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摘要: 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作者:前田正名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译者:陈俊谋出版年:1993页数:620装帧:平装丛书:西藏学参考丛书ISBN:9787800571251内容简介译者的话本书作者前田正名(1921—1984年),日本和歌山县人,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博士,日本私立驹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参加《亚洲历史事典》(10卷本,平凡社刊)和《宗教社会史研究》的编写 ...
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作者:前田正名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译者:陈俊谋
出版年:1993
页数:620
装帧:平装
丛书: 西藏学参考丛书
ISBN:9787800571251
内容简介
译者的话本书作者前田正名(1921—1984年),日本和歌山县人,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博士,日本私立驹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参加《亚洲历史事典》(10卷本,平凡社刊)和《宗教社会史研究》的编写。主要著作有:《东洋历史地理研究》、《陕西横山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东亚史概论》等及本书。本书出版于1964年,是作者多年来对我国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之力作。全书共七章,作者主要是按照时代先后,以当时的河西诸民族的活动为线索,特别是以吐蕃族与唐朝和其他民族的关系为中心,论述了七世纪至十一纪河西的历史地理情况及人文景观。本书史料丰富,内容充实,叙述也较精炼,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外文史料和文献,其中有不少引自敦煌文献和藏语文书,是弥足珍贵的。另外,书中作者对目前河西历史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立论精辟,因此本书出版后颇受国际东方学界的重视。...(展开全部)译者的话本书作者前田正名(1921—1984年),日本和歌山县人,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博士,日本私立驹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参加《亚洲历史事典》(10卷本,平凡社刊)和《宗教社会史研究》的编写。主要著作有:《东洋历史地理研究》、《陕西横山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东亚史概论》等及本书。本书出版于1964年,是作者多年来对我国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之力作。全书共七章,作者主要是按照时代先后,以当时的河西诸民族的活动为线索,特别是以吐蕃族与唐朝和其他民族的关系为中心,论述了七世纪至十一纪河西的历史地理情况及人文景观。本书史料丰富,内容充实,叙述也较精炼,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外文史料和文献,其中有不少引自敦煌文献和藏语文书,是弥足珍贵的。另外,书中作者对目前河西历史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立论精辟,因此本书出版后颇受国际东方学界的重视。河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地位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关于研究河西历史方面的著述虽然不少,但是像本书这样系统地研究河西历史地理的专著则似乎不多。另外,由于书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古代河西吐蕃、突厥、回鹘、西夏、契丹等诸民族当时以河西为舞台的活动情况,因而本书对于研究我国河西的历史、地理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史以及民族关系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出于上述原因,特将它翻译出来,奉献给我国的读者,希望能对诸位有所俾益。