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西域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

摘要: ·《西域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西域治理研究万雪玉 杨忠东|清朝与浩罕互动视域下的回疆治理内容提要:清朝与浩罕百年交往,时间上处于英俄等国大规模入侵中国西北边疆的前夜;空间上处于陆路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由于浩罕所处地理位置及其强势的东方扩张政策和清朝统一新疆后的和平环境与宽松睦邻的对外政策,双方在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发生了 ...
·




《西域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西域治理研究

万雪玉 杨忠东|清朝与浩罕互动视域下的回疆治理

内容提要:清朝与浩罕百年交往,时间上处于英俄等国大规模入侵中国西北边疆的前夜;空间上处于陆路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由于浩罕所处地理位置及其强势的东方扩张政策和清朝统一新疆后的和平环境与宽松睦邻的对外政策,双方在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发生了频繁的交往交涉。伴随浩罕不择手段的利益索取而引发的回疆西部多次动乱,促使清朝君臣多方寻找长治久安之策,在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与变革,通过观念、边防、立法等领域的建构及重构,强化了“内”“外”之别,加快了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清与浩罕以回疆为舞台展开的博弈与交锋,使中国内陆边疆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轨迹逐渐清晰。


赵珍 王一祎|清中叶新疆治理与茶叶设局征税

内容提要:清朝道光初年,新疆茶叶流通中私茶泛滥,茶司引茶与北商杂茶课税悬殊,茶商获利不等,引发了行销市场之争。清廷围绕茶叶征税及是否取缔北商行杂茶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筹划,终定于古城创设税局,逐步将该项制度扩展至全疆,且通过分类设税、抽收落地税、以税代引等办法加以完善,基本达到了安边、便民、裕课、通商的目的。设局征税是清廷治理新疆60余年后建立茶叶行销市场调节机制的尝试,实现了新疆商税与全国税制的接轨,加快了本地商业近代化的进程,征收的茶税用于补充地方军费,对新疆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撒海涛 杨晓春|论北京回人礼拜寺对杭州凤凰寺的模仿与改易——清乾隆时期边疆治理的一个侧面

内容提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则档案说明,乾隆二十八年(1763)北京敕建的回人礼拜寺的建筑样式,参考了明清以来汉地最为知名的清真寺——杭州凤凰寺。其中门楼参照、保留了凤凰寺的伊斯兰风格。结合文献和图像可以看出,回人礼拜寺的大殿并未依照凤凰寺的伊斯兰式穹隆形顶而建,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汉地风格。礼拜寺建筑风格的融合取舍,是乾隆朝边疆治理策略的侧面折射,体现出清中叶多民族国家统合进程中的文化考量。


吐鲁番学研究

何亦凡|“简纸过渡”时代的衣物疏——从新刊布的吐鲁番出土最早的衣物疏谈起

内容提要:新近刊布的《前凉咸安五年(375)隗田英随葬衣物疏》是吐鲁番地区出土最早的衣物疏,从中新发现了“大女+夫姓名+妻姓名”的身份描述方式。“大女”一词沿用了汉晋以来对成年女子的称呼,与唐代的“大女”含义不同。纸质的《隗田英衣物疏》正处于木牍向纸张过渡的时代,既保留了木牍衣物疏的书式特点,又体现了纸质衣物疏的变化趋势,是中国“简纸过渡”的时代标本。本文以长时段的视角,考察不同时代、地域及书写载体的衣物疏书式,尝试刻画中国“简纸过渡”时代的一个具体侧面。


丁俊|《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新碎片的缀合与相关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将阿斯塔那230号墓新发表的四件文书残片,与之前发表的相关文书进行了缀合,并对其中涉及的庸调填欠问题、项帐分类以及全输、半输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新碎片的缀合,补充了更多的资料信息,我们可以对这些文书以及部分文献有更充分的解读,从而丰富我们对唐前期赋税制度的既有认知。


马俊杰|新见吐鲁番出土“入老”文书考释

内容提要:新见《高昌延寿十五年(638)羁人袁虫子上启为乞入老免役事》是麹氏高昌国时期的一件世子令,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王令。该令应“入老”事务而产生,事主身份为具有高昌特色的“羁人”,不仅在制度层面揭示了麹氏高昌的地方特色,更诠释了其与中原文化的血肉联系。此外,世子令的发现也丰富了麹氏高昌文书行政的研究类型,还为考察同时期其他中原王朝属国的地方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刘子凡|吐鲁番出土《唐怀洛辞为请公验事》考释——兼论唐代的捕亡类公验

内容提要:《吐鲁番出土文书补编》首次刊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怀洛辞为请公验事》文书,为了解捕亡类公验的用途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书应是申请捕盗公验案卷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怀洛向高昌县县司陈辞,希望给与公验,以便在交河县安乐城抓捕盗贼。《唐怀洛辞为请公验事》文书便展示了捕亡类公验在访盗时的用途,其中所载怀洛申请公验,是更进一步用于“捉送”的环节。唐代的捕亡类公验是一种实用而又灵活的文书凭证。除了常见的出行类公验,此类与捕亡相关的公验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读史札记

孙丽萍|《唐咸亨三年西州都督府下军团符》文书校读札记

内容提要:《唐咸亨三年西州都督府下军团符》为一件下发给校尉团的符文,符有逐级下行的特点,西州都督府并不能下符给校尉团。州府司马有判理州、府事务的职能,在文书处理中职掌通判,也可行判文书,但并不参与文书处理过程中发付、检请、勾稽等环节。“下军团符”中司马负责签发文书,与州府司马职掌不符,而折冲府司马在文书处理中掌付勾稽和判理府务,可以造立签发文书。文书中钤盖的印章为三列布局的方印,与西州都督府之印的两列布局不同,首字为“左”,而咸亨三年西州仅有前庭府属左卫系统,印文应为“左领军卫前庭府之印”。下军团符实是一件前庭府下发给其辖下机构某校尉团的符文。


