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2年第4期目录

摘要: 第四期东南论坛变革环境下博物馆关键性认知的最大公约数——ICOM 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溯安来顺内容提要:博物馆定义修订并非专业语汇本身研究的进化,而是新时空条件下博物馆生态的反射。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有必要从内外部环境变化、研究方法论重建、热难点问题讨论、关键性共识形成、决策机制改革等方面,回溯ICOM 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 ...
 

第四期





东南论坛

变革环境下博物馆关键性认知的最大公约数——ICOM 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溯

安来顺


内容提要:博物馆定义修订并非专业语汇本身研究的进化,而是新时空条件下博物馆生态的反射。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有必要从内外部环境变化、研究方法论重建、热难点问题讨论、关键性共识形成、决策机制改革等方面,回溯ICOM 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工作的进程。将于2022年8月提交表决的博物馆新定义提案,对各国博物馆政策制定、博物馆道德准则调整、博物馆发展战略选择以及博物馆学相关理论研究都有很大影响。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新定义中的一些术语尤其是一些新用术语的意义,在修订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百分之百的共同理解,这些术语或概念极有可能在使用时产生差异,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加以具体考察。新定义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任何一座博物馆都应具备的“最核心的元素”,其作用也似乎更多是指导或引导。  



遗产保护理论

遗址博物馆的特点与规建

孙 华


内容提要:遗址博物馆是保管、诠释/展陈和研究一个遗址出土文物与遗迹的社会公共机构、馆舍和场所。遗址博物馆不宜与区域博物馆或其他类型博物馆共用馆舍,但应承担起保护、管理和研究整个遗址的职责。遗址博物馆主馆的选址最好在遗址边缘或原先遗址的主要出入口处;主馆建筑体量不宜太大,外形不应模仿遗址建筑基址的推测复原形象;无论是主馆还是重要遗迹的保护展示性建筑,都不应简单模仿和放大可移动文物的外形作为建筑造型。遗址博物馆的展陈要兼顾室内可移动文物陈列和露天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统一设计整个遗址博物馆的室内和野外的展陈,合理关联主馆室内陈列游线和遗址露天展示游线。 



我国石窟寺病害及其类型研究

王金华  陈嘉琦 王乐乐 王 奕 高佩华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外关于石质文物病害的研究还不能涵盖我国石窟寺病害的内涵及属性。国内在石窟寺病害相关载体、本体、表层岩石、浅表层岩体、病害的概念等方面还存在概念不清晰和不规范、研究对象界定模糊、与我国石质文物保护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根据我国石质文物特征以及保护实践的特点,石窟寺病害类型可划分为“石窟寺环境与载体岩体工程地质病患”和“石窟寺文物本体病害”两大类别,病患类别包括危岩体(崩塌)、滑坡、地下水剥蚀、洪水及泥石流、地震等类型,病害类别包括开裂失稳、水侵蚀、风化、生物病害、人为活动诱发的病害等类型。





考古探索

江苏扬州西湖镇边城·香榭里三期地块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4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蜀岗西南江苏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边城·香榭里地块先后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汉代墓葬108座。第三次清理时发现有4座西汉早中期的墓葬保存较为完整,皆为竖穴土坑墓,出土一批釉陶器、铜器、玉器等。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至中期扬州地区社会、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江苏睢宁下邳故城遗址2014—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睢宁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4—2018年,南京博物院对下邳故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初步探明该城址由大小两个城址组成,存城墙、护城河。大城时代最晚为汉代,小城时代为魏晋—明清时期。经发掘确认,下邳故城面积较大、文化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文化层时代从汉—明清连续不断,是研究古下邳历史的重要遗存。该城址的发掘对探索江苏地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阳江江城区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15年5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阳江市江城区岗列村抢救清理一座砖室墓。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券顶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排水沟等部分组成,墓内砌多重承券,保存较好。出土随葬品27件(组),有瓷器、陶器和滑石器等,以瓷器为主;见有“义熙十二年”纪年砖铭。该墓为研究岭南地区六朝墓葬的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村六朝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19年6—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村附近清理的6座墓葬,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均为单室券顶砖室墓。出土各类陶、瓷、铜、石类遗物三十余件,器形有盘口壶、盏、盘、耳杯、果盒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墓葬时代为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中小型墓葬的分区分期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南朝、晚唐五代墓葬发掘简报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21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发掘了南朝、晚唐五代时期墓葬共3座,均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其中南朝时期墓葬M1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出土了17件青瓷器,较为典型,丰富了广州北部先民来源研究的资料。M2出土了唐代水车窑青瓷执壶,为广州地区水车窑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广东乳源小江村隋唐墓葬发掘简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乳源瑶族自治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9年底与2020年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乳源县小江村发现的7座砖室墓进行了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其中ⅡM1规模最大,为长方形三室合葬墓,每个墓室均由逐级抬高的前院、前室和后室三部分构成,年代为隋至初唐。出土随葬品50件,有瓷碗、瓷罐、瓷砚、瓷杯、金饰品等。其余的6座墓葬形制接近,均为长方形单室墓,由墓道、墓圹及墓室组成,年代大致为唐代中、晚期。各墓随葬品数量不一,但基本都有两套带盖瓷罐的组合。本次抢救性发掘丰富了岭南地区隋唐墓葬的历史、考古材料,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江苏盐城黄海路遗址唐宋墓地发掘简报