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读者查阅引文方便起见,我在翻译时将原书中的引文除手头未有者外,一般均按照国内现行出版的版本对引文和标点进行了校订,因此有些地方与原书中的引文有不尽相同之处。同时,为了排印的方便,将引文中的繁体字一般都改为现行的简化字。另外,书中的地图因故未能付印,敬请读者见谅。本书在出版时,受到了梅村坦、吉田寅等诸多日本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承蒙作者前田正名先生的长子前田正史先生和日本株式会社吉川弘文馆发行所的热情帮助,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愿望出发,破例同意我们在中国无偿翻译出版本书,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我向他们谨致谢忱。由于我学识浅陋,水平不高,译文和译注难免有错误之处,尚祈诸位读者谅宥并提出宝贵意见。译者1992年10月23日序河西在东西文化交流史及东西贸易史上作为重要的“走廊”及“通道”而受到重视是由来已久了。过去人们只是模糊地认为河西在丝绸之路的东端,是最接近中国的通道,在此盘据着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当中原王朝的势力向西北方扩张之际,河西则为其首先经营的地方。然而,对于河西的实际情况,长久以来学术界却未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在东洋历史地理学发展之今日,河西地区的研究已为所谓的“西域史研究”、“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或天山方面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乃至被中国各地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所埋没。几乎可以说河西地区尚未有人进行过研究。当然,缺乏史料是其中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虽然有关过去位于河西西部绿洲盆地边缘的绿洲国家以及天山一带诸国的情况在正史《西域传》、《地理志》等古籍中已有立传,其直接记载之史料较易发现,但有关河西诸地区的记载却十分难寻,尤其是在八世纪中叶吐蕃席卷河西以后,河西地区便开始从汉人的视野中消失,而河西地区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也更为罕见。我对河西发生兴趣,始于在东京文理科大学就读时,有一次山崎宏博士在讲课中讲到《洛阳伽兰记》中的一节时,谈到凉州是诸胡聚居之地,是个十分有趣的地方,于是课后便开始以我现有的二十四史为中心收集了六朝时代有关河西的史料。虽然,当时尚未能充分地进行史料的收集,但是可以说从此时起我便开始产生了要研究河西的志向。在此以前,我曾经接受了松田寿男博士关于亚洲史应超越中国而将西北方面的游牧民族居住圈也包容进去的想法,即将亚洲分为季节风地带、沙漠地带、森林地带三个风土地带的想法,并受到其干燥亚细亚文化史论等强烈的影响,而执著于名著中的漠岛国家论。而且,由于我的兴趣开始自河西向西方地区移动,因此,当时我认为应该投入到以白鸟库吉博士为中心的传统的西域史研究中去,于是我参加了东京大学东洋史研究室举办的以柴田讲师为中心的已故前田直典为首的小林高四郎、护雅夫、岛田襄平、本田实信等诸氏的突厥语研究。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是,由于当时处于战后东京粮食供应紧张的时期,因此至今还留下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由于生活上的艰苦和自己的才疏学浅,我既未能掌握西域史研究的基础,又未能掌握中亚诸语言,惟有保存下来的当时粗糙的印刷品,给我留下一种模糊的回忆。让我们再次回到河西史研究上来吧。当时我主要是根据汉文史料,并以六朝时代的队商贸易活动为历史舞台来探讨河西历史。但是,结果我的毕业论文却写的是“六朝时代的队商贸易”。河西仅仅是此论文的一个章节。而这一章节是我们在前几年为祝贺中山久四郎博士时写的,是刊载于东洋史学论集中的一篇短文。却成为我研究河西历史的出发点。同时,它也是我的处女作。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叙述了河西的自然地理情况,并由此展开了对该地区的历史研究,在写作方法上则深受小牧实繁博士静的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影响。如果从现在来看,当时多少有些幼稚。然而对我来说因为是个开端,实在令我难以忘怀。当我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有幸聆听了由高岩博士、山崎宏博士讲授的东洋史和由内田宽一博士、田中启尔博士讲授的地理学。