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川文物》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摘要: 纪念“资阳人”发现70周年专栏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坛罐山遗址 2020 年发掘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摘要:坛罐山遗址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岷江支流东醴泉河南岸,2020年3月至11 ...


纪念“资阳人”发现70周年专栏


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坛罐山遗址 2020 年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摘要:坛罐山遗址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岷江支流东醴泉河南岸,2020年3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面积600平方米,出土及采集石制品246件。石制品大多以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断片/碎屑及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刮器、重型刮削器、锯齿刃器、使用砾石等工具,共有3组可拼合标本。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坛罐山遗址为成都平原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将四川盆地古人类活动推进至中更新世中期,为讨论这一区域古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成都平原;坛罐山遗址;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工业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旧石器时代遗存2019年调查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工作,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23处,共采集包括手斧在内的各类石制品110件。新发现的遗址点均位于三级及以上的河流阶地上;石制品毛坯以砾石为主,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和工具修理方式,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手斧等。这些发现填补了川西高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为研究东亚地区手斧的分布与源流、高海拔地区早期人类演化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关键词:旧石器调查;川西高原;石制品;河流阶地

 

 

山东宁阳县张阁老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宁阳县博物馆

沂源县博物馆

 

摘要:张阁老地点是一处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汶、泗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晚

期遗存。为解决以贾柏遗址为代表的汶、泗河流域“细石器”的分布问题,在2017至2019年旧石器时代专项调查时先后发现遗存26处,分属细石器及小石器技术两种工业传统。张阁老地点采集石制品共计51件,原料以石英为主,剥片技术可见锤击、砸击技术。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及石器等。尺寸以小型为主。石器发现数量少,其中刮削器所占比例稍重。包括张阁老地点在内的一批遗址的发现,扩大了宁阳县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以东山岭遗址为代表的细石器技术也显示出与沂、沭河流域文化面貌相似的技术特征,扩大了山东细石器遗存的分布范围。以宁阳县为代表的汶、泗河流域应至少包括两个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

关键词:张阁老地点;旧石器时代晚期;汶、泗河流域;宁阳

 

 

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旧—新过渡阶段石器工业初步研究

 

阮齐军(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目前在澜沧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属于旧-新过渡阶段的遗址和地点共计8处,在时代上属于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阶段,这些遗存以景洪娜咪囡洞穴遗址为代表,在石器技术面貌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复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剥片技术上采用锤击法、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等多种方法,在工具类型上以砾石石器为主,小石片石器和局部磨光石器为辅,并形成以陡刃砍砸器和砸研器为主要类型的工具组合,从而在旧-新过渡阶段形成了一类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石器工业体系。经初步分析和研究,这类石器工业的形成是晚更新世以来古人类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资源环境适应的结果,也与区域内多种技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交流相关。

关键词:澜沧江下游地区;旧-新过渡阶段;娜咪囡洞穴遗址;陡刃砍砸器

 

 

湖北石首市走马岭遗址石器原料溯源分析

 

贺成坡 李英华 韦 璇 单思伟 余西云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王节涛(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湖北石首走马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早期的一处代表性城址。

通过对走马岭遗址石器的矿相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的原料类型为板岩和砂岩,结合地质资料和地质调查对周边岩层的鉴定,遗址东部的桃花山可能是石器原料的主要产地。根据石器技术与原料的整合分析,发现走马岭先民在石料的选择、开发和使用方面具有一定偏好,且很有可能已经利用了周围发达的水系来获取原料。对湖北石首走马岭遗址石器进行的溯源分析,为进一步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石器原料利用的共性和差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走马岭遗址;石器;原料来源;地质调查


考古中国

 

重庆丰都县壕沟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

丰都县文物管理所

 

摘要:2017年6月至7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等对处于三峡库区消落区的丰都壕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一片丰富的窑业堆积。本次发掘出土了执壶、碗、盘、盏、罐、瓶、香炉等大量瓷器以及支钉、支圈、垫环等窑具,出土遗物的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该遗址与附近的石板溪、沙溪嘴、大沙坝、老院子、铺子河等窑业遗存出土的陶瓷器在种类、胎釉、器形等方面均相似,这批陶瓷遗址与三峡地区已认识的涂山窑等窑址区别明显,当为自成一系的窑业遗存。壕沟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峡江地区两宋时期的民窑状况、商品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峡江地区;壕沟遗址;窑业遗存;宋代

 

 

四川绵阳市涪城区松家湾墓地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绵阳市文物管理局

涪城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松家湾墓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梅家沟镇梅家沟村四队松家湾。2010

年2月,在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过程中发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即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4座,其中1座破坏较为严重,其余3座保存尚好,为长方形双室墓或单室墓。此次发掘的4座墓葬虽被严重破坏,但墓葬结构基本得以保存,墓壁及底部均用石板砌作,顶部以石板覆盖,这种墓葬形制在绵阳及其临近区域有一定的代表性。3座墓葬均未见有明确纪年遗物出土,但有不少随葬器物出土,其中M4出土莱菔纹瓷碗为明弘治民窑常见纹饰,瓷碗造型敦厚,胎质略粗。M2、M4出土带流釉陶罐和湖北巴东雷家坪M1出土同类器相似,因此可以判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在明代中期。松家湾墓地的发掘为研究绵阳地区明代墓葬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松家湾墓地;长方形石室墓;明代中期;绵阳


