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在汉长安城寻找一个王朝的痕迹

摘要: 汉长安城遗址汉清明门广场 (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俯瞰汉长安城遗址 (记者 王旭东 摄)■记者 肖雪这片土地不仅在2000多年前就闻名中外,前不久又刚刚在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 ...
汉长安城遗址汉清明门广场 (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
 

俯瞰汉长安城遗址 (记者 王旭东 摄)

■记者 肖雪

这片土地不仅在2000多年前就闻名中外,前不久又刚刚在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走进那曾历经千年历史风云的残垣断壁,入目却只是一片看似荒凉的草地和散布其间的黄土高台。“到了晚上一个人是不敢进这里的,”一位在遗址区内居住多年的市民告诉记者,因为“连路灯都没有。”

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喧嚣车流对比,这里仿佛已经安静沉睡了2000多年。无论是《关中记》中所载拥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的上林苑,还是“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的太液池,都已荡然无存。唯有两千多年前的夯土城墙依然耸立,顽强地证明着一个王朝的存在。

穿越千年感受汉朝“驰道”

一个夏日的午后,记者随着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进汉长安城遗址。想要在遗址区内穿行,得乘坐区内自备的电瓶车,因为宫殿与宫殿之间“实在是离得太远了”。电瓶车走在区内土石铺就的宽阔道路上,沙沙作响,微风拂来,竟颇有几分古人出游的舒畅感觉。“我们现在走的可是汉武帝的专用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文献记载汉长安城内共有“八街”,而考古人员在长期勘探中,也确实探明八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除此之外宫城内也有多条道路相互连接或通往城门。目前遗址区内未央宫“两横一纵”的汉代道路已经恢复,记者所走的正是其中一条。

与八座城门相连的八条大街每条宽度都在45米以上,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约5400米,最短的洛城门大街长约800米。每条大街都有两条排水沟将路面分为三股,也就是班固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其中两侧道路各宽约12米,供官吏、平民行走,中股道宽约20米,名为“驰道”,专供皇帝行走。西汉时期,“驰道”其他人不仅不能行走,甚至不能穿越,必须保持时刻畅通,以保证皇帝出行。

来到未央宫前殿遗址上,炙热的阳光照在一座黄土高台上,这里是整个汉长安城的制高点,也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可如今气势雄伟的宫殿早已随着历史的烟尘逝去,地面上只有考古人员留下的标示,标明原先建筑基址的位置和形状。西汉时的皇家庭院里,现在放置了几条供人休憩的长条木凳,附近居民正在树下乘凉。曾经支撑起宫殿高耸屋顶的巨柱,还留下了直径超过一米的柱础石,令人足以想见当时宫殿的高大雄伟。

当记者站在前殿最高处,俯瞰整个遗址全貌,并拿出手机拍照打算发微信、发微博的时候,千年穿越的感觉扑面而来。

制定都城建筑的“游戏规则”

“有人问过我,挖掘一个都城遗址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发现当时城市的规划布局吗?我想确实如此,我想得到的就是这么一张城市平面图。”著名考古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刘庆柱,曾在1973年至1993年间参加并主持了秦咸阳城、汉长安城、汉唐30余座帝陵的考古调查。他这样概括古代都城考古的意义,“一座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这个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看到这个王朝与之前有何不同,又怎样对之后的王朝产生影响。”

刘庆柱举例说,比如汉长安城分11个区、8条大街及12个城门。“8条大街宽度基本相同,都在45-55米左右。这显然是出自统一规划,”刘庆柱说,宫城内被道路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政治区、贵族豪宅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商业区等,“这与现代城市布局都颇有几分相似。”

从目前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发掘研究来看,这座西汉王朝的都城至少在5个方面对后世都城、城池的修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首先是“崇方”和“择中”,汉长安城东西城墙平直,北城墙与渭河河道走向平行,南城墙因迁就长乐宫、未央宫而略有曲折,但基本呈方形。至于汉长安城的皇宫未央宫,其宫城则明显呈规范的方形。另外,汉长安城的皇宫、宗庙、明堂等重要建筑,都位于“东西居中”的位置。而“崇方”、“择中”的做法,在此后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源远流长,不仅西汉一代各类重要皇室建筑纷纷仿效,汉魏、隋、唐、元、明、清也大多遵循这个规则。其他如城内建筑的“轴线”布局,南宫城北市场的“面朝后市”,还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宗庙、右社稷类建筑的“左祖右社”,都在之后多个朝代的都城中得以体现。可以说,汉长安城在建筑上犹如给后世定下了都城建筑的“游戏规则”。