在以文献记载为主要线索的历史地理学方面,我在年青时所受的地理学基础教育则成为我迄今进行地理学研究时的基本态度。另外,我也受到了当时主张要扩大视野进行综合性研究,特别是要从人文地理学的立场来看待历史学的饭冢浩二博士的影响,对此也令我难以忘怀。为了探索六朝时代在队商通过的重要的河西绿洲赤泉、蓼泉等有关史料而翻阅唐代史料时,我发现吐蕃与唐朝的斗争是唐代河西历史的重要问题,因此,自昭和二十八年起,我便用吐蕃之侵寇为例,以历史地理学的叙述方法开始发表论文。这样,我在《东洋史学论集》二、同三、《历史学研究》176号、《史学杂志》63卷12号、《史潮》59、60合刊号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就有其中的一部分。这些论文,主要是以吐蕃的侵寇为主要原因,从而论述某一特定地区的地域作用,是从人文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吐蕃的侵寇现象,并从吐蕃军与唐军之间的斗争来阐明西北边境景象的发展与变化。这些论文是我在历史地理学论述方法方面的摸索时代。我认为我之所以能写出上述论文,其重要原因,乃是因为我吸收了历来的所谓东洋历史地理学之业绩和史料的搜集。另外,在当时我曾多次访问了青山定雄博士。我敬佩博士的高尚人格和优良品质,感谢其善意,我们有时竟长谈达数小时之久。现在回想起来,我为给他增添许多麻烦而感到惭愧。本书第二章中论述了七世纪的河西,其中有关陈子昂的史料即青山博士所提供。在探索河西的史料时,我将时代推至五代及北宋时代。这是因为我想依据零散的有关吐蕃、党项诸族帐的记载以及西夏军战斗的记载等材料描述出河西的历史情况。我在《东洋学报》41卷4号、《史林》42卷1号中论述了“六谷”的地域构造,同时并论述了避开河西的交通路线。另外,我在《史学杂志》67卷6号中发表的《关于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出现的秦州》一文,是我以探究人文地理学中所谓的地域性地域构造为目的而依据史料将我的研究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部门进行的。我认为这是与真正的历史地理学的名义相符的,不能说是属于跨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学问范畴。我认为对于有史料的地区与时代,这样的论述方法是可行的。即本书中第五章、第六章的大部分大体上就是在这个时候搭好架子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特定地区的地域性地域构造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话,那么就要通过对变化发展着的历史进行严格的史料批判,我确信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方法论。于是,我在母校东京教育大学发表了《自七世纪迄十一世纪的河西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一文。正如从前述的研究经过所了解的那样,在这篇论文中有关河西七世纪、十一世纪的论文放在了最后,而最早写出的则是第三章。整个内容分为五个时期:即七世纪、八世纪前半期、八世纪后半期和九世纪、十世纪以及十一世纪初叶、十一世纪,自始至终贯穿着河西的地域性地域构造的研究。虽然,对于最初研究的六朝时代的河西的材料未能揉合进去而感到遗憾,不过,我拟将此材料作为将来的课题。由于河西为吐蕃攻陷后的材料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比较罕见,因此,我依据了较多的敦煌文献,同时还研究了藏语史料,这一时期的研究是更加艰苦的。我在第五章之所以论述了灵州及秦州,乃是为了弥补有关当时河西东部地区的直接记载比较稀少,因而便从其外围地区间接地进行了探讨。第六章乃是通过对西夏军镇的配置及其战斗记录的探讨而集中论述了围绕河西的交通路线。回顾起来,虽然根据史料的情况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地域构造的研究方法上会有若干不同,但这并不属于方法论问题。关于我对于以文献记载为主的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论的想法,在大学里曾经作为序论发表过。而在本书中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忍痛割爱,拟作为将来研究的课题。我之所以能够将河西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继续至今,完全是由于思师、学友以及我周围的有关人员的帮助与合作,因此,在此我应向各位深表谢忱。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恩师山崎宏博士,是他在我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文理科大学时使我得以聆听他讲授的东洋史课程,而后又是他让我对河西的历史研究发生了兴趣。