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西域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

摘要: 专题论文周伟洲|中国丝路学理论与方法刍议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丝路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丝路热的原因,认为主要受到改革开放、媒体宣传、考古文物资料的发现等方面影响,并重点梳理了80年代以来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本质、内涵、外延以及断代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丝路学的定义、理论和方法的建构提出了自己 ...


专题论文


周伟洲|中国丝路学理论与方法刍议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丝路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丝路热的原因,认为主要受到改革开放、媒体宣传、考古文物资料的发现等方面影响,并重点梳理了80年代以来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本质、内涵、外延以及断代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丝路学的定义、理论和方法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着重介绍了《丝绸之路大辞典》《丝绸之路辞典》的编写历程及特点,这也是作者上述关于丝绸之路及“丝路学”的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刘子凡|唐代轮台建制考

内容提要:唐代轮台县在今乌鲁木齐市附近,可以同时通达北庭与西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朝进入西域之初并未设立轮台县,而是对此地的处月部采取了以羁縻为主的策略,先后在处月部设立了金满州、金满州都督府。长安二年(702)以后,随着轮台县的设立,唐朝逐渐加强对天山北麓的直接控制,轮台县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和商业中心。轮台守捉等天山北麓诸守捉的建立,也标志着唐朝加强了这一区域的军事实力。唐朝经略轮台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唐代西域经营策略的转变。 


吴元丰|伊犁将军及其满文奏折

内容提要:清入关定都北京建立起全国性政权后,经过百余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最终统一了新疆天山南北,为了巩固统一和加强统治,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立伊犁将军,通过军府制治理新疆。伊犁将军作为新疆的军政首领,其职责十分重要,清廷也很重视伊犁将军的选拔任用,一般都从京城部院及八旗选派满洲或蒙古大员任职。他们在办理公务过程中按规定多以满文书写奏折,向皇帝请示和汇报问题,所以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满文奏折。这些历任伊犁将军的满文奏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第一手原始史料,具有其他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


陈芸|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农会组织及其职权之演变

内容提要: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农会受国共两党的影响,其组织及职权经历了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农会在草创、改组两个阶段中,组织不断充实,职权不断扩大。初期农会名称各异,职能旨在改良农业,兼顾基层行政;1942年农会改组为农牧改进委员会,人员充实,组织细化,完全成为行政权力机关。后期由于人员匮乏、组织不健全、经费摊派严重,加之新疆政局变化,农进会对农牧业的指导和推动效能不够,最终被撤销。但农会在近代新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历代中央政权西域治理研究


特邀栏目主持 王子今


孙闻博|轮台诏与武帝的西域经营

内容提要:伴随汉匈战争及汉王朝西北拓境,“单于益西北”。为防止匈奴“兼从西国”,武帝坚持用兵西域。伐宛之后,武帝不仅在仑头屯田,而且初步建立起“酒泉都尉—使者、校尉屯田—使者”的西域经营体系。征和四年,李广利败降匈奴,臣服车师后的西域经营是否继续,引发争论。武帝下轮台诏,详陈得失,实行了政策转向。昭帝时,霍光仍行西域收缩战略,巩固边塞后屯田伊循,加强对西域门户的控御。宣帝亲政,多“修武帝故事”,郑吉屯田渠犁,数争车师,武帝西域战略开始恢复。以日逐王降汉为契机,郑吉以轮台、渠犁为中心立西域都护,并屯田车师,后者至元帝设戊己校尉,经营更趋巩固。西汉后期,汉廷重向西域进取,终使城郭诸国内属。这些背后,体现对武帝战略的继承,包含对轮台诏得失分析的参考。班固将西域经营的成功,视作“昭、宣承业”。


王海 续楠|“断匈奴右臂”战略与汉朝西域经营

内容提要:“断匈奴右臂”是汉朝国家战略的相关认知或欠准确,“表河西,列四郡”不等于战略实现,仅是初步环节,经营西域关系其能否彻底落实。“取三十六国”、掌控塔里木盆地,重创匈奴西域势力,但与乌孙“结为昆弟”东西攻逐匈奴出天山北路,方是战略关键。天山北路是匈奴掌控西域的孔道、联通中西亚的重要商路。武帝时,霍去病、李广利、马通进兵天山,宣帝时,“蒲类将军兵当与乌孙合击匈奴蒲类泽”;明帝时,窦固等“击白山,得夷吾,破车师”,应视为根本上的战略践行。安帝以降,汉廷“欲闭玉门、阳关”“欲弃凉州”,西域经营发生转折,“断匈奴右臂”战略无从实现,“西州”势力兴起更给国家内政带来负面影响。汉朝在东北边疆,有“断匈奴之左臂”战略。元狩二年,霍去病“逾居延至祁连山”,四年,“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兵锋先抵天山、再达兴安岭,体现出武帝朝欲断匈奴两臂,凭借西域、东北合围蒙古高原游牧族的宏阔的整体战略规划。


李斯|立高怀远:汉代西域使者与边疆经略

内容提要:考察汉代边疆经略的历史进程,西域“使”的作用值得重视。汉代使者立高怀远的人生追求,反映出雄健有为、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汉代西域呈现“三绝三通”的复杂态势,体现两汉西域经略理念与具体方式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考验历任西域经略者的行政智慧和管理才能。汉代西域使者的人生浮沉与历史评价等问题也值得后人深思。


