: 成王以后封国地理的动态过程173
第一节 政治意外重塑小东: 成康时期173
一、 三监与叛乱前安阳殷王族区的政治状态175
二、 三监叛乱后小东地区的封国徙封与调整176
三、 成康政局与小东封国格局184
第二节 大东新重地: 昭穆时期189
一、 东征后大东地区的政治地理格局190
二、 东征后大东地区的封国徙封与调整190
三、 昭穆政局与大东封国格局206
第三节 畿南帛贿地: 懿孝夷时期210
一、 懿孝夷之前王畿以南的政治地理格局211
二、 王畿以南的封国徙封与调整211
三、 懿孝夷政局与畿南封国格局226
第四节 南国是式: 宣幽时期233
一、 鄂(噩)侯御方之乱后的南方政治地理格局233
二、 南阳盆地的封国徙封与调整235
三、 宣幽政局与南阳盆地封国格局242
第四章 异姓为后: 从徙封看西周王朝对封国的控制方式247
第一节 西周封国血缘基础上的分类原则与等级结构248
一、 宗盟所见同姓、异姓与庶姓封国252
二、 从叶家山M2子鼎看西周初年宗盟活动的场景255
三、 《逸周书·王会》所见宗盟活动中的血亲优先原则267
四、 宗盟流变与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280
第二节 西周封国徙封地理特征的血缘类型282
一、 姬姓封国: 农业生产型282
二、 异姓封国: 交通节点型285
三、 庶姓封国: 资源供应型295
第三节 西周封国政治中的血缘性与地缘性300
结语 流域、区域与交通线: 西周政治地理结构—过程对中国历史的塑造304
附录与附表332
附录一 晋南与鄂东豫西地区两周时期的地名重名现象332
附录二 汉阳诸姬: 基于地理学的证伪——西周汉水流域的政治面貌391
附录三 淮汉政治区域的形成与淮河作为南北政治分界线的起源408
附录四 始封在庙与徙封在社: 西周封建的仪式问题433
附表一 西周封国简表443
附表二 西周封国徙封表450
附表三 西周庶姓封国表452
附表四 西周中后期汉淮流域国家简表455
附表五 《左传》重名地名表458
附表六 《左传》晋、楚地名表461
参考文献481
插图索引559
后记561
后记
本书选题、撰写开始于2005年,全书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经过两次比较集中的修改补充,历十六年付梓。一轮撰写,两轮修改,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在先秦史制度与文献考证的肌体上,呈现出历史地理政区研究的外貌。这本书在结构上分期与分区并重,在内容上时间与空间问题所占比例基本对等。我尝试在传统先秦史研究中引入“结构—过程”的解释框架,希望除了能够与断代史既有研究成果衔接外,也能对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有一点贡献。现在回过头看,撰写学位论文的三年时间还属于学习阶段,后来的经年修改,才是真正明确自己认识的阶段。行里有句俗话“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些年益发体会到此言不欺。
作为一本偏历史地理方向的专著,黄河流域是整本书的区域基础。第一次走近黄河在2001年。那是一个干旱炎热的夏天,姜叔叔安排我和姜江,从安阳、开封、郑州、洛阳到三门峡,沿着黄河,从东向西,一路看过去。那一次,我走过了嵩山,走过了函谷关;知道了仰韶在哪里,庙底沟在哪里;看到了殷墟什么样子,郑州商城什么样子。曾在黄昏时到巩义,车站十字路口那高扬双臂的巨大杜甫像,夕阳下荒烟蔓草中的宋陵,记忆深刻。入夜,车行在黄河南岸的土垄间,左侧大河奔涌,右侧沟壑峭立,抬头见漆黑山谷上空高悬一轮满月。那一刻我知道黄河两岸的历史我必将去探索,那是我与研究对象之间第一次的握手约定。后来我又几次带着学生走过那条路,他们不知道,那时我脑海里都是二十年前的回忆。到河南,开启了我对历史地理最初的兴趣,也令我更直观地理解先秦文献。所以,当终于要写这篇后记,回忆与反思这本书漫长的成稿过程时,首先要谢谢好友姜江,谢谢她慈爱的父亲姜建初叔叔。
这本书的内容基础是我2008年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的博士学位论文《西周徙封与宗盟问题研究》。当时的撰写,还主要在先秦史西周“分封制”问题意识下,并非以历史地理为主线。自1998年进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开始本科学习起,先秦史就是我的兴趣,至今未变。这份兴趣来自吉林大学的学习环境。先秦研究是吉大历史学传统的优势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还远达不到现在的规模,先秦史、古文字、考古学这几个互相支撑的学科方向,在一个大学内能够完整设置都不常见,而吉林大学不仅设置齐全且均为国内一流。更难得的是,音韵学、目录学当时也都有专门的老师开设课程。在这种环境下,先秦史呈现出迷人的复杂度,像天上的月亮,让人想靠近。时至今日,面对先秦史,我都还是那个希望能摸到月亮的孩子。所以,我的先秦史学习,几乎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就进入了专门阶段。此后六七年里,我一直追随硕士导师许兆昌教授、恩师陈恩林先生阅读以经部文献为主的先秦史料,也有幸获准进入考古学、古文字、古文献专业的课堂跟着学习。吉林大学七年的学习,给了我比较完整的先秦史知识结构,更塑造了我学术研究的世界观: 重文献,重家法,重基本功。希望这些,能在本书中略有体现,得稍继母校之传统。
以西周封国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向,是由导师晁福林先生建议的。当时的论文无疑非常稚嫩。虽然对西周封国进行了普查式的材料收集,也做了相当数量的地点考证(这些考证在本书中依然占有相当大篇幅),但实话讲,论文本身的完成度并不高。提出西周封国存在比较普遍的地点迁移这一观点,是在2008年,属于当时学界既有认识之外的大胆想法。虽然这些年得到了一些验证,但彼时,我的论证能力、论证手段显然不足以支持这样一个大问题。晁老师支持了我的想法,但我知道,论文是没有达到老师期待的。先生寡言,只言片语包含了极大信息量,我功力太浅,只能把握皮毛。这些年,我常常自责,也会不断去猜老师当初指点这一方向的深意。对材料和既有研究成果读得越多,就越能感觉到这一选题体量之巨、内容之深,越能感觉到老师当初建议此选题思虑之长远,以及这一选题与我自己兴趣、性格以及既有基础之契合。感谢老师的因材施教,感谢老师指示我这个可以长久前行的研究方向。