盐城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9年12月—2021年1月,盐城市博物馆对黄海路遗址唐宋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44座,其中唐代墓葬20座,宋代墓葬95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28座,出土各类随葬品499件(组)。此次发掘,为研究盐城唐宋至明清时期墓葬结构、葬俗、平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出土的精美瓷器、漆器也为研究该时期瓷器、漆器的制作技术、产品特征、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地域文明

漆耳杯盒源流考

刘芳芳


容提要:漆耳杯盒为存储耳杯的一类漆器,出现于战国早期,发展于战国晚期至秦,成熟于汉,汉以后日渐式微。战国、秦至汉代初期的耳杯盒主要出土于两湖地区,均为上下对合式,器形从狭长形逐渐演变为椭圆近圆形。西汉中期以后,江淮地区亦出现了耳杯盒,但为奁式耳杯盒,呈现出与两湖地区迥异的风格,体现了汉文化背景下漆艺的地域差异。 




江苏徐州云龙区铁刹山汉墓M11的发掘和相关问题研究

李 祥 刘照建


内容提要:2008年,徐州博物馆组织发掘了江苏省云龙区的铁刹山汉墓M11。该墓为西汉早期的中小型墓葬,形制为竖穴石坑椁室墓。墓葬由于遭到破坏,出土文物不多,有陶器、铜器、玉器等。其中玉器有璧、枕、覆面、琀、鼻塞、鼻盖、手握、踏玉等10余件(组),这是一套类型齐全的玉殓葬组合,是徐州近年来汉代考古又一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玉覆面重新兴起的原因及其与玉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M5“吴侯”小考

常泽宇


内容提要: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M1、M5墓主被发掘者推定为孙吴宗室成员,但这一观点并无坚实证据。综合现场发掘情况与相关文献史料分析,M5文字砖所见的“吴侯”当指都亭侯吴纂,属“姓氏+侯”类爵称,而M1墓主也绝非孙策,不排除其与M5墓主分别来自前后不同家族的可能。 




博物馆新论

涉海类博物馆海丝主题展览的策展方向与实践

白黎璠


内容提要: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海路网络,包括东亚、东南亚等六大板块和航行、贸易、文化三大体系。对“海丝”概念与要素的研究是策划高品质海丝主题展览的科学依据和入手点。目前国内主要的海丝主题展览可分为通史类、断代史类、要素类等。沿海地区地方史类博物馆、海丝沉船博物馆、专门展示海丝贸易品的博物馆及其他涉海类博物馆是对海丝主题展览诉求最为强烈的四类博物馆群体。上述三类展览之于这四类博物馆的受众,分别有着不同意义。在对它们进行共性分析的同时,也要考量不同博物馆、不同展览时段的个性化选择。国内外海丝沿线区域史、航行技术的发展、不同窑口的贸易瓷器、小宗贸易品、文化意识的交流与影响等都是海丝主题展览可以尝试的策展方向。



