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2年第2期目录

摘要: 第二期东南论坛长三角博物馆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郑 奕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在一系列顶层设计中,明确了配合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加强场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目前,构建沪苏浙皖逾千座博物馆的协同发展机制,一方面将使文旅融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导,并发挥博物馆的“流量担当”作用;另一方面将整体提升区域内博物馆公 ...
 第二期




东南论坛

长三角博物馆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郑 奕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在一系列顶层设计中,明确了配合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加强场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目前,构建沪苏浙皖逾千座博物馆的协同发展机制,一方面将使文旅融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导,并发挥博物馆的“流量担当”作用;另一方面将整体提升区域内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率先成就全国性文博示范区。然而,当下存在联动广度不足、合作深度有限、协同同质化倾向等不足,原因则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有差距、将“一体化”误解为“一样化”或“合并化”、缺乏全局意识和统筹决策等。鉴于此,我们需要从理念上、行动上、文化上多管齐下,包括以统筹协调为前提,协同与错位发展并举;夯实制度设计,把创新作为常态;凝聚“江南文化”价值认同,培育跨地域共情等。



遗产保护理论

中国语境下的“工业遗产”概念内涵刍议——兼议中日对Industrial Heritage的不同译介

白松强 陈 艳


内容提要:工业遗产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的工业遗产大国,却分别将西方的学术概念Industrial Heritage对译为“工业遗产”和“产业遗产”,但“工业”和“产业”两词的内涵和外延其实是有所不同的。针对这一问题,以中日两国对Industrial Heritage的不同对译来透视两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在理论上辨析“工业遗产”与“产业遗产”的实质性差异,相比之下,“产业遗产”的概念更符合国际对Industrial Heritage的理性认知和保护实践,也有助于我们拓展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新空间,进而深化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工业遗产话语变迁的背景历程、话语特质及文化条件分析

曹福然 马雨墨


内容提要:作为驱动世界秩序转型的物质佐证和逻辑形制,中国工业遗产亦经历近似于西方遗产语境中发生的工业遗产话语变迁历程,并表现出速率更高、密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本土化特点。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数接近其城市总数的11%、部分城市及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初期及其工业遗产面临全球大遗产语境中的话语显示度困境等背景下,以2006年为标志性时间节点,中国工业遗产从三个方面开启了话语变迁历程:政策话语的多层次聚集、专业化的话语内容及多层次的话语场,并表现出四个方面的话语特质:镌刻显性的红色基因与民族情怀、呈现中国工业化布局的历史变迁、强调遗产项的适应性再利用及彰显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特色。而该变迁的发生主要基于三大文化条件:强有力的物质与非物质支撑、多维的社会基础及可持续性的情感连接。 



多学科视域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框架

吕建昌


内容提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这类遗产保护现状是对其利用并开展研究的基础。其研究应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和整体性的研究思路,从基础理论、主要问题、创新利用、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研究。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梳理遗产的产权与使用权,调整与创新现行政策,探索资金筹集的可行性途径,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济与管理政策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考古探索

江苏徐州铜山区后楼山西汉墓M5发掘简报

徐州博物馆 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内容提要:1995年,徐州博物馆发掘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后楼山M5。该墓属于西汉中小型墓葬,为石坑竖穴洞室墓。墓葬保存完整,出土较多随葬品,包括陶、金、铜、铁、玉、琉璃器等79件(组),其中金带扣、玉枕、玉面罩较为珍贵。推测该墓为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陪葬墓,墓主人身份为贵族,属于刘氏宗亲,时代为西汉早期偏晚。 




江苏仪征联营汉墓M75发掘与出土漆瑟研究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南京博物院


内容提要:2018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完成对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汉墓M75的发掘工作。M75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保存完整。墓中出土大量铜器、漆木器、陶器等,大部分保存较好。墓中出土的漆瑟器形较完整,在对瑟材质进行检测后发现其“桐底梓面”的制作方式较为少见。漆瑟的发现对于研究江浙地区汉代音乐文化有重要价值。 



江苏溧阳青龙头汉墓M35、M22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溧阳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8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江苏溧阳青龙头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并清理汉代至明代墓葬48座。其中,M35为带墓道竖穴土坑墓,推测时代为西汉晚期;M22为带墓道砖室墓,推测时代为新莽至东汉早期。两墓形制清晰,出土有丰富的陶器、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琉璃器等,器物组合较为完整,代表了青龙头汉墓的两种类型,对深入研究本地区的汉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张庄东汉墓发掘简报