书稿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的第一次大幅补充和调整,是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期间。经过这次补充,书稿内容逐渐由相对抽象、表层的制度研究转变为基于具体历史地理问题,特别是前政区时代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探索。在博士刚毕业时,整个人十分缺乏经验,联系导师张伟然教授教我成为一名职业学者,指点我建立了对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的基本态度。地理学是空间的学问;基于要素分区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是一种特别有用的研究工具。在史地所期间,我运用从张老师处学到的这种工具重新整合问题,书稿从结构到认识都得到有效推进。很感谢张老师给我机会成为史地所的一员。在所里,认识了众多历史地理专业的好朋友。这是一群科学家,我很喜欢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他们追求明确的工作目标、最短的解决路线,强调逻辑,遇到问题会不断去想有效办法。这些特质在我眼中是有趣的,也是要学习的,后来工作中很受益。本书中的新制地图,由我自己绘出,再辛苦孙涛和地图社老师帮忙完善。虽然还未达到能为大家做西周研究提供足资参考的分期图的水平,但这也实在是我在母所学习中的一项珍贵收获。
2010年出站以后,我进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工作。十年间,书稿继续修改。明确主题,稳定框架,补充细节,修正错误。这个题目的难度我自己知道,目前一些看似清楚的表述,都是这阶段在庞杂的材料、模糊的认识中一点点抠出来的。很慢,很无奈。修改过程中,常常会想起座师刘家和先生,还有点拨、指导我的唐晓峰老师、辛德勇老师。很幸运稚拙时能有一些机缘随侍左右,听他们长时间地、从容地聊学问。中西文献比较、音韵训诂原理、西方地理学思想、哲学一般问题、为学治学心得、读书作文得失,老师们的这些教导虽然未直接体现在具体行文中,却影响了这本书写下的每一个字。更因为见识过前辈气象,知道了学问深浅,存下了对学术的敬畏,我算是能常以惴惴之心面对研究,在畏难的时候,没有生过邪念,在羞愧自己述论不佳的时候,也没想过放弃。
当然,回顾后来这十年的书稿修改,肯定不能漏掉我的伙伴吴滔和谢湜。只是不太容易谢他俩,因为我们本就是相互支持。但单就这本书而言,我还是要感谢谢湜当年坚定地鼓励我开始暑假同考古专业朋友们一起开展考察活动,这后来成了我十年间几乎每个暑假必行的学术活动。也要感谢吴滔,介绍我认识了好友佐藤仁史教授。2018—2019年佐藤邀请我到一桥大学访问,我才有时间对书稿进行了第二次集中修改。在这次修改中,书稿吸收了包括日本学者在内更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全书“结构—过程”的逻辑主线,基本梳理清楚了几个区域盈缩的时间节奏和具体情况,终于成形。
从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到两次修改完成,一路始终一起走过的,是郜向平、常怀颖、谢肃、马赛、王辉、张鹏程、林永昌、余雯晶几位好友。我们读书时结识,十余年间以“商周田野工作坊”之名走访黄河流域的考古工地和文物考古单位的库房陈列室。大家都热爱商周时代,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也因为他们,我认识了很多考古学家,得到指教;有机会看到田野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修正书稿论述。在我心里,这本书是他们与我一起完成的。
定稿过程中,感谢周健在谋篇、行文、措辞方面给了我诸多指正。这些指教不仅让书稿的文字质量有了进步,更让我由衷认识到向同辈人学习的重要性。学术生涯已逐渐进入相对稳定也相对固化的阶段,我相信这种认识对我以后的研究意义重大。
这些年,工作中结识了很多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和其他断代史的好朋友,也深得大家照顾,深受各位研究的启迪。景蜀慧老师、程美宝老师、刘志伟老师、赵世瑜老师、郑振满老师、陈春声老师、科大卫老师几位前辈更是对我爱护有加。在追随前辈们的时光中,对史料的认识、对时代的理解,也已经有了深刻变化。这些,希望能快快写出下一本书,把所学所得呈现出来。
感谢父母。从小到大,父母对我十分溺爱。这份溺爱,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热爱的专业,坚持自己认定的生活。父母都没读过很多书,但他们的格局和见识常常令我惊讶。这些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健康快乐,他们对我毫无要求,只是嘱我为人务必良善正直,待人需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可贪图小利,不可因私害公。虽然我不是驯顺温柔的女儿,但这些我都谨遵不违。有父母的支持,我才能以心灵相对自由的状态做一名大学老师,写一本不会有什么回报却耗时耗力的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居所家用也仰赖父母接济,只有这本书一字一句都由我写就,我将此书献给他们。
2021年8月5日于秦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