红色主题展览宏大叙事的构建

张露胜


内容提要: 随着博物馆展览的叙事转向,宏大叙事理论在红色展览的策划中显得愈加重要。宏大叙事是将历史事件及实物史料串联成为具有因果联系的历史必然,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知。其理论旨在研究宏大叙事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阐释原理,阐述其与历史真实“还原”与“超越”的辩证关系,探索叙事的故事性和整体性在红色展览实践中的应用,构建红色展览宏大叙事的理论框架。红色展览可采用宏大叙事,借助艺术化手段,将历史通过文字、图片和展品呈现出来,让历史的叙事融入观众的认知框架,从而为公众理解历史提供更为形象、直观的途径。 




博物馆展览的核心概念、叙事构建与信息传达——以“吉金春秋展”钱币展示为例

蔡 明


内容提要:核心概念被科技馆与自然馆从科学教育界引入,在展览策划中用于解决知识碎片化和信息传达有效性的问题。科技馆与自然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工作,但历史类博物馆对核心概念却较为陌生。深圳博物馆在策划“吉金春秋——深圳博物馆铜器展”钱币展示的过程中,将叙事范围限定在铜钱时代货币流通领域,提炼出铜钱实际重量与名义重量及其关系这一核心概念,以相关历史事件将该核心概念故事化,进而构建了展览的叙事。观众可由此形成一个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避免了信息的碎片化,展览达到了信息有效传达的预期效果。这次实践是文物历史类展览借鉴核心概念的一次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 




中小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基于泰州市博物馆的思考

潘 红


内容提要: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与公众进一步联系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博物馆数量最大的观众群体是青少年群体,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泰州市博物馆通过加强馆校合作,策划固定的教育体验活动,打造青少年教育活动品牌,注重与博物馆各部门以及学校、社会文化机构群策群力,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为中小型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情境与协作: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历史类博物馆剧本游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李 林 孙唯祎


内容提要:随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历史类剧本游戏被大量引入到社会教育服务中。以学习为目标的剧本游戏是一种具有建构主义特点的教育体验活动,而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的“情境”与“协作”则是帮助观众获得沉浸体验和知识构建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历史类博物馆要利用展厅与文物展品构建情境,使观众在特定的时空场景中获得知识、情感与价值体验。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协作机制设计为参与者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实现多维度信息互换、个性化知识构建的教育目标。支架式教学理论不仅可以为博物馆剧本游戏提供理论支撑,也能在实践中发挥规范活动形式、提升活动能效的作用,通过与博物馆教育方法的互补,从根本上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 




满意与复愈:博物馆观众体验及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

龚金红 朱嫦巧 殷小平 刘颖颖


内容提要:识别和区分不同观众群体的体验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广州博物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参观观众进行跟踪观察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观众在观展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观众的实物体验显著高于男性观众;受教育程度低的观众,其认知体验比受教育程度高的观众更强烈;与亲戚或家人同行的观众,其社交体验高于独自一人或与朋友结伴的观众;知识学习型观众的复愈体验和内省体验,均高于休闲放松型和家庭活动型观众。复愈体验和社交体验对观众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实物体验、内省体验和认知体验并无显著影响。随着博物馆观众研究逐渐从“人的行为”转向“人的内心及其体验”,关于博物馆观众体验的类型及其前因后果,仍需学界和业界进行更多探讨。 




观展映像:自媒体展评中的文化追慕、文化品位与文化自信

胡 盈 杨烨旻 万嘉歆


内容提要:自媒体对博物馆展览的传播力量不容小觑。博物馆观众通过自媒体对展览“二次创造”,产生了新的社群互动和文化价值,构成了文化传播的类缘空间。上海博物馆“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展期间,观众在自媒体社区发表展评,自发对展览进行生产、消费、再生产,通过认知图式的明晰、自我审美视角的呈现以及从“恋物”到“文化自豪”的表征,表现出文化追慕、文化品位与文化自信。这一区别于博物馆方传播的自媒体文化价值传递路径,为博物馆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启示。 




“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路径研究

李 晨 耿 坤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博物馆之城”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提出的一种城市建设新理念。建设一座真正的“博物馆之城”,不仅要在城市中建设数量足够多的博物馆,更要把博物馆机构、博物馆功能、博物馆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市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建设博物馆之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统筹总揽、规划先行、协同创新、社会共享的路径与模式,在统筹上下功夫,在规划上做文章,在协同上求突破,在共享上促发展。 



编辑:张园媛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