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17年第1期

摘要: 第一期东南论坛良渚——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宋建内容摘要: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后期用玉规范 ...
 

第一期


东南论坛
良渚——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

宋建


内容摘要: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后期用玉规范松驰,揭示出良渚古国前期的政治结构高度集中,“良渚”聚落对各层级聚落保持强大的控制力;后期的政治结构趋于松散,呈现多雄并立的政治局面,良渚古国遂分化为多个古国。



学人访谈
探源文明 追迹历史——李伯谦先生专访

李伯谦 林留根


内容提要:中国考古学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其理论与实践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考古学要与文献史学、社会学组成三个认知系统,考古学文化研究要将区域研究与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要重视考古遗存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更全面地研究、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研究要掌握地层学、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其中地层学在使用中应该与埋藏学相结合,而文化因素分析则是从考古学研究过渡到历史学研究的桥梁;江苏的商周考古研究应该把握江北徐淮夷文化和江南吴文化两条主线;要正确处理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考古学的作用,使考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遗产保护理论



科学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和若干专业问题的再思考

简万宁


内容提要: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概念及若干专业问题还有待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缓冲区”,不具“唯一性”而具“游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一般场所”是不相同的概念,遗产的评定不受“生源地”所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性文件中使用“代表性”或“代表作”有其立法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客体(对象)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区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考古探索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内容提要: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的试掘,发现并清理了一批灰坑及柱洞、基槽等建筑遗迹,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等文化遗存。通过这一试掘,了解到该遗址主要包含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两个阶段。峙山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上山文化中纬度最靠南、经度最靠东、距海洋最近的遗址,对于完整认识中国东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苏镇江丁家村遗址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内容提要:江苏镇江丁家村遗址位于高丽山与十里长山之间的山谷地带,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商周时期台形遗址。2014年镇江博物馆对其进行发掘,发现了较多的柱洞群、灰坑和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及动植物标本。丁家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宁镇地区先民栖居形态、生计方式等提供了重要信息,其中大量炭化小麦的发现为研究该区域先民饮食结构及小麦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 


江苏镇江丹阳马家双墩D2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内容提要:马家双墩位于江苏镇江丹阳胡桥镇马家村东北,2016年3—6月镇江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D2为一墩一墓式土墩墓,时代为西周晚期。D2的发掘为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分布、营造方式、时代、文化属性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淮河中游地区的史前生业经济考察——安徽省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戴玲玲 陶 洋 阚绪杭


内容提要: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探讨该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结合双墩等遗址的已有研究,可对淮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活动等进行探讨。


试析江南土墩墓的祭祀遗存

高 伟 曹玲玲


内容提要:江南土墩墓的祭祀遗存包含祭祀建筑、祭祀坑、用人祭祀、牺牲、祭祀台、焚烧祭祀、祭祀器物群、封土祭祀等多种形式,依据祭祀遗存与土墩墓营建的相对早晚关系,可分为葬前、葬时、葬后三类祭祀遗存。 



地域文明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铜容器风格分组及考古背景研究

巴 哲


内容提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所出铜容器按照可能存在的不同来源分为4组:A组为与中堎水库铜器群有传承关系者,B组为经改制者,C组为来自不同文化传统者,D组为前3组的后续产品。将分组结果纳入大洋洲商墓内铜器摆放位置的5个分群进行考察,可知各群在组合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更强调器物本身的属性。联系江西赣江流域青铜文化格局,可推测大洋洲商墓的铜容器应具有不同的文化来源。 


安徽六安出土“廿三年东阳”戈考

李龙俊 秦让平


内容提要:安徽六安出土一件铭文铜戈,上有“廿三年东阳”等十二字铭文。通过对铭文内容和辞例的研究,可知其为赵兵,铸造于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此戈的发现,再次证明齿突与魏器并无绝对关联,亦说明赵国兵器铸造制度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东阳”建置之始则至迟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


论浙江安吉上马山西汉墓出土的小铜鼓

杨 勇


内容提要:浙江安吉上马山墓地曾出土一面小铜鼓,为国内首见。经比较可知,该小铜鼓属东山文化器物,由越南北部输入。随葬小铜鼓的M10约为西汉中期墓,墓主生前可能到过越南北部的交趾郡和九真郡一带,在当地获得小铜鼓并带回家乡。这一发现与百越内部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无关,反映的是汉帝国大一统历史背景下岭南地区与内地间的密切联系及相关的人员往来情况。 


江苏宜兴周墓墩出土西晋青瓷神兽尊考

葛 彦


内容提要:江苏宜兴周墓墩M4出土的青瓷神兽尊,一般认为是宜兴均山窑所产。通过对神兽尊铭文“东州”二字的仔细考证,可以推断其产地为浙江越窑。关于其造型,“辟邪”旧说被否定,而被认为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嫦娥化身之蟾蜍;其用途并非镇墓、辟邪,而是盛放美食、供墓主人于冥界享用。


论南京地区东晋南朝墓出土的明器榻

周庭熙


内容提要:考古发掘报告中,对南京地区东晋南朝墓出土的明器榻的命名经常不一。通过对“榻”的概念的辨析、出土遗物的认定以及榻与墓中砖砌祭台的比较,可以发现墓中随葬的明器榻与墓主的身份等级相关,它在祭奠活动中与凭几一起象征的是墓主人的灵魂所在。作为墓主生前家居的象征,墓中榻及一系列家具的布置,使墓主生前的家居生活以及应享有的礼遇在其死后所处的墓室空间中得以延续。


图片

博物馆新论



智慧博物馆核心系统初探

张小朋


内容提要:“智慧地球”将深刻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智慧博物馆的核心系统包括建筑/设备系统、业务系统、观众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五个部分。建筑/设备系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并且这些数据每天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业务系统包含了对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保护、研究和传播。观众系统以观众的服务为中心。数据通信系统是将分布在各点的数据终端和数据传输设备、数据交换设备和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决策者提供需要的数据和背景资料,筛选、比对、识别呈现出来的问题,协助判明决策的目标,提供各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案。总之,智慧博物馆将全面变革博物馆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模式,使原先粗放管理模式下的博物馆进入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真实与重构:博物馆展示本质的思考

徐 玲 赵慧君


内容提要:博物馆一直以中立、客观来宣扬自身对真实情形的表达。作为连接博物馆与公众的桥梁,博物馆展示的本质及过程是探讨博物馆真实性的关键所在。在博物馆场域中,从真实而具体的物件到有意义而抽象的展示,此重构的过程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意义的制造与政治的关切。博物馆展示过程中真实不可避免地被重构,同时博物馆又是权力—知识体系下的一个重要场域,但无论其如何重构,博物馆体现的仍是一种“真实”,是一种可见的、相对的、被社会需要的“真实”。 


国内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实践、问题及思考

黄 洋 廖一洁


内容提要:博物馆夜间开放是指博物馆在白天正常参观时间(一般为9:00——17:00)之后对公众开放的行为,其形式既有单纯的延长开放时间,也有举办相关的专题活动。我国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实践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国际博物馆日”举办的宣传活动;二是在夜间举办特色活动;三是由于特展观众多而采取的延时闭馆。夜间开放突破传统模式,在时间上为更多人提供参观便利,以休闲定位改变博物馆固有的说教形象。针对夜间开放面临的文物安全、人员调整、内容创新等问题,各馆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充分调研选择开放模式、合理利用志愿者力量、根据夜间独特氛围设计特色活动内容,呈现博物馆的多样性。但是并非每个馆都适合开展夜间开放活动,要视情况而定。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