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川文物2008年第4期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专稿5·12汶川大地震四川文物保护单位受损调查报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规划研究中心 (3)【摘要】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文件保护单位蒙受了重大损失,地面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处遭受空前的破坏。有83处全国重点,174处省级,803处市,县级文件保护单位受损,涉及世界文化遗产2处。受损特征明显,比例和程度较大;被损坏原因复杂。对灾害 ...
 ●5·12汶川大地震专稿
5·12汶川大地震四川文物保护单位受损调查报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规划研究中心   (3)
摘要】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文件保护单位蒙受了重大损失,地面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处遭受空前的破坏。有83处全国重点,174处省级,803处市,县级文件保护单位受损,涉及世界文化遗产2处。受损特征明显,比例和程度较大;被损坏原因复杂。对灾害成因的调查和研究,将是我省文物保护中探索防震减灾的新课题。
关键词】地震,地面文物保护,受损
 
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可移动文物的损坏与启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0)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可移动文物造成较大的损失,虽然自然灾害难于避免,但是可通过对可移动文物灾情调查,分析了解受损器物的类型和原因,反思我们在陈列展示和库房建设中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加强可移动文物抗震预防性研究工作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地震,可移动文物,预防性研究
 
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文物中心库房的防震措施                 绵阳市文物管理局   (14)
摘要】从博物馆的抗震设计到文物的放置方式,再到囊匣的保护和封闭式铁质密集柜的使用等均能有效地保护馆藏文物。本文就此初探文物库房,特别是文物中心库房在满足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条件下,如何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增强抵御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侵袭的能力。
关键词】地震,文物库房,防震
 
●调查与发掘
2007年四川蒲江冶铁遗址试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县文物管理所   (17)
摘要】蒲江古石山,铁牛村,许鞋匾三处冶铁遗址的调查和试掘,发现炼炉,烧炭窑,灰坑,铁矿石,炉材,鼓风构件,生铁块,铁渣,玻璃质等遗迹遗物,说明这里在汉晋时期是重要的冶炼厂所,并有较大的冶炼规模和较高的冶炼技术。选矿经验丰富,已出现炒钢技术和块状灰口铸铁。燃料主要为木炭。此次调查和试掘为西南地区冶铁历史和冶铸工艺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关键词】蒲江,冶铁遗址,简报
 
广东韶关东岗岭墓地M1发掘简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韶关市博物馆   (27)
摘要】东岗岭墓地M为东晋砖室墓,出土有罐,碗,陶釜,铜镜等,其组合形式和纹饰与长江以南晋墓基本相同。
关键词】东晋,砖室墓,发掘简报
 
●探索与研究
武都大李家坪遗址分期及相关问题再探                                 陈苇   (30)
摘要】大李家坪遗址在白龙家流域的考古学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对《甘肃武都县大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作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对该遗址的分期和文化性质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大李家坪遗址,分期
 
贵州早期农具初论                                                  赵小帆   (37)
摘要】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古人类遗址众多,内涵丰富。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大量的石器,骨角器的发现,应视作贵州早期农具的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调查发掘出土了以石质为主的多种类型早期农具,这些早期农具是我们了解贵州当时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贵州,早期,农具
 
滇青铜文化与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                                    肖明华   (42)
摘要】滇青铜文化是在本地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原青头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青铜文化,特别是在汉赐滇王王印,设置益州郡后,滇青铜文化大量接受汉文化,并最后融于汉文化中。
关键词】滇,青铜文化,汉文化,融合
 
马王堆汉墓出土梳妆用具浅论                                        张晓娅   (48)
摘要】梳妆用具是人类最崇尚美的物证之一,也是一个时代审美趋向的局部反映。本文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梳妆用具制作装饰艺术的分析,找寻汉初人们审美活动的踪迹,并从中揭示其所呈现的审美趋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妆扮风尚。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梳妆用具,装饰艺术,妆扮风尚
 
汉代“钩象”技术                                                    李飞   (54)
摘要】象,在古代呈逐渐南迁趋势,秦汉时中原已无大象,随着帝国开疆拓土,交通事业的发展,它以“驯象”的形式被引进中原。驯象的专用工具是长钩,这种工具及其技术随着驯象一起传入中原,生动地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跃程度。从汉代画像石及后世文献来看,执钩驯象的方法是用长钩钩住象的头部,以此传达驯象人的意图。
关键词】汉代,执钩,驯象
 
“三段式神仙镜”的图像研究                                         苏奎   (60)
摘要】邛崃市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一枚东汉晚期的三段式神仙镜。本文在对比相似铜镜图像的基础之上,详细解读该镜的图像内容,构图蕴意和艺术风格。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四川地区发现的三段式神仙镜。
关键词】三段式神仙镜,西王母,东王公
 
●崖墓与汉代文明
从中江塔梁子崖墓“胡人舞蹈图”论巴蜀之地盛行“胡舞”的原因       孙家洲   (66)
摘要】自上古时代至秦汉,巴蜀之地业已存在的蜀——印度民间通道的存在,在包括广汉郡在内的巴蜀民众,以民间交往的形式,接触,容纳胡风和胡俗,提供了前提保证。活动于巴蜀的賨人,以天性劲勇,劲锐善舞,俗好鬼巫而著称于汉代。在崇信巫术的时代,在喜爱歌舞的部族活动地带,踏歌而舞的“胡人舞蹈”一旦传入,因为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通,就不会遭到排拒,完全可能以很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关键词】塔梁子崖墓,胡舞,交通孔道,郪县大姓
 
四川非汉系崖墓初探                                               罗开玉   (71)
摘要】四川古崖葬资料多,类型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从墓室结构,葬具,出土物及是否二次葬等诸多方面探讨并分析了非汉系崖墓的特征和分布,认为非汉系崖墓在四川各地广有分布,其时代上限可至南北朝,下限至明,是研究四川历史,文化及民族演变重要资料。
关键词】四川,非汉系,崖墓
 
彭山画像崖墓墓门石刻画像试论                                     唐长寿   (78)
摘要】彭山画像崖墓石刻分布在崖墓墓门,墓室,画像石棺上,而以墓门门楣为主,崖墓木门体现了汉代蜀地平民的死亡观念,是死亡之门,冥界之界,同时又是再生之界,通神之途,升仙的起跑线。
关键词】崖墓,墓门,石刻画像
 
汉代宅第阙的类型及相关问题                                       韩建华   (83)
摘要】宅第阙是汉代大型宅院的重要建筑前或是宅院大门位置所建的装饰性建筑。本文探讨了宅第阙的隶定,宅第阙的形制结构及时行乐所涉及到的汉代思想意识,社会等级问题。
关键词】汉代,宅第阙,类型
 
汉代的纺纱和绕线工具                                             刘兴林   (90)
摘要】汉代是我国纺织技术大发展的时期,纺轮的减少说明纺车类工具业已使用。相比于纺车,纺轮的效率很低,加捻不均,所以,其消减的过程也正是纺织技术进步的过程。汉代的纺轮出土量减少,正说明纺车在汉代已经得到普及,这在汉代文献和汉画像石中纺织途中都得到了印证。并且汉画和出土材料说明,汉代纺车和用于摇纬的纬车根本就是一种东西。
关键词】汉代,纺轮,纺车,绕线工具
 
●简讯
四川彭山正华村宋墓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刘志岩   (95)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