其次,我要感谢引起我对边境方面历史地理学的关心并教导我要对史料批判抱严谨态度的松田寿男博士,在河西史料及其他具体的研究上给予我帮助的青山定雄博士,使我在人文地理学考察中受其深刻影响的饭冢浩二博士,在母校给予我种种教导的中岛敏、酒井忠夫、木村正雄诸位先生,学友小笠原正治、田中正美、冈本敬二等,以及从地理学立场上对我进行过帮助的母校地理学研究室的旧同期生泽田清君。再有,当我回忆起在东洋文库给予我阅览方便的宇都木章及同文库中在我阅读敦煌文献和利用藏语文献时给予亲切帮助的金子良太两氏的友情和合作时,我也要对他们表示谢意。如果没有以上这些先生及学友们的帮助,我的研究是决不可能进行的。另外,在此我还要对承蒙其照顾的原东京都立八潮高等学校校长降旗章吾先生表示感谢。我天生愚鲁,我的研究从战后不久的困难时期便开始了。由于环境的恶劣,我的研究生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迄今竟已过了十几年。总之,我应如何报答恩师、学友及帮助过我的人们呢?在本书出版之际,实在感慨万端。本书的出版承蒙吉川弘文馆社长吉川圭三氏的善意和同编辑部长近藤安太郎的照顾才得以实现,在此特向他们致谢。最后,对于迄今给予我最大支持的故乡的父母,我祝愿他们长寿。对于我的妻子美代子及弟妹们表示感谢。昭和三十九年三月十日于武藏野野火止的寓所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创作者
前田正名作者陈俊谋译者
目录
第一章河西的自然地理——作为研究对象的河西空间范围之假设(1)
南山山脉(1)
河西东部之扇状地(3)
极度干燥的河西西部地区(6)
作为研究对象的河西境界之假设(8)
第二章七世纪之河西(12)
第一节历史时期的划分——七世纪的河西与八世纪前半期的河西(12)
第二节居民构成(15)
一、西域商贾(15)
1、七世纪初叶集中在张掖的西域商贾(15)
2、李轨政权内部的胡族势力(16)
3、在河西贸易的西域诸国朝贡使团(19)
二、吐谷浑(22)
1、七世纪前半期的吐谷浑(22)
2、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以后的吐谷浑——吐谷浑之侵入河西(23)
三、突厥、铁勒诸部、回鹘等之侵入河西(26)
1、七世纪初叶突厥对西北边境之侵寇(26)
2、契苾在凉州的居住(29)
3、凉州界内诸胡羁縻州之研究(31)
4、关于贞观末年铁勒诸部羁縻州的设置与祁连州(皋兰州)之位置(34)
5、七世纪末叶居住在甘州的突厥(43)
四、吐蕃(45)
五、汉人(45)
1、“土旷人稀”、“州县萧条”的河西(46)
2、隋末汉人之流亡北部边境(51)
第三节有关作为研究对象地区的河西境界之再研究——对最初假设境界的修正(57)
第四节裴矩对西域诸蕃的招引政策与甘州(60)
1、裴矩招引西域诸蕃的活动(60)
2、裴矩以后的中原王朝对河西的经营(64)
第五节陈子昂上书中的七世纪的河西(66)
l、河西的基地甘州(66)
2、额济纳河的交通与甘州(70)
第六节作为河西地区核心的甘州(72)
第三章八世纪前半期的河西(75)
第一节趋于复杂化的河西居民(75)
一、吐谷浑(75)
二、吐蕃(77)
l、七世纪末叶吐蕃之归降河西(77)
2、通过唐、蕃斗争渗透到河西的吐蕃(78)
3、南山山脉中的吐蕃(81)
三、突厥、葛逻禄、回鹘(82)
1、突厥之侵入(82)
2、关于《旧唐书》卷九七《郭元振传》中所载定居瓜、沙州附近之突厥(83)
3、开元初年葛逻禄等之归降凉州(85)
4、开元初年回鹘之移居甘州(88)
5、趋于复杂化的河西居民(90)
第二节农耕地之扩大(95)
一、八世纪初叶农耕地之扩大——凉州及甘州的农耕景观(95)
1、郭元振时代之飞跃发展(95)
2、关于大谷文书中所载八世纪初叶之沙州逃户(98)
二、开元时期的农耕(100)
1、开元中期的河西动乱与凉州(100)
2、开元时期的屯田与凉州(101)
3、开元末期凉州附近边界之景观——以树栅为界危机四伏的边界(103)
4、结束语(104)
第三节河西诸州户口数之研究(107)
一、隋唐时代户数之变迁(108)
二、关于隋唐时代北边、西北边诸州的户口数及户口率(110)
1、隋唐时代户口数及户口率一览表(110)
2、一览表之研讨(115)
三、关于河西诸州之户口数及户口率(117)
四、结束语(122)
第四节从天宝元年军守捉配置情况对河西之探讨(125)
一、关于天宝元年河西节度使管下军守捉配置之考察(125)
1、《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春正月壬子条之研究(125)
2、关于守备凉州的双重军、守捉和戍(130)
二、凉州城——典型的军事都市(132)
1、凉州城(132)
2、赤水军——镇兵众多的凉州城(134)
3、关于凉州境内的镇兵数与一般口数之比率(135)
三、额济纳河以西(136)
第五节河西之政治地理(139)
一、河西节度使之设置及其管辖之州(139)
二、河西道的独立及其政治地理(140)