探索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出土 T 形帛画“人首蛇身”人物形象考

——兼谈楚地与燕齐升仙信仰于帛画中的表现

 

王传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马王堆一、三号墓各出土有一幅 T 形帛画,两幅帛画的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三号墓 T形帛画较长,是由于帛画上部“人首蛇身”人物位置的下移造成的。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两幅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无论从面容衣着,还是体形特征来看,都不是同一人物。不仅如此,他们的性别表征与帛画下部人间的墓主也显示出一致性。结合《楚辞·远游》所载楚地登昆仑、经天门、入帝宫升天成仙并周历天地的升天成仙信仰来看,帛画上部的“人首蛇身”人物并非以往所认为的各种人皇或神怪,而是墓主升天成仙后的新生形象。虽是如此,很明显一号墓帛画中轪侯夫人端坐于日月之间的新生形象更加契合楚地从容淡然的升仙观,而三号墓的墓主轪侯之子则兼受楚地和燕齐神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燕齐略显卑微的求仙姿态,使得他主动将其新生形象降低至日月之下,遂导致了其下一系列物象的下移与两幅帛画长度上的差异。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T 形帛画;人首蛇身;升仙信仰;墓主新生形象

 

 

唐宋时期板棚式支烧具源流考

 

杨宁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板棚式支烧具是一种由棚板和支柱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窑具,具有间隔和支

烧等多重功能,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落灰对器物釉面的污染。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这类窑具在隋唐时期的巩义窑、邢窑就已出现,主要用于烧造唐三彩,也用于装烧白瓷和其它釉色的瓷器。盛唐时期随着唐三彩制作中心的西迁而传入陕西黄堡窑。安史之乱爆发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板棚支烧法随着人口的流动进入山东和安徽,并逐渐扩散到周边区域。北宋时期枣庄和宁阳等地的许多瓷窑都流行这种装烧方法,金代初期还偶有使用,金代中期以后消失。因为稳定性不高,这类窑具流传的范围不广,主要在北方马蹄型窑业技术圈传播,南方未发现一例。日本从江户时代后期开始使用类似的窑具,且延续至今,它与中国的板棚式支烧具之间有无技术联系,尚不清晰。

关键词:巩义窑;黄堡窑;唐三彩;白瓷;板棚式支烧具

 

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玉料溯源研究

 

刘建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明伟庭 王运生 王奖臻(成都理工大学)

余  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摘要:三星堆遗址区北端发现的4件灰褐色大玉料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推断玉料或产自遗址附近龙门山脉南段,但缺乏实地调查与玉器、玉料及产地岩矿的科学鉴定材料支撑。以三星堆出土的两件大玉料为研究对象,考虑当时运输条件及运力,以及对龙门山地区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溯源调查方法,由近及远从三星堆遗址循湔江往上游根据河流漂卵石成分进行示踪研究,初步确定玉料产地靶区后刻槽取样,对比分析靶区岩层、河流漂卵石及三星堆大玉料的岩石薄片测试数据,寻找与玉料生成环境相匹配的矿带。溯源调查及详细的岩矿薄片鉴定表明:彭州红岩山蛇纹石矿区附近存在与三星堆大玉料的体量、蛇纹石含量相当的矿石。通过对比二者的矿物组成、原岩类型、结构、构造、硬度等指标可以得出:两件大玉料原岩均属于超基性岩中产出的蛇纹石,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玉料产自四川彭州红岩山蛇纹石矿区。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大玉料;溯源调查;彭州红岩山;蛇纹石

 

文化遗产 


在地社区对待遗产的观念与村落整体社会的影响

——基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直波村的调查与研究

 

王思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遗产的保护除了需要考虑官方的制度与政策之外,不同主体对待遗产的观

念以及村落整体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均值得被进一步重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直波村的案例体现出,村民们之所以相对自发的维系了当地的民居传统,这需要考虑建筑的实用性、可行性以及身份认同等传统遗产话语以外的因素,考虑村落整体社会在受到“外界”冲击之后所实现的平衡;村民们对于碉楼的理解和保护行为也杂糅了官方叙事以及非官方的个体记忆和诠释。

关键词:传统村落;遗产观;身份认同;遗产话语体系

 

科技考古


四川会理县猴子洞遗址2017年出土人骨研究

 


张  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赵东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刘化石 高  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通过对四川会理县猴子洞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土的91例人骨标本进行的鉴定和人口学分析表明,猴子洞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7.08岁。对其中保存较好的颅骨标本进行的观察、测量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体质特征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具体表现为颅型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最接近,但在面部特征上体现出更多的南亚类型特征,而与东北亚类型的关系相对较远,显示出明显的南北方混合型或过渡型体质特征。在与相关古代组的对比中显示,与金沙江南岸的云南永胜堆子组的关系最密切,而与其他各组均表现出较为疏远的距离。

关键词:猴子洞遗址;新石器时代;头骨;形态学;体质特征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