每个大遗址都是一本“史书”

上世纪90年代,在遗址区内六村堡、相家巷附近的西市遗址上,发现了数十座汉代陶俑窑遗址,出土了大量裸体陶俑。“汉景帝阳陵、汉宣帝杜陵的陪葬坑中都曾出土大量陪葬裸体陶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队长刘振东说,而这批陶俑窑遗址中残存的陶俑与阳陵陪葬坑中的材质、工艺相同,因此可以确定这里就是西汉制造皇家陪葬陶俑的官窑。“出土的这批陶俑窑遗址里有民窑也有官窑,已发掘的官窑有21座,形制、大小都很相近,也为我们解开了陶俑烧造方法的谜团。”这批陶俑官窑遗址的发现,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他如遗址内大量出土的汉文字瓦当,还有1995年,相家巷村民挖粪坑时出土的两千多枚秦封泥,则艺术地展示了汉字从秦小篆入汉隶的变化过程,为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定型提供了佐证。

“像汉长安城遗址这样的都城遗址考古,是个长期的过程,”刘振东说,自从1990年大学毕业,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近1/4个世纪,“都城考古不像陵墓考古,集中地出土一批文物,可以马上轰动、引来很高的关注度,但它是一个朝代的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就认为,大遗址是可以不断探索历史奥秘的一座富矿,“每个大遗址都是一本可以不断读出新故事的‘史书’,都是历史的宝藏”。另外,从长远角度来讲,大遗址将为周边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契机,带来地区相关产业的强大发展后劲。根据国外经验来看,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这种“断壁残垣”式的大遗址虽然景致不如一些自然景观,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从这一点来看,大遗址的旅游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递增,”郭旃说,“这种长远的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陕西大遗址是全人类共同财富

2008年10月21日,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承办的“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和城市发展规划的专家共聚一堂,探讨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次论坛上,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陕西拥有大批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和众多的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陕西充分利用这两方面的优势,积极倡导对大遗址保护进行研究和探索。”赵荣表示,通过多年的努力,陕西已经在大遗址保护的模式和方法上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一些保护工程成为国内遗址保护的典范。2005年10月,参加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1000余名中外代表参观了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认为这种保护方式开创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新模式,是“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赵荣在他的发言最后语重心长地表示,陕西的大遗址是全国、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陕西的大遗址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

“大遗址往往是地上生机全无,地下气象万千。”刘庆柱说,他认为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其实只揭示了汉长安城的“冰山一角”,“虽然50年、60年的挖掘让宫城布局已经基本清晰,但对这种大型遗址的研究,如同对庞贝遗址的研究一样,可能长达数百年,需要我们几代人付出努力。”

如今,西安市在《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为这片土地定下了整体保护的基调。这种保护规划先行的创新模式,也许让西安牺牲了几十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但从根本上保住了汉长安城遗址的总体完整,为日后的考古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也让今后来到这里参观的游客、市民能够感受到考古本身的发展。

当你驻足汉长安城遗址,定会感受到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起伏曲线,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根魂之所系。正如很多专家所言,汉长安城遗址的完整保存和利用,将对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明形成史以及多元化时代如何发展中华文明等,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喧嚣车流对比,这里仿佛已经安静沉睡了2000多年。无论是《关中记》中所载拥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的上林苑,还是“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的太液池,都已荡然无存。唯有两千多年前的夯土城墙依然耸立。

短 评

当好历史文化

遗产薪火传人

■知为

今年6月丝绸之路项目“申遗”成功,对于丝绸之路起点的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就要提升到“世界”层面了——汉长安城遗址不仅属于西安、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好、展示好、建设好、传承好汉长安城遗址,是当代西安人的时代课题、神圣使命、庄严承诺、国际义务。

汉长安城遗址坐落于西安,是历史留给西安最为珍贵的记忆,是西安的自豪和骄傲。西安人如何代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保护好这一古都遗址,如何将这笔宝贵财富永续传承,真正做到上无愧于祖先、下无愧于子孙?国人和世人都在拭目以待!

我们要严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自觉遵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紧密结合西安实际,用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转变、境界的不断提升、机制的不断创新的生动实践,积极探索历史遗址复原、展示、保护、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再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新篇章,形成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新优势,实现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民生多赢的新格局。

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保护这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不仅是保护我们民族悠久璀璨的文化,也是对人类历史文明的高度负责。我们要站在更高起点、更高的层面,保护文化遗产,讲好西安故事;传承文化遗产,添彩美丽中国,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