第六节西域文化与凉州(141)
一、开元天宝时期西域贸易的昌盛(141)
二、唐朝对朝贡贸易的策略(152)
三、流入凉州的西域文化(153)
l、波斯方面的珍宝与凉州(153)
2、胡腾儿、胡旋女(156)
3、西凉乐、乐器与凉州(157)
四、连接西域与长安的凉州(160)
第七节作为河西地区核心的凉州——河西地区的核心自甘州移至凉州(163)
第四章八世纪后半期及九世纪的河西(165)
第一节河西之陷落(165)
一、凉、甘、肃、瓜州之陷落(165)
二、关于沙州陷没之年代(167)
1、记载于《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吐蕃传》中的周鼎传说(167)
2、对贾尔斯氏说及戴密微氏说的批判(168)
3、关于建中二年说(170)
第二节吐蕃向北方、东北方的侵寇(175)
一、北庭之攻陷(175)
二、吐蕃向东北方的侵寇活动(177)
1、东北方侵寇之概观与陇州(177)
2、关于吐蕃侵寇东北方面范围之探讨(179)
三、吐蕃向东北方向的侵寇给各民族带来的影响(181)
第三节吐蕃对河西的统治(185)
一、吐蕃派遣的行政官吏——特别是关于节儿(185)
二、部落的出现(188)
三、吐蕃统治下的汉人(190)
四、陷蕃后河西历史之展望(192)
第四节关于陷蕃后的汉蕃杂居之研究(193)
一、概观(193)
二、凉州(194)
1、蕃浑杂居(195)
2、嗢末之兴起(196)
3、汉人(200)
三、甘州(204)
1、斯坦因文书第389号之研究(204)
2、汉人(208)
四、回鹘的崩溃及移居河西(209)
l、关于安西回鹘与河西回鹘之关系的各种学说(209)
2、回鹘崩溃之始末(211)
3、回鹘之定居河西——第一次迁徙与第二次迁徙(214)
4、关于安西回鹘庞特勒可汗移居甘州年代之探讨(217)
5、关于甘州回鹘集团建立年代之探讨(220)
6、甘州的居民(229)
五、沙州(235)
1、一个大的汉人聚居地(235)
2、诸胡部落(240)
3、汉、胡比率之研究(244)
(1)公廨粟麦出便与人抄录等之研究(244)
(2)出现于社司转帖中的胡姓(250)
(3)渠人转帖之研究(251)
(4)关于寺户、牧羊人、寺院附近居民中的胡姓(254)
(5)关于汉僧与胡僧人数比率之研究(257)
4、朝鲜人(264)
5、龙族(265)
6、沙州居民结构之特点(268)
六、从居民结构看陷蕃后河西内部的地域构造——河西内部的地域性分裂(274)
第五节关于河西西部与塔里木盆地东部绿洲的地域性联系(276)
一、罗布泊沿岸地域与沙州(276)
1、吐谷浑住地之探讨——连接吐谷浑的沙州及其西部地区(277)
2、小诺布与大诺布——罗布泊西南岸及其西南方地区(280)
3、大诺布地区与沙州之交通(283)
二、伊州与沙州(284)
1、由三个绿洲构成的伊州——从喀尔力克山南麓断崖线涌出的水与地下潜流的喷出(284)
2、伊州的居民——诸胡之聚集地(290)
3、伊州与沙州的交通(292)
三、河西及其西部、西北部地区(294)
第六节与中原断绝了的河西——河西及其东方(298)
第七节河西地域性的变化——河西内部的分裂、地域性的分化倾向及向西方地区的倾斜(301)
一、河西内部的地域性分化(301)
二、与西部地域的关联性(303)
第五章十世纪及十一世纪初叶之河西(306)
第一节甘州回鹘势力之增长(306)
一、甘州回鹘与西汉金山国之战(306)
二、对伯希和文书第2992号之探讨(308)
第二节凉州六谷蕃部之兴起(311)
一、凉州城附近的居民(311)
l、见于五代宋初史料中的凉州之汉人(311)
2、凉州之境域——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咸平元年十一月丙辰条之研究(314)
3、凉州之农耕(318)
二、逃亡至凉州的汉人(320)
1、逃亡的军民(320)
2、赴凉州的汉人(322)
3、蕃部内汉人的生活(327)
三、六谷(328)
1、六谷的概念(328)
2、西凉府六谷蕃部(332)
3、六谷蕃部的消灭(343)
4、西凉府六谷蕃部一览表(344)
四、有关地域性、地域构造叙述的说明(349)
第三节秦州的地域性地域构造——《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秦州(356)
一、秦州与《续资治通鉴长编》(356)
二、“秦州”的地域概念(357)
三、作为堪称富庶的西部边地之秦州(361)
1、宝贵的森林资源地带(361)
2、以巨木相联系的秦州与京师(364)
四、从人种分布上眺望秦州——作为宋人飞地的秦州(367)
l、秦州之西方、渭河西北岸之景观(369)
2、秦州之东方和北方(372)
五、结束语(376)
第四节灵州的地域性地域构造(380)
一、宋初盛行的西域交通与灵州路(38))
二、灵州的自然地理——作为“大海中孤岛”的灵州(389)
三、灵州境界之假设(393)
四、灵州七镇河外五镇(河外五城)之探讨(394)
l、河外五镇(394)
2、清远镇(395)
3、昌化镇(397)
4、怀远镇(397)
5、定远镇(397)
6、保安镇(398)
7、保静镇(398)
8、临河镇(399)