连云港市博物馆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8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对海州区张庄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发掘清理东汉时期墓葬26座,共出土各类器物210余件(套)。这批东汉墓葬均为砖室墓,墓室有单室和多室两类,形制多样,部分保存较好,出土了一批典型的东汉时期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和金属器,为研究苏北鲁南地区东汉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江苏镇江丹徒区金家坟村东汉墓M1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2年,镇江博物馆对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金家坟村东汉墓M1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为砖石室墓,墓中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为研究东汉时期的葬俗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一砖石叠砌形制的墓葬在镇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特点,反映出该墓主人为达官或地方郡县豪族,其年代为东汉晚期。从墓室、棺痕和石榻等遗迹分析,该墓应为二人合葬墓。 

 



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六朝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20年10月—2021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地块清理古代墓葬47座,墓葬时代为汉、六朝、明、清。其中两座六朝墓葬M9、M41保存相对较好,墓葬结构基本清晰,均为土坑竖穴单砖室墓,共出土器物20余件,包括陶器、青瓷器、石器。这两座六朝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器物特征、墓地分布等相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广东吴川马飘岭遗址考古发掘简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湛江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 吴川马飘岭遗址于2010年夏秋之际发掘,共计发掘1900平方米,为一处南朝晚期至唐中期的小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以袋状坑为主,部分袋状坑内大量堆填贝壳。出土陶器中四系罐、盆、钵等与粤西地区同时期遗址出土遗物较为接近,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瓷器数量较多,碗、碟、豆等为遗址的年代判断提供了依据。 




地域文明

汉代日常灯具燃料的来源与加工

刘兴林 邓雨菲


容提要:汉代是灯具的繁荣时期,照明燃料有动物油脂(或蜜蜡)和植物膏油两类。仿器皿造型的陶质膏油灯是民间普遍的照明用灯。汉代文献记载的照明燃料只有从瓠籽和大麻(火麻)子中提取的油。结合当时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汉代可能用水煮法提取灯油,以麻纤维搓制灯芯燃灯。汉代大麻和瓠种植普遍,煮法制油简便易行,灯芯材料易得,陶灯器形简单,选用随意,以瓠、麻油为主要燃料的陶灯解决了汉代广大百姓的日常照明问题。 




孙吴陵墓制度新探

付龙腾


内容提要:孙吴陵墓主要分布在五个地点,包括长江下游的江苏苏州虎丘、南京上坊和安徽马鞍山采石,以及长江中游的湖北鄂州、武汉。下游与中游地区在陵墓制度上存在不同的特征。下游墓区内,从受制于汉魏制度到自成体系,宗室墓与非宗室墓之间产生了相对清晰的等级区分;随葬品则以世俗化、思想内涵杂糅为特点,同时也有通过“复古”来加强礼制建设的迹象。中游墓区内,对下游的等级体系僭越明显,在随葬品方面使用青瓷院落作为宗室礼制标识,又由于中上层文化的断裂产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新兴镇墓组合。中、下游陵墓区对立的历史根源主要在于陵墓制度受政治和军事因素的双重影响。 




试论南朝墓葬装饰的“建康模式”

刘述孟


内容提要:大型拼镶砖画是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为核心的墓葬装饰,产生于刘宋,萧齐达到成熟,陈代消亡,集中分布在南朝都城建康及周边。其主要运用于高等级墓葬,是南北朝文化正统之争中南朝在文化上的重要举措,对南朝的其他地区、北朝及后世的隋唐墓葬装饰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将此类固定的墓葬装饰称为“建康模式”。“建康模式”也是中古时期墓葬装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与唐初改葬问题再认识

余国江


内容提要:通过对文献记载和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位置、形制规格、随葬品等级、《随故炀帝墓志》等的综合分析,可知隋炀帝被弑杀后曾多次殡葬,其中实际进行的有三次,即萧后殡之于江都宫、陈稜葬之于吴公台、唐太宗贞观元年改葬于曹庄。至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两次下诏改葬,均未得以真正执行。贞观元年终葬隋炀帝,应是武德诏书之遗绪,其规格不是帝陵,而是王(正一品)的级别。唐太宗改葬隋炀帝,与其即位之初的形势有关,也体现了其对隋炀帝的真实态度。 