王子今|论“西北一候”:汉王朝西域决策的战略思考

内容提要:在汉王朝边地事务的处理中,“北边”因匈奴的强大压力,首先受到重视。成功控制河西之后,汉朝向西域拓展,“西北边”的进取受到空前的重视。另一方面,两汉之际移民南下,江南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对外交通南洋航道的繁荣,也使得东南外向发展的战略路径受到重视。所谓“东南一尉”“西北一候”,与“立候隅北”“部尉东南”体现了两个战略方向的关系。东汉初年,西域政策有所反复。班超“定远”之后,形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宗教研究·物质与艺术


特邀栏目主持 姚崇新


姚崇新|珍珠与景教——以十字架图像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许多宗教都将珍珠纳入自己的物象体系中,赋予其特殊的宗教意涵。波斯教会首先将珍珠纳入其圣物装饰系统,继而珍珠元素开始出现在波斯基督教艺术中,这一传统为后来进入波斯的聂斯托利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使“珍珠”与“马耳他式十字架”变成“固定搭配”,从而形成了景教特有的“叙—波混合型十字架”,并在东方景教传播区域广泛流行。考古发现的众多的此型十字架的图像资料即是明证,珍珠和珍珠元素与景教和景教艺术的渊源关系也由是得以明了。景教的这一传统向西对拜占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发了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艺术对珍珠和珍珠元素的利用。珍珠元素进入景教装饰艺术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在成为景教艺术的装饰元素的同时,其象征意义也逐渐显现。基督教对珍珠象征意义的重视,可能与诺斯替宗教特别是曼达派的影响有关,而最初的影响可能首先出现于东方的波斯。因此在考察基督教珍珠的象征意义时,必须充分考虑“波斯”和“诺斯替宗教”两个维度。宗教象征主义与宗教的物质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尝试为研究宗教象征主义的形成提供一个有效的观察窗口。


郑燕燕|从佛典识“玻璃”——兼谈古代印度宝石学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提要:“玻璃”是古印度俗语“phaiha”或巴利语“phaika”的音译。该词大约在三国时期通过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多写作“颇梨”“颇黎”“玻瓈”等,唐代开始出现“玻璃”的写法。它最初是指水精似的无色透明宝石,后来也指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等颜色艳丽且莹澈通透的彩色宝石,直到宋代才开始用来称呼硅酸盐类人造材料,也即今天所说的玻璃。今天的人造玻璃在古代通常被称为“琉璃”,只是宋元时期“琉璃”渐成釉陶制品专名,而人造玻璃与宝石“玻璃”通透的性状相似,因此其名称就由“琉璃”渐变为了“玻璃”。从“玻璃”和“琉璃”等词汇传播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宝石学知识如何以佛教为载体渗透到古代中国的。


〔意〕赛丽娜·奥佚罗著 郑燕燕译|印度河上游地区的佛教岩画及其与古代新疆佛教艺术的关系

内容提要: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游地区,是连通南亚次大陆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重要通道,沿着这条道路西北印度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传到了新疆及内地。本文从该地区的佛教岩画中挑选了三个本生故事,即与犍陀罗关系密切的母虎本生、尸毗王本生和精进力比丘本生,分别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同类题材的壁画进行了详细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此地是犍陀罗与新疆之间的艺术桥梁。该地区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中转地,直到7世纪以前都没有建立固定的寺院,因此从犍陀罗传来的寺院佛教艺术,在这里被转移到了路边的岩石上。这些佛教岩画生动展示了在古代全球化背景下丝路沿线地区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嫁接,并结出了全球本土化的果实。



考古与文物



刘翔|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发现与研究

内容提要: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因两座大型墓地——塞伊玛墓地及图尔宾诺墓地的发掘而得名,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考古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该遗存因发达的金属铸造工艺及辨识度极高的金属兵器、工具闻名,近一个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此。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史是俄罗斯考古学发展史的一个微缩,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大致勾勒出俄罗斯考古学的发展脉络。


邵会秋|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的几点思考——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谈起

内容提要:在欧亚草原考古中,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的出版为进一步研究这类遗存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从该书出发,对“跨文化现象”还是“考古学文化”、新疆地区是否存在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区的关系、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与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等四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在这个学术讨论中添砖加瓦。



文化文学艺术



李刚 张海龙|吐鲁番吐峪沟10号窟新发现之回鹘文题记考释

内容提要:吐鲁番吐峪沟石窟位于西区中部高台的10号窟(K10)A、B室中发现了若干回鹘文题记。释读和刊布这部分回鹘文题记不仅对研究吐峪沟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图书评介



赵海霞|新疆经济史研究的新拓展——《新疆农牧业历史研究》评介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经济史研究成为新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新疆农牧业历史研究》一书在把握学术前沿基础上,分阶段对史前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农牧业进行深入探讨。该书具有视野开阔、方法科学、资料翔实、创新突出等显著特点,对推进新疆经济史及中国边疆史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