9、广大的灵州七镇(399)
五、对灵州地域境界之修正(400)
六、灵州城——异常出色的灌溉渠(401)
七、从诸民族的分布情况来观察灵州(404)
八、作为国际性的交通都市之灵州(406)
第五节灵州陷落前后,凉州与甘州在历史上所呈现的地域性之差异(428)
一、十一世纪初叶河西的重大事件——李继迁之攻陷灵州城(428)
二、灵州城的陷落与六谷蕃部的活动(429)
1、灵州城陷落前后与六谷蕃部(429)
2、灵州卖马路的丧失与六谷蕃部(438)
3、北宋时代河西西域诸国朝贡状况一览表(441)
三、甘州回鹘的活动及其朝贡路线(449)
1、李德明与甘州回鹘之交战(450)
2、宗哥路的开始(453)
3、契丹对甘、肃州之攻击(457)
4、甘州回鹘的贸易活动(461)
5、灵州城陷落对凉、甘二州的意义(466)
四、从西域宝货类的流通路线看凉州的地域性(467)
1、河西西域诸国贡献品目类别及贡献次数统计表(467)
2、甘州的居民(472)
3、甘州的土产与自然地理(475)
4、甘州回鹘的中转贸易活动(478)
5、输往宗哥族(青唐族)的西域宝货类(480)
6、避开凉州而流通的西域宝货类(484)
五、结束语(488)
第六节有关地域性叙述方法之反省(490)
第七节河西内部的地域性分化和由灵州路相连接的河西与中原(493)
第六章十一世纪的河西(494)
第一节西夏对河西的控制(494)
一、西凉府之陷落(494)
l、西凉府陷落年代之探讨(494)
2、陷落后不久的西凉府苏氏政权(498)
二、甘州、肃州、瓜州之陷落(501)
l、天圣末年的形势(501)
2、景祐年间河西全土之陷没(502)
三、沙州之陷落(503)
1、沙州的抵御(503)
2、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前后的西夏势力与交通状况(506)
3、阿萨兰回鹘之灾难与伊斯兰教的东进(508)
4、有关沙州陷落的几个问题(511)
第二节争夺河西路的宋朝与契丹(515)
一、致力于开通秦州路的宋朝(515)
1、大中祥符末年的秦州经营(515)
2、曹玮的武功(517)
3、秦州路的开通(518)
二、鉴于河西的形势而活动的契丹(519)
1、宋朝适应秦州路而与沙州的往来(519)
2、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对甘州的征讨(521)
第三节从西夏军队的配置所见之河西(524)
一、作为西夏右厢之河西(524)
1、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的西夏势力(524)
2、左右厢十二监军司之配置(526)
3、关于黑山威福监军司(528)
4、右厢下的“河西之州”(529)
二、卓罗监军司(532)
1、卓罗监军司统治的领域(532)
2、卓罗城的位置(535)
3、卓罗监军司在交通贸易方面的意义(537)
(1)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0五中所见之重要记载(537)
(2)宋、青唐族(宗哥族)、西夏三种势力的接触地(539)
4、切断中原与河西交通线的卓罗监军司(542)
三、十一世纪末叶的卓罗监军司(544)
1、仁(人)多□丁(544)
2、温溪心与仁(人)多保忠(545)
3、阿里骨之危机(546)
4、十一世纪末叶河西的紧张局势与卓罗监军(548)
四、从对西夏军事部署的探讨所观察到的河西(550)
第四节凉州与保安军顺宁寨——有关鄂尔多斯沙漠南缘横山麓与河西的地域性关系之探讨(551)
一、自保安军顺宁寨逃归凉州的宋朝之军兵(551)
l、有关从保安军顺宁寨逃归凉州的士卒与西夏的凉州筑城情况(551)
2、关于逃归凉州的年代问题(553)
二、西夏与顺宁寨(554)
1、顺宁寨的位置与地形(554)
2、赵元昊对顺宁寨的进攻(555)
3、作为宋朝外交机构驻地的顺宁寨(556)
4、与西夏保持有特殊关系的顺宁寨(559)
第五节避开河西的东西交通路之研究(562)
一、青唐城以西(563)
1、避开河西的东西交通路线之展开(563)
2、对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冬十月拂菻国朝贡记事之研究(564)
(1)桑田说与榎一雄说(564)
(2)问题之所在(566)
3、自“达(鞑)靼”通向青唐城(董毡所居)的交通路线(569)
(1)达靼(569)
(2)鄂尔多斯沙漠南缘的交通路线(571)
(3)对元丰六年五月于阗朝贡记事之探讨——河西纵断路(575)
4、关于种榅(579)
5、西夏在国际交通上的影响(584)
二、青唐城以东(590)
1、西蕃的归顺与西域交通之开始(590)
2、林金城与青唐城(593)
3、青唐城与熙州之间的两条交通路线(596)
4、熙州——作为交通都市的地域性(603)
三、避开西夏的国际交通路线(607)
第六节关于十一世纪的河西之地域构造(609)
第七章七世纪至十一世纪的河西的地域性、地域构造之发展与变化(614)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