博物馆新论

以碎立通:博物馆器物展示的史学传统

关 昕


内容提要:清季民国以来,中国博物馆实践深受历史学科智识影响。从学术思想史视角审视,器物学和通史家风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形成了博物馆器物展示的方法论基础,其中延伸出的线性与结构、文物与文献、归纳与演绎等关系,也已涉及国内展览阐释的叙事母题,这体现了中国现代史学传统中偏重考证归纳的“新汉学”与偏重公理演绎的“新史学”在博物馆领域的学风流布,考古学的发展则拓展了器物解读与通史之通的路径。“通”既是指基于民族国家诉求的宏大价值旨归,同时亦指以物为本体的材料疏通。虽然学科范式有迭进,但“以碎立通”始终是中国博物馆历史展览所面对的基本命题。 




博物馆观众场所依恋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李永乐 杨剑桥 肖 蕾 华桂宏


内容提要: 博物馆观众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关于观众心理与情感的研究较为欠缺。将环境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中描述人与场所之间心理情感联系的“场所依恋”概念引入博物馆观众研究,是理论和方法上的一种创新。以南京博物院为案例,运用SPSS、AMOS定量技术方法,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观众涉入、博物馆形象、博物馆功能三个因素均正向显著影响博物馆观众场所依恋的形成。博物馆应发挥教育、休闲、社交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吸引物、设施和服务形象,增强博物馆观众涉入,强化观众的情感性场所依恋,从而培育具有场所依恋的观众群体,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情感化设计在博物馆新媒体展示中的应用研究

苗 岭


内容提要:博物馆新媒体展示通过对科技的创新应用,实现由物质化向非物质化方向的转变,成为博物馆展示设计发展的趋势。情感化设计体系的构建研究可以使博物馆新媒体展示更为精准地捕捉观众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博物馆新媒体展示的情感化设计可以合理利用技术优势推进我国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观众的本能、行为、反思以及表达,并且通过情感共鸣在时间和空间等多层面使展览对观众的影响不断延展,从而赋予博物馆展览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数字媒体时代下博物馆的交互体验设计与知识传播——以荷兰WonderKamers 2.0和MicroPia为例

宁传林 徐 剑 姚凯琳 高家霖


内容提要:博物馆是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叙事空间,数字媒体时代下观众体验需求的升级要求博物馆重新思考展览呈现与价值传递。荷兰WonderKamers 2.0和MicroPia两座博物馆十分注重交互体验设计,获得了良好的观众体验效果。博物馆交互体验可以看作是一种从内容到技术再到情感的转化模式,由此构建博物馆交互体验设计模型,能够为我国博物馆交互体验技术的运用和知识的传播提供新思路。在构建交互生态体系时,我国博物馆应注重叙事的空间优化,通过数字媒体的合理调用实现内容和技术的高度适配,提升博物馆交互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创建展览内容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网络,帮助观众感受到愉悦的沉浸式体验。 




创伤主题展览与儿童认同教育研究

张 昱


内容提要:创伤主题展览主要是指以战争、社会冲突、人为或自然灾害等为主题的展览。由于此类展览所含国家、民族和文化叙事的特殊性,以及所具备的环境、实物、影像、互动展项等资源优势,对于培养儿童形成正向的身份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外不少创伤主题展览针对儿童观众已经形成了以共识符号作为阐释切入点,以同龄故事呈现事件细节,以创伤体验强化情感共鸣,以展览关联载体加深文化反思等认同教育策略。结合我国逐渐强化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认同建构的现实需求,以及国外可借鉴的既有成果,通过创设或选择展览的内容符号、预设及阐释展览的认同教育意义、策划和设计展览的传播方式,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创伤主题展览环境中的儿童话语体系,提升儿童认同教育效果。 



博物馆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初探

钱秋睿 周裕兴


内容提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是全世界最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博物馆作为承担社会教育重要职能的公共文化中心之一,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具有适切性和独特优势。中外博物馆立足自身馆藏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对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教育作了积极探索。对此,我国博物馆界可借鉴优秀案例的经验,以“融合教育”为核心,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增加财政投入、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平台等措施,建立从政府到民间、从博物馆到社会的完整支持体系。



编辑:张园媛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