考古与文物

冯玥|七角井遗址与史前丝绸之路上的细石器

内容提要:七角井遗址是新疆发现最早、石制品最丰富的细石器遗址之一,在2019年的新地点的调查中,考古队在七角井遗址发现了一处保留原始埋藏信息的石制品加工场,首次将遗址的年代测定在距今1.1万年左右,填补了新疆地区史前文化框架中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阶段的空白。新地点发现的以楔形石核为主要特征的细石器组合揭示出七角井遗址与东北亚细石器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中亚地区的细石器材料可以看出,早在农业因素出现之前,沟通旧大陆东西侧的“史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新疆地区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学文化受到了自东向西和自西向东两个方向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影响,呈现出非常多样的面貌。


张昕瑞 李延祥 阿里甫江·尼亚孜|新疆托里县那仁苏墓地出土陨铁器分析

内容提要:新疆托里县那仁苏墓地两座墓葬出土了两件铁刀,通过扫描电镜能谱的分析方法,使用了线扫、面扫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室分析检测,发现两件铁刀均含有较高的Ni元素和少量Co元素,在残留的金属本体中还观察到高镍相与低镍相交替分布的现象。结果表明,两件铁刀均为陨铁制品,陨铁中含有主要矿物铁纹石、镍纹石、合纹石,以及副矿物陨磷铁镍石。经过碳十四测年,显示两座墓葬的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两件铁刀为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陨铁制品,本文首次对阿凡纳谢沃文化陨铁制品的相关分析数据做出报道。这对于中亚地区与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研究以及探讨早期铁器的传播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尚玉平|新疆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2022年考古发掘主要收获及初步认识

内容提要:202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对巴达木东墓群中11座唐代墓葬进行了发掘,以M11的发现较为重要。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天井洞室墓,出土墓志一合。据墓志可知,墓主系唐中散大夫恒王府长史摄北庭副都护程奂。这是继1984年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也是吐鲁番唐代丧葬习俗材料的重要补充,对于唐北庭都护府所辖西州军政建置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宗教研究

牛汝极|从考古发现看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传播

从635年阿罗本经中亚呼罗珊、河中和七河地区来中国传教,直到元朝结束,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及其东叙利亚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大约经历了700年,其间有中断。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突厥、回鹘和粟特基督徒保持着东方教会在礼拜仪式上使用叙利亚语的传统,在其他场合使用突厥语、回鹘语、粟特语、汉语甚至波斯语。本文借鉴了近年在中亚和新疆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从中亚的考古遗存和吐鲁番发现的叙利亚文残片以期洞见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传播状况,其中介绍了几件重要的叙利亚语祈祷书《胡德拉》的不同版本及其价值,力图呈现6~14世纪间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传教的脉络和图景。


白海提|瑞典隆德大学藏民国新疆基督教改宗者信札初探

清末至民国中期,受到一支来自瑞典行道会传教团的影响,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出现了一个为数不多的本地基督教改宗者群体。作为那个时代的边疆的“边缘人”,这些改宗者将他们的皈依心路历程、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对当时诸类社会情状的观察记录在了写给瑞典传教士们的信札之中。现藏于瑞典隆德大学“雅林收藏品”中的这些信札,是进一步检视瑞典传教团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亦是丰富近代我国边疆地区基督教史文献内涵的重要补充。


丁曼玉|柏林藏吐鲁番叙利亚语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1904~1907年,德国第二、三支吐鲁番考察队在西旁(Shuïpang)遗址等地发现约1100件景教文书,其中近半数为叙利亚语文书。这些文书现分藏于柏林国家图书馆、亚洲艺术博物馆、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本文据有关资料对这批叙利亚语文书的发现、流转、刊布与研究等情况进行了梳理。文书的研究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主题可分为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两个方面,研究内容则主要集中于释读和比定文书内容、考证文书年代、探讨文书所继承的东叙利亚传统和希腊传统等方面。最后结合目前叙利亚语文书和吐鲁番景教教团的研究,总结学界对吐鲁番景教教团身份和来源等问题的探讨,并对未来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展望。


文化文学艺术

任平山|森木塞姆第30窟壁画“须大拏本生”图考

须大拏本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佛教故事主题之一。相关图像在印度、中亚和中国古代美术中遗存颇丰。森木塞姆第30窟相关壁画长期未被辨识。通过图像和佛经文本比对,可以确认该壁画表现了须大拏施子过程中,狮子阻拦太子妃回家的场景。


王芳|龟兹壁画迦叶口说真实语疗愈佛足图像辨析

本文依据木鹿梵本譬喻集、《杂宝藏经》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藏,辨识克孜尔第219、224窟两幅同题材壁画说法图,认为二者表现的是迦叶[为方便简体中文读者,本文使用“迦叶”一词来指代古印度姓氏Kāśyapa,对应佛典汉译“迦葉”或“迦葉波”(“葉”音“摄”,即“shè”)。]口说真实语疗愈佛足故事,龟兹文题记可以验证。这两幅说法图内容应当属于木刺刺伤佛足传说,经典所传同一口说真实语疗愈佛足情节的主角存在摩诃迦叶与十力迦叶两种说法。龟兹石窟壁画存在摩诃迦叶统摄其他迦叶比丘的图像传统,这两幅说法图情节的重点表现最贴近木鹿梵本譬喻集,推定摩诃迦叶或为故事主角。


编校:杨春红

审校:王文洲

审核